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创作工程”:民间故事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2020-12-18 04:16谭宏谭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民间故事

谭宏 谭超

摘 要: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艺术表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和样式。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正在蓬勃发展的动漫艺术形式,将民间故事进行动漫化保存和传播,是对民间故事保护手段和传承方式的重大拓展与创新,会提高民间故事传播的鲜活性、广泛性,使民间故事在现代视觉文化环境中得到更好地传播、更好地保护以及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故事;动漫创作;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C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0)06 - 0138 - 07

动漫是新媒体时代一种中国式的艺术表达和传播形式。简单地表述就是动画与漫画的合称。从艺术表达来看,漫画是用简单的图像化方式来表达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活动或故事。具体来说,主要是用夸张、象征、比喻、暗示、影射等图像方式来表现、歌颂或讽刺、批评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和故事,具有强烈和生动的文化性和娱乐性。漫画虽然是按现在的艺术分类来确定的,但漫画形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从考古发现的人类早期的绘画中,就有了漫画的表达形式。在距今约3 000年至10 000年的贺兰山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中,很多图像就是用漫画的方式抽象地表现了当时人类放牧、狩猎、祭祀、战争、娱乐等生产和生活场景,成为现在研究中国历史、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的重要文化资源宝库。动画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的图像艺术表达方式。具体来说,动画综合了绘画、漫画、文学、音乐、体育以及摄影、电影、数字媒体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产生,距今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动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动的图像”,人们可以看到“活动的图像”。随着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和人类艺术需要,动画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关的艺术理论体系和产业体系。

2017年1月26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1这是适应新技术发展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指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2早在2003年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就明确地把“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3等作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故事的重要措施。在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产生于传统农耕、游牧、渔猎、狩猎等社会生产方式之下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传承和传播的文化生态环境、传播途径以及其社会文化功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顺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发展所创造的有利基础和条件,对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民间故事来说,利用正在蓬勃发展的动漫艺术形式作为民间故事在新时代社会形态下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对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方式的重大拓展与创新。

一、动漫化可以促进民间故事的图像化叙事

民间故事是“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1]。民间故事不完全是真实的人物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全景记录,而是在真实事件、事物上的虚拟和建构,这个建构的主体就是人类的口头创作。民间故事大致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类型。民间故事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民众或族群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在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民间故事丰富的内容和样式。“文学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间的”[2]。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中,各民族中存在的一大批各种类型的经典民间故事和传说,被评选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第一批有《畲族小说歌》(福建省霞浦县)、《拉仁布与吉门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格萨(斯)尔》(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格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等31项;2008年第二批有《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市)、《尧的传说》(山西省)、《木兰传说》(湖北省)、《盘古神话》(河北省)、《邵原神话群》(河南省)、《布依族盘歌》(贵州省)、《土家族梯玛》(湖南省)等53项。2011年第三批有《天坛传说》(北京市)、《舜的传说》山西省)、《禹的传说》(四川省)、《锡伯族民间故事》(辽宁省)、《土家族哭嫁歌》(湖南省)、《谚语(沪语)》(上海)、《黑暗传》(汉族史诗,湖北省)、《陶克陶胡》(蒙古族琴书,吉林省)、密洛陀(神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亚鲁王》(苗族史诗,贵州省)等41项。2014年第四批有《卢沟桥传说》(北京市)、《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三国传说》(湖北省)、《壮族百鸟衣故事》(广西壮族自治区)、《阿凡提故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王母神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盘王大歌》(湖南省)等30项。这些带着浓郁地方和民族色彩的民间故事,表达了一个地方或族群在历史演进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特定的文化表达。在人类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当某个事物或事件能够附会人类自身的愿望或希望时,就会被编为一种民间故事,口头传播就会产生。民间故事使得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集体智慧得到了凝集、凸显、激活、传承,是极其重要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符号,也是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本源文化、基础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民间故事这种口头艺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各种民间故事内容和样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价值。可以这样说,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口头民间故事产生的频率一定会超过“正规”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产生的频率。民间故事的内容无所不包,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以社会生活真实的人、物、事、情为基本的。在任何时代条件下,只要一个民族或族群还存在,这种民间口头传统都会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在没有现代教育和现代传媒的传统社会中,民间故事的传播和延续,主要是靠人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实现的。口头传承是民间故事代际传承最重要的方式。一个地方或族群的年轻一代,正是在口传心授中实现了对本地、本民族民间故事的认知、了解和熟悉。具体的说,这种口传心授又主要是通过2种方式来进行的。一种是集体传播,一种是个体传播。集体传播是民间故事得以传承和传播的最基本方式。从民间故事本身的文化特征来看,其产生、传播、延续、发展,靠的是民众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当下,我们许多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还记得那首流传于大江南北的儿童歌谣:“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这体现的正是集体传播和传承方式。另一种是个人传播。就人类自身来讲,在一种民族或族群中,总会有一些极具文学艺术天赋感和文化创造力的个体,他们在民间故事的集体传播、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某种民间故事内容和样式的创作、传承和发展的杰出代表(歌师、故事家)。这些杰出代表就成为了民间故事的重要“诠释者”和“书写者”,他们的能力和天赋成为了民间故事的内容和样式得以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一个族群的年轻一代,正是从父母亲或者族群的长辈口中,听到了一个又一个“过去的故事”,从一个个故事中感知和学习了民间故事的内容与样式。在传统社会里,春夏夜纳凉的院坝之中,冬天夜取暖的围炉之处,都成为了民间故事讲述的最佳場合。在没有电影、电脑、电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图像艺术”之前,民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的传播,靠的是传播者、传承者的“口述形象”来展示。而这个“口述形象”的生动和鲜活与否,与传播者、传承者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艺术展示能力紧密相关。需要讲述者具有很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力,才能给广大受众描绘出各种丰满而鲜活的艺术形象。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播和传承变为图像传播传承奠定了技术基础。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文化向文本文化的演变,在信息化时代更是向着视觉文化演变。“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3]。在视觉文化时代,民间文学故事口传身授的方式遭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口述的故事无具体形象、无视觉符号而使其审美价值和传播效果被打了“折扣”,所以,民间故事的传播亟需通过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媒介来进行创新、传播以及延展。动漫艺术就是在新技术和新的社会形态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动漫艺术作为搭建口头叙事和文本叙事的新的艺术媒介,具有极强的形象表现力。对于民间故事来说,为其由口头表达向图像表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民间故事的情节和演绎与现实的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人类的想象力而产生的。民间故事发展和演绎既有符合生产和生活真实的内在逻辑,又尽可能地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描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不乏万物有灵的描述,祈福愿望的表达,美好童话的编织。民间文学“共同遵守幻想故事特有的稳定秩序,它为幻想故事赋予明确、简明的基本体裁性格”[4]。这使得民间故事中,真实的景物和虚构的景物达到了非常奇妙的统一和融合,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不乏奇异展示。从艺术分类来看,动漫艺术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其普遍运用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等方法所建构出来的造型方式,正适合民间故事的图像表达。能够把民间故事中的想象在动漫的虚拟世界中赋予生动的影像,特别是一些“超常规”的景、物进行虚拟再现。“动画的游戏品格适应了后工业时代人们的需求”[5]45。更为精彩的是民间故事通过动漫形象的表达,可以“保持一定古典时代的诗意和人类最本真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信仰”[5]46。动漫化使民间故事原来由口头虚拟和模仿可以变成图像虚拟和模仿,使民间故事中的各种物象和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活。在电脑所创造的虚拟世界里,民间故事的情节、内容以及人和物都演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可视的符合现代审美观点和传播符号的视觉物象,促进了人们的认知和理解。动漫艺术以现代的新形式演绎民间故事,使民间故事在动漫艺术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二、动漫化可以促进民间故事的广泛化传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内容和样式的民间故事,其区域性特征是极其鲜明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1民间故事的产生主要源于某一地区或民族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因而其最初的传播范围也是主要集中在家庭、村落、族群所在地的“熟人社会”中进行的。这种传播渠道和路径由于深受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生态环境、民族传统习俗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其传播的空间和范围都是有限的,常常会导致传播范围不广、传承动力不足的被动局面,很难实现民间故事传承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而且,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的文化疆界正在被不断打破,原有的区域内的田间、地头、院坝、茶馆等传播民间故事的空间也在不断地被挤压。所以,选择、利用新的物质和技术载体、媒介进行民间故事的传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中国政府,都提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和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倡导的是“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威胁。1”我国政府也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要加强对“代表性项目的宣传”。3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要求:“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日新月异发展的动漫艺术,已经成为人类表现和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重要方式。动漫艺术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相比较,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动漫艺术为展示民间故事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更有效的手段。将民间故事进行数字动漫化,将民间故事由“口头传播”转为“动漫传播”,使得民间故事由区域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使得民间故事的传播打破了区域及文字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传播范围与空间。民间故事借助于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传播平台,通过动漫化实现了由区域和族群内传播向域外和受众的传播,扩大了民间故事的传播范围,也扩大了民间故事的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动漫艺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来扩大民间故事的社會影响力,不断扩大民间故事的关注人群和受众面,能够更好地满足非遗在当代环境下存续与传承的需要。从受众人群方面看,动漫展示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更广泛的容纳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们关注和欣赏民间故事的内容和样式。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幼儿启蒙教育和青少年娱乐的一种形式,而且也逐渐成为了具有广泛受众人群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存在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可赢得各社会阶层和年龄段受众的欢迎,特别在年轻一代中更受欢迎和喜爱。将民间故事制作成受众感兴趣的动漫艺术作品,其动漫形象符号借助于互联网快捷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将使民间故事得到更大范围的宣传,获得更大的传播价值,使更多地受众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民间故事动漫化后形成的作品,在网络和媒体平台的播放过程中,将民间故事所包含的艺术魅力推向世界,能够更有效的展现民间故事,让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故事的内容和样式。

从动漫艺术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民间故事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动漫大国的日本和美国都是充分借鉴了人类经典民间故事叙事,而使自己的动漫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日本在1975年制作的风靡整个亚洲地区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要内容就是源于流传于日本民间的一休宗纯禅师的童年故事。日本还把中国古典民间文学大量地制作成了动画片。据有关材料统计,从1952年到2011年,日本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主要故事元素制作成的以《最游记》《犬夜叉》为代表的动画片18部[6]。美国更是把世界民间故事的经典制作成了动画片在全球发行。1937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把流行于欧洲的白雪公主童话故事制作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使白雪公主故事更广为传扬。1998年迪士尼公司又把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民间故事《花木兰》制成了动画片向全球发行。在中国实践中,民间故事变成动漫图像故事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范例。早在1941年,原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就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故事,制作了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轰动整个上海滩,表现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1961 - 1964年,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制作了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获得了国内和国际众多的奖项。1962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78年又获得伦敦国际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1982年获得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1983年获得葡萄牙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63年,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福建、四川等地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海螺姑娘,制作了剪纸动画片《金色的海螺》,于1964年获得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1979年,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西游记》中哪吒故事,制作了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获得了198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奖。从这些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动漫的艺术化创作,将民间故事的“口述故事”转化为“动漫故事”,能够呈现为当代人看得见、听得见的动漫形象,能够从心理和情感上赢得广大观众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民间故事通过动漫艺术实现了由区域内传播向域外的广泛传播,赢得了更多非本土受众,扩大了民间故事的传播范围,更有利于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

三、动漫化可以促进民间故事的数字化保存

由于文字的产生和广泛运用,民间故事在口头传承的基础上,一些有文字的族群开始了用文本记录民间故事内容和样式的方法,由此来保护和传承民间故事。中国的民间故事,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口头流传,并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开始记录和收集。在我国古老文献《周易》中就记载了商代有民间故事性质的民间谣谚。在《诗经》中,更是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许多是有故事的民谣。还有《左传》《战国策》《庄子》《孟子》等经典中,都采录和保存了以前或当时流传的民间故事、歌谣、寓言和传说。《史记》和《汉书》也选入了民间流传的赋谣、谚语、寓言、故事和传说。《山海经》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故事典籍,影响中国民间文化几千年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都出于此书。在中国民间故事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中,渐渐有了一些专门记录和保存民间故事的典籍,如《淮南子》《笑林》《搜神记》《述异记》《酉阳杂俎》《乐府诗集》等。到了明清时期,这类典籍更多了,比如明朝的《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山歌》《笑府》等,还有清朝的《奥风》《古谣谚》《天籁集》,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由文化部牵头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工程,从1979年开始,历时30年,数十万人参加,基础文字材料达100亿字以上,一共出版了298卷、400册、4.5亿字的省卷本,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内容。民间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样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定、建档、保存是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并创造条件促进对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1《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2从2003年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兴起以来,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确认、建档等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实施国家、省、市(州)、县四级名录制度,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保护,大量的民间故事内容和样本都进入了相应的各级名录而得到保护。

客观地说,在印刷文化时代通过文字编辑成书的方式是民间故事最好地保存方式之一。也正是这些保存,使我们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能看到“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但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种传统的保存方式也是有一定的局限。带有非常丰富的人类想象和幻想的民间故事已有了用文字描述来保存,还需要许多直观的形象化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象和幻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在发生巨大的演变,单凭文字记载和保存,在若干年后,使当代难以理解、把握和传承。目前的动漫技术是用形象诠释和保存民间故事的较好方式,保存更有效、更准确。动漫艺术作为与当代高科技紧密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动画造型可以运用许多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将民间故事的内容和样式还原成逼真的动画影像,进行更直观地形象化展示和表达,并且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下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古老的传说故事无法用实景影音、照片等来进行记录和展示,可是,动漫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动漫艺术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的记载方式。动漫技术“具有还原和稳定记录历史的一个极好功能”[7]。动画制作中的三维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纪录片《圆明园》运用3D动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如果单凭现有的圆明园遗址剩下的残墙断瓦,根本无法全面展示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和建筑技艺。2006年,利用3D技术制作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桃花源记》同名动画片,其恍若梦境的场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大量的神话和传说,都可以充分利用动漫的技术手段和创意方法,将一些在现实中无法呈现的部分加以补充和还原,使民间故事的记录和保存更加充实和丰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材料和文本收集整理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于活态传承。动漫将文本记录和影像记录相结合,会更有利于民间故事的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以来,中国经过10多年的艰苦工作,从国家到地方,民间文学的文本收集、整理、建档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的新要求,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民间故事动漫化,会对后人理解、阐述民间故事提供重要的图像记录和媒介。

动漫艺术不仅有利于民间故事的记录和保存,也更有利于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促进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过程“不仅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8]。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故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产生和发生的,“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9]。所以,无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都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但是,更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会“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顺应可持续发展的”。1可见,将民间文学进行动漫保存和传播,实际上是对民间文学的再创作。这种创作必然会突破民间文学原有的一些表现形式。这种再创作我们应该理解为不是对原真性和整体性的破坏,而是一种创新。民间故事就是不断地在反映时间流逝、社会变迁、时代环境变化影响下的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时尚的变迁,其间,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地被创新”。民间故事的各种内容和样式要在当下得到活态传承,这种创新是必然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故事,其保护不是简单地进行资料收集的“固化”和“静态”式保存,而是要在历史的发展中,在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其内在的生命力,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就传统社会的民间故事发展来说,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也是在一代一代传承中被不断创新的发展的。就传承人个体来说,他们也是对自己所传承的民间故事在进行不断创新。民间故事是传统社会重要的表述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方式,是传统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民间故事动漫化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直接把民间故事的内容和样式照搬照抄地“移植”到动画片中,而是应该结合当代文化,进行有效地创新和有机地融合,“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样式的把握”[10]。在现代社会和技术条件下,动漫用新的形式来演绎和传播民间故事,不仅使民间故事在动漫化中得到新的展示和传承,而且民间故事的元素也为现代动漫提供了更丰富的题材和内容。“这种融合与发展最终体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生存”[11]。动漫艺术作为当下流行的新的艺术形式,装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核心内容和样式,无疑为民间故事提供了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民间故事动漫化解决了民间文化口头与文本保护和传承中无形可辨、无视觉符号可记等问题,会使民间故事在现代视觉文化环境中得到更好地保存、传播和发展。

民间故事动漫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新事物,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完善和发展。在视觉文化时代,实施民间故事动漫化传播和保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民间故事与动漫艺术相结合,使民间故事有了新的生长和发展空间,拓展了民间故事的生命力,能够更有效地保存、保护和传承、发展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为动漫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题材,促进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动漫形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丰富的民间故事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样式(如:水墨、木偶、年画、皮影、雕刻等等),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故事动漫品牌。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149.

[2]  胡适.《词选》自序[M]//胡适文集(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10.

[3]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56.

[4]  钟敬文.民俗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48.

[5]  王传东,郑琳.动漫产生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崔泽慧,冯裕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动漫的影响[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120.

[7]  莫涛.浅析动漫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和价值[J].商业文化,2010(10):169.

[8]  李铁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48.

[9]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7.

[10]鲁道夫·阿恩汉姆.艺术与视知觉[M] .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

[11]周良兵,张国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生存[J].民间文化论坛,2010(1):63.

[责任编辑:曾祥慧]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二生肖·鼠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服务成长:“民间故事进幼儿园”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