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英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我们要把爱祖国、爱家乡教育贯穿于幼儿园的教育及育人全过程,让幼儿成为“有根”之人。口耳相传的经典民间故事,内容生动而丰富多彩,更有着浅显易懂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本土民间故事引入到幼儿园教育中,既能让幼儿对本土的人文民俗、民风,家乡的历史典故、传奇人物等有深刻的了解,对民间故事蕴含的美德有所感悟,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也能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传承和继续,使我们的孩子不会忘“本”。“民间故事”进幼儿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展开。
一、幼儿园民间故事教育资源库开发
(一)民间故事归类整理
我们首先依据“思想内容、故事情节、语言特点”来遴选民间故事。“思想内容”是指选择积极向上、能引导主流价值观的民间故事,避免带有迷信色彩的故事产生不良的影响,如选择《无锡排骨的来历》中所反映出的“帮助、感恩”品德教育价值对幼儿社会认知经验的积累有促进作用。“故事情节”指结构简单、主线清晰、有重复情节的民间故事,如《阿福阿喜》《老鼠嫁女》等民间故事都是适合幼儿学习的短小故事。“语言特点”是指语言结构工整,对话简短,反复、排比、拟人等手法运用的民间故事,如《金饭碗》《勤劳是金》等故事的语言都有反复的特点。
(二)民间故事改编加工
是指在不改变原故事框架、寓意、人物等基础上,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加工。比如“妈妈语”的运用更适合初次接触民间故事的小班幼儿。所谓“妈妈语”,是孩子在0-3岁阶段学习语言的时候,妈妈经常用的、特有的语言,叠词的使用是妈妈语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妈妈语出现在故事中,幼儿会觉得非常亲切,很快就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兴趣也提高了。另外,可遵循“儿童故事”的一些要点进行改编。很多民间故事都是以叙事的方式讲述故事原委,故事中的对话、心理活动等都是比较贫乏的。因此,在改编时可加入儿童化的对话,突出对话的反复、工整等。在不改变故事结构的前提下,将复杂的情节简单化、反复化,对过于繁杂的篇幅进行删减加工等。
(三)建设民间故事资源库
我们开展了“民间故事资源库”建设,共收集筛选了100多个吴地及外延民间故事;制作、搜集了民间故事教学视频20多个;整理民间故事教学活动歌曲20多首;制作民间故事教学PPT100多个;整理民间故事主题成果汇报课本剧视频20个左右;搜集民间故事教育的相关图片若干。具体包括:
文本资源:建立了民间故事文本化资源,100多个民间故事,30个左右的主题活动实施方案,为教师开展民间故事教育活动提供了便捷的前提条件。
信息化资源: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制作了影像资源。我们对民间故事进行了现代化包装,用视频编辑软件设计制作了很多现代化的“民间故事视频课件”,用图片、动画、音乐等多种元素立体呈现民间故事内容。每年的民间故事课本剧表演视频,也被整理在信息化资源库中。
实物资源:在实施民间故事主题活动中,许多的头饰、头套、服装、道具,装饰的纸艺形象等实物,都整理收纳在幼儿园的“主题资源库”中。
二、民间故事主题的选择与设计
(一)园部引领大方向
园部结合时事、季节、节日等元素,引领主题选择大方向。如新学期开始,存在入园焦虑的现象,就选择“勇敢、坚持”思想系列的民间故事做主题,鼓励幼儿能以“勇敢”的心态克服心理上的害怕,开心、愉悦地迎接新学期新环境。当母亲节、“三八”节来临之际,选择“感恩、爱”思想主题系列的民间故事,让幼儿更真实地去体验和感受与亲人之间的情感。
(二)教师确定具体内容
民间故事实施主体是教师。同一个思想主题系列中的民间故事有多个,教师可确定选择适合本年龄段幼儿学习的民间故事。例如“勇敢”系列的民间故事中,大班选择《一幅壮锦》为主题线索内容,展开主题教育,中班选择《野人婆婆》、小班选择《阿福阿喜》为主题线索。在实施中,教师根据年龄及本班幼儿特点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内容的最终确定权交由教师,教师成为主题选择、建构、实施的主体,促进教师对民间故事深入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主题实施方案。
(三)“多元智能”理论支撑主题
民间故事主题设计是以民间故事为中心,外延各种领域,挖掘多种途径,培养幼儿对民间故事活动的兴趣,发展其多元能力。民间故事是设计主题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将民间故事内容多元化地呈现给孩子,让幼儿通过听、看、讲、演、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将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对幼儿的认识和表现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民间故事主题设计中,考慮“民间故事主题可以给孩子什么经验?”“为什么给这些经验?”“怎么给这些经验?”然后从民间故事切入,整合各领域的发展目标来设计主题网络。例:大班《清明桥的来历》这一民间故事主题可以给大班孩子以下经验:对无锡有名的古桥“清明桥”的了解、它的具体地点在哪;对“清明桥”传说故事、现代故事、将来的故事有全面的了解;获得开展感恩主题“帮助别人”“小小志愿者”公益活动等社会性经验;设计“将来的桥”等创造力的培养;还可以获得收集、调查等实践性的经验;课本剧表演的前期准备、排练、表演等整个过程中,获得动手创造能力、语言表现、舞台表演及社会性能力。“为什么给这些经验?”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分析主题活动的契合程度。“怎么给这些经验呢?”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清明桥的故事》《各种各样的桥》《不倒的纸桥》《小小志愿者》《我搭的桥》等集体教学活动、探索实践活动、表现表演等活动以及游戏活动、日常自由活动和环境的影响来获得各种经验。
三、民间故事活动设计
(一)民间故事活动设计“游戏化”
游戏化注重的是“自由自主愉悦创新”游戏精神的体现。在民间故事教学活动设计中加入游戏的环节,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听一听、看一看、讲一讲、演一演、画一画”,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民间故事。在区域化学习中为幼儿设计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动手做民间故事表演道具,佩戴上服装道具在“表演区”中演一演民间故事;在“阅读区”中投放立体故事谱,幼儿边摆边讲故事;民间小游戏的加入为区域化学习增添了趣味性。
(二)民间故事活动设计“故事利用充分性”
在民间故事活动设计中,一个民间故事是否被充分利用,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价值,故事是否能打动幼儿,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幼儿听了这个故事后会讲一讲这个故事,更多的是让幼儿能被故事中人物的品德所感动和吸引。所以在民间故事活动设计时,目标定位在“通过活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乐意学习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三)民间故事活动设计“结构适宜性”
民间故事活动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而设计。小班幼儿的民间故事活动设计结构简单,环节比较少,以欣赏故事和师生一起在故事情节中做小游戏为主,提问简单,以“他是谁?这是什么?”等问题为主。中班幼儿的民间故事活动设计结构完整,从故事引入、分析故事、学习对话、游戏设计几个环节设计,提问以理解分析故事的内容为主,如“故事中有谁?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等。大班幼儿的民间故事活动设计注重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以拓展实践活动、操作性活动为主,猜猜或创编故事结尾,延伸表演故事,提问比较开放,注重理解人物的品德、内心。民间故事活动设计结构适宜性,还包括幼儿主体地位体现是否充分,幼儿有较多的自主性,而不是对幼儿进行高度控制,教师一言堂。
(四)民间故事活动设计与“课程的关系”
在“关键经验”理论支撑下,民间故事活动设计与课程的关系是“子母关系”。课程主题背景下的民间故事活动设计,每个活动设计以主题目标为指向,考虑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经验的获得。主题中的每一个活动设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个活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是连续性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达成一个主题最终的目的。在主题中,有关于民间故事教学的语言活动设计,也有拓展外延的美术、音乐、实践活动等,还有区域化学习活动、日常活动、环境创设。从民间故事的学习开始,再拓展外延到其他领域,每个拓展活动建立在民间故事学习的基础上。在拓展活动设计中有民间故事的运用、故事中教育价值指向的运用,还可以利用民间故事的情节或元素设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