【摘要】申克理论被称为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音乐理论之一,其作用在于着力探讨一首乐曲的深层结构力。文章以传统理论的曲式和申克理论的形式为研究主体,从思想支撑、理论基础、实际应用出发,对二者差异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申克音乐理论;曲式音乐分析;差异对比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007-03
【本文著录格式】郑毅.对比申克音乐理论体系“形式”与传统曲式理论“曲式”的差异[J].北方音乐,2020,10(20):7-9.
引言
申克理论风靡音乐院校的原因,涉及历史、社会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该理论拥有独特的研究角度,强调以乐谱形态为切入点,利用透视眼光,对其进行简化还原,从而获得音乐结构。传统理论和申克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逻辑性、连贯性上,数十年来对申克理论进行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所讨论课题的价值不言而喻。
一、思想支撑差异
音乐分析理论一般从某个特定角度入手,有选择性地对音乐部分内容进行分析,这也就导致了不同音乐分析理论其建立的初衷存在较大的差别,思想支撑会产生较为鲜明的对比。
(一)哲学
与产生的时间高度类似,传统曲式音乐分析理论更加关注主题与调性,音乐分析过程中从单一声部向多声部延展,从主调结构逐步向复调结构推进,与经典哲学理论中由简单向复杂延伸的组合关系有高度的相似性。而在近代产生的申克音乐理论则与现代哲学理论具有高度相似性,申克音乐理论更加关注和弦的内部贯穿,通过大量音乐作品分析总结出某类别作品的共性特征(即“基本结构(Ursatz)”),该种分析逻辑与结构主义中的先验论有着高度相似性。甚至存在部分学者认为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是结构主义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这并不是说申克音乐理论创建进程中必然受结构主义哲学理论的影响,而受二者影响在哲学理念上具有十分惊人的相似性。
(二)美学
在美学视角下,传统曲式理论与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音乐美感产生。传统曲式理论认为音乐美感受听众审美的制约,更加关注音乐旋律的客观性,而申克音乐理论则认为音乐的美感只来自于自身的结构,与其他外在因素均为直接关联,是自律美学理论的高度体现,在音乐分析过程中否认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性,更加关注音乐本身,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产生视角的局限性。[1]
(三)心理学
传统曲式分析法中的典型结构与心理学中经典记忆规律有高度相似性。而申克音乐理论中的心理学特征则被总结描绘为结构心理学,即以听觉距离关系评价主和弦的方法理论。
二、理论基础差异
传统曲式结构与申克音乐分析体系的理论基础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分析过程中,及对音乐中各种组成成分的关注程度与分析角度。
(一)和声与调性布局
旋律与和声是传统曲式结构音乐的核心,传统曲式结构通常会由旋律与和声划分段落,进而对整体音乐进行分析。和声在传统曲式结构中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典型的段落终止信号,即和声停止代表特定段落的结束;第二,添加和声组织段落终止,实现段落扩充;第三,两个段落之间的连接,对音乐整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但和声的价值只有在旋律中才能得到體现,独立探讨和声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传统曲式结构中调性同样为主要内容,甚至可以说其音乐分析的方法是建立在调性之上。这种分析方式可以更加简易地进行音乐作品分析,但同样存在一定限制,易导致分析成果一定程度上失真。
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是一种追求简化的分析理念,不同于曲式结构中对经过和弦、装饰和弦等均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申克音乐分析理论在音乐作品分析过程中以主和声为核心,会有意的忽略经过和弦、装饰和弦等非关键结构和弦,直接面向音乐作品的结构核心,追求原始创作理念与创作过程。同时,申克音乐理论中对于和声有着较为独特的定义——结构低音垂直泛音列横向伸展,是一种从整体与局部结构层面对和声进行定位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常导致和声的指向范围与传统曲式结构存在区别[2]。此外,申克音乐理论中对于调性也有极为个性化的定义,其中不存在移调或者转调的概念(此即为单一调性贯穿)。调性在申克音乐理论中占据地位较低,只被认定为整体结构的装饰与延长,对于音乐分析最终成果影响较小。
(二)主题旋律
在主题旋律层面,传统曲式结构对于主题旋律的认定主要从动机入手,即能够展示音乐主题的部分内容,并具有特殊意义传达的音调结合。现代曲式结构音乐分析进程中动机更加强调其功能意义,即带有主题性质的最小音调组成。多个主题动机的反复运用与组合便构成了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主题动机在音乐结构中往往有段落标识的作用,即主题旋律的转调或者移调。曲式结构中主题旋律的获取往往通过动机变化来获取。
在申克音乐分析理论中,相较于从旋律判断结构,其旋律的相关内容更加倾向于用“基本线条(Urline)”进行描述。旋律线条同样为音乐作品的简化,但其简化更为彻底,舍弃了传统音乐分析中音高、音强等内容,以特定线条结构形式与结构低音支撑音乐作品的旋律。
(三)结构
传统曲式和申克理论的区别,还体现在内涵及外延上。传统理论将作品结构视为“曲式(form)”,人们以古典至浪漫时期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为依据,对结构规律进行了总结,得出乐段、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结论。申克理论将音乐结构逻辑(原词为structure)视为研究重心,申克认为作品创作的基础是作曲家结构感,他以宗教音乐所遵循创作原则为依据,对二部形态内容进行了细化,又参考结构贯穿理论所强调内容,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划分——首先,背景是作品核心,通常由结构低音、基本旋律构成;其次,中景是和声骨架,其他结构水平均无法对其加以替代;最后,由背景延长所得的前景,代表着作品的表现形式。结构由外部形式组织而成,外部形式由结构衍生所得。基于此,申克对乐曲结构进行了如下划分:以单一结构骨架为核心的一部形式;重复划分基本结构的二部形式;强调“阻断(interruption)”原则的三部形式。
除此之外,传统分析始终未将对位视为重心,而是将其视为复调音乐曲式、织体分析的内容。申克理论的相关著作花费较大篇幅阐述了对位的相关内容,申克以对位内涵为依据,提出了“延长(prolongation)”的说法,强调以基本结构为核心,利用现有方式,对其进行装饰、扩展或延伸。在申克的认知中,音乐作品与调性贯穿存在密切联系,这里的“调性”并非传统曲式所强调的“和声”,而是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位”。申克认为任何调性音乐作品,均可经由还原分析的方式,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构模式,这也是其将延长视为核心手法的原因。人们利用申克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的出发点,并非获得最终的分析图表,而是对简化过程加以体会,由此可见,申克提出的对位概念,与传统复调的对位概念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点应引起重视。
三、实际应用差距
(一)传统曲式结构应用分析
传统曲式结构由于发展时间较长,其在应用层面往往更加成熟,具备一套结构清晰的分析体系,是现代音乐分析进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基础手段之一。在曲式结构分析过程中,得出的结果往往是音乐风格的直接展现内容,包含被分析音乐代表的风格与历史阶段的音乐知识、理解,也包括作曲家独特的作曲技巧、习惯与整体结构等信息。传统曲式结构分析研究的主要音乐对象为调性音乐范围内的声乐与器乐作品,且几乎为主调音乐作品。这也就表明了曲式结构在音乐分析进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其高度依赖音乐自身的结构特征,使复调作品分析的难度显著提升,成效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且传统曲式结构分析手段更加关注音乐作品的局部信息,即音符在段落中所表达的内容,而忽略了音符在音乐整体中的价值,这也就导致了现代创作背景下,传统曲式结构方法不能很好地获取音乐创作的立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在现代音乐创作背景下,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自由度大幅提升,出现了许多传统音乐模式之外的创作技巧与音乐作品,如完全颠覆传统习惯的无调式创作技巧;如声部高度独立,难以在整体层面进行段落划分的复调性音乐创作[3]。这些创作技巧产出的音乐都加大了传统曲式结构继续推广发展的难度。甚至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基调的传统曲式结构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或者多种文化背景音乐符号作品的综合运用当中,会产生一定的错位现象。
(二)申克音乐分析理论应用分析
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的主要特征为对特定音乐作用的针对性简化,十分关注音乐作用自身的个性化因素,分析进程中不会如传统曲式结构中使用固定的模板或者公式,导致音乐作用自身的特色在风格限制中被消解,在现代音乐作品分析中拥有较高的适用性。由于无预设前提或者公式的分析模式,申克音乐分析理论体系一项优势在于理论体系的可拓展性,即适用于时间范围更广的音乐作品,而且分析时更加真实地还原音乐作品的核心意义,申克去世之后,他的学生在其研究基础之上将申克音乐分析理论应用到了无调性音乐作品之上,这也印证了申克音乐分析理论自身具备可拓展性这一特征。
由于可拓展性的存在,申克音乐分析理论体系相较于传统曲式结构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可以对现代环境中产生的一些音乐进行分析。同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其不仅可以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对于未来产生的全新音乐形式同样具备分析的可能性。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分析层面,而且体现在音乐教学层面,由于分析导图高度还原创作理念与创作流程,使音乐创作学习者更加细致地了解音乐创作过程,对于其创作基础功底的快速成型有重大帮助。此外,申克音乐分析体系的角度更加宏观,分析成果排除了调性因素的干扰,音乐学习者更加直观地感知音符、旋律、和声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更加容易掌握音乐作品整体的构建与生命力赋予,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申克分析理论在各大音乐学院的流行也印证了其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4]
申克分析法的意义在于其在特定时期还原了音乐艺术本应具备的形态。申克音乐分析法产生的前期,各大艺术流发展空前膨胀,都在不断宣扬自身艺术流派的伟大性,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围墙限制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音乐作为创作者向世界展现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应拥有任何的限制条件,但沒有限制条件不代表完全没有逻辑。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正是秉承着这种理念,从结构的角度阐述音乐中不变的准则,并在其他层面高度尊重音乐创作的自由,明确了音乐表达的最终内涵与最高追求。
四、结论
只有对传统理论和申克理论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掌握区分二者的方法,明确不同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为分析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持。希望上文所叙述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启发,使日后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拥有可供参考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郭佳媛.我国申克分析法研究概况综述[J].中国民族博览,2020(02):135-137.
[2]谢意浓.用空间塑造声音[D].中国音乐学院,2019.
[3]康啸.音乐与混沌分形理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1-98.
[4]李欣.《解释调性:申克理论与超越》(马修·布朗)前言翻译[J].艺术科技,2017,30(04):171,248.,
[5]申克著.《自由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6]Allen Cadwallader and David Gagné,Analysis of Tonal Music:ASchenkerian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作者简介:郑毅(1995—),男,安徽淮南,硕士,研究方向:作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