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峰 范麾京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1)
关于连词“即使”,学界已有不少探索,主要集中在与“即使”搭配的副词和连词、“即使”引导的分句的位置以及“即使”引导的分句的语义特点和“即使”构成的复句中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上。
与“即使”搭配的副词,学界看法差别很大。吕叔湘(1980:253)认为可与“也”“还”“都”搭配,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261)、刘振铎(1986:66)指出可跟“也”“还”“总”“又”“仍然”等搭配,鲍克怡(1988:143)和赵新、刘若云(2013:198)认为常与“也”搭配,侯学超(1998:305)、王自强(1998:112)、张斌(2001:265)、李晓琪(2005:285)则指出与“也”“还”配合,周刚(2002:87)认为与“也”“总”“都”搭配,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2004:875)指出跟“也”“都”等搭配,朱景松(2007:226)认为跟“也”等搭配。
和“即使”搭配的连词,关注的非常少。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261)、鲍克怡(1988:143)认为可与“但、但是”配合,张斌(2001:265)指出可跟“但”“但是”“却”等搭配,赵新、刘若云(2013:197)则认为不能与“可是、但是、然而”配合。
“即使”引导的分句的位置,认识比较一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261)、鲍克怡(1988:143)、侯学超(1998:306)、王自强(1998:112)、张斌(2001:265)、朱景松(2007:226)认为“即使”引导的分句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但放在后面时所在的分句的作用,看法不完全一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鲍克怡、张斌认为有突出主句的作用,王自强指出后置分句起着补充的作用,而侯学超则认为有突出强调“即使”所在分句的意思。
“即使”引导的分句的语义特点以及“即使”构成的复句中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有一些探索,但看法不一。张斌(2001:265)认为“即使”表示让步关系时经常带有假设的意味,少数是已经发生的情况;李晓琪(2005:169)指出“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时只用于未然;侯学超(1998:305)认为“即使”后跟假设的、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多含有夸张的意味。李向阳(2015)认为,“即使”句表示逆向制约关系,可表补充和递进,但不表选择等。
由于现有的研究一般是内省式的,因此“即使”以上各方面的情况到底如何,不甚清楚。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开发的CCL语料库中的现代汉语语料进行统计分析,[1]对“即使”做一个全面的考察。
统计发现,“即使”构成的复句中,与“即使”搭配的可以是副词,也可以是连词。
“即使”用于复句中,后一个分句中常常使用副词与之呼应。与之搭配的副词很多,主要有“也”“仍(然)”“还是”“还”“都”“就”“依然”“又”“总(是)”等,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如表1:
表1 “即使”与副词的搭配情况
可以看出,“即使”构成的复句中,与之搭配的副词主要是“也”,语料中出现了732例,占73.2%,即绝大多数。例如:
(1)即使我们从此分手,我也要对她负责到底。(陆文夫《人之窝》)
(2)那天停电,他们即使听见了声音,也不能肯定是我。(马兰《猪大肠的故事》)
(3)即使该季度的增长率为零,全年的增长率也可达到这一数字。(新华社2001年11月份新闻报道)
和“仍(然)”搭配的共58例,占5.8%,比例很低。例如:
(4)即使突围成功,他仍然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邓贤《大国之魂》)
(5)即使年过花甲,仍然乐此不疲。(陈忠实《白鹿原》)
(6)即使台湾与大陆完成“三通”后,香港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新华社2001年2月份新闻报道)
与“还是”搭配的20例,占2%,非常少。例如:
(7)即使比赛接近尾声,冠军花落谁家还是难以最终肯定。(新华社2001年11月份新闻报道)
(8)即使是饿得头昏目眩,他还是同社员们一起下田劳动。(高晓生《“漏斗户”主》)
跟“还”搭配的16例,占1.6%,也非常少。例如:
(9)即使我们之间没有个人友情,至少还有革命友情。(麦家《风声》)
(10)即使有一天我爱你爱得发疯,我们在一起时我还会有很多女人。(铁凝《大浴女》)
和“都”搭配的仅13例,占1.3%,非常少。例如:
(11)即使在这里昏迷倒下,每一个走过的人都认识他,都会把他送回家。(陆文夫《人之窝》)
(12)即使是拌几句嘴,各人讽刺几句,都那么令人回味!(岑凯伦《青春偶像》)
同“就”搭配的也13例,占1.3%,也非常少。例如:
(13)即使要迸发了,被钱荣一个眼神就唬住了,好比市场里那些放在脚盆里的龙。(韩寒《三重门》)
(14)即使完全没有什么好做就躺在炕上看小娥纳鞋底儿,……(陈忠实《白鹿原》)
与“依然”搭配的仅10例,占1%,也非常少。例如:
(15)即使这样,2300米长的人工直道上依然是百舸争流。(新华社2001年1月份新闻报道)
(16)即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老人家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依然清晰地记得。(麦家《风声》)
虽然“即使”也可与“又”“总(是)”等搭配,但用例都极少,分别为9例、4例,分别占0.9%、0.4%,比例都极低。例如:
(17)即使现在多挣几百万美元又有什么区别?(新华社2001年11月份新闻报道)
(18)即使区里不缺人,我刻刻蜡纸什么的总是行的。(雪克《战斗的青春》)
可见,与“即使”搭配的副词很多,但主要是“也”,其次是“仍(然)”,“还”“还是”“都”“就”“依然”“又”“总(是)”等都非常少或极少。前文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即使”可与“也”“还”“都”搭配(吕叔湘,1980:253),有的认为可跟“也”“还”“总”“又”“仍然”等搭配(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261;刘振铎,1986:66),也有的认为可与“也”“还”配合(侯学超,1998:305;王自强,1998:112;张斌,2001:265;李晓琪,2005:285),也有的认为可与“也”“总”“都”搭配(周刚,2002:87),还有学者认为可与“也”“都”等配合(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2004:875),等等。虽然这些看法都没有错,但是显然都不准确,也不够全面。
统计发现,“即使”可以与“但(是)”“可是”“却”[2]等共现。例如:
(19)你即使赚得全世界,但赔上你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亦舒《流金岁月》)
(20)即使多花一些钱,可是苦乐相抵,也不算吃亏。[《读者》(合订本)]
(21)即使消费者每月只用1吨的自来水,排1吨的污水,排污费却一定要按5吨。(新华社2001年10月份新闻报道)
例(19)的“即使”与“但”共现,这样的用例只有33例,占3.3%,比例很低。例(20)的“即使”与“可是”共现,但仅仅2例,占0.2%,极少。例(21)的“即使”与“却”共现,只5例,约占0.5%,非常少。
以上情况说明,赵新、刘若云(2013:197)认为“即使”不能与“但(是)”“可是”配合,与语言实际不符。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261)、张斌(2001:265)的可跟“但”“但是”“却”等连词配合、鲍克怡(1988:143)的可与“但、但是”的配合,这些看法虽然符合语言实际,但用例非常少,特别是“可是”和“却”。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客体范畴,从语音层面的音位、音素、音节等,到形态学层面的词、词缀、附着词、词法范畴等,到句法层面的词类、短语结构、句子以及功能、句法语义范畴如主语、施事、主题等,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效应,这些范畴往往边界不清,有中心的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的分别。(张敏,1998:78)不难看出,“即使”与副词、连词搭配存在着范畴化现象。与“即使”搭配的绝大多数是副词“也”,因而“也”是典型成员;“仍然”“还是”“还”“都”“就”“又”“总(是)”等非常少,是边缘成员。与“即使”搭配的连词“但(是)”比较多,是典型成员;“可是”“却”极少,是边缘成员。
“即使”构成的复句中,“即使”多出现在主语前。语料中“即使”所在分句有主语的一共440例,“即使”位于主语前的322例,约占73.2%,即绝大多数。例如:
(22)这样,钻出的坑洞就能够保持固定的形状,即使钻机取出也不会塌陷。(新华社2001年1月份新闻报道)
(23)即使我长大了,也永远打不过他。(陈染《私人生活》)
例(22)、例(23)的“即使”分别在主语“钻机”和“我”前。
位于主语后的118例,约占26.8%,只是位于主语前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例如:
(24)小镇人即使路过这里,也宁愿绕个弯子避开它。(陈世旭《将军镇》)
(25)一般人即使听到“溜溜溜”的叫声,也不会与狗的叫声联系起来。(陈忠实《白鹿原》)
以上二例的“即使”分别在主语“小镇人”和“一般人”后面。
可见,“即使”的位置也存在着范畴化现象,位于主语前是典型位置,位于主语后是边缘位置。
应该指出的是,“即使”所在的复句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即使”86.3%位于主语前,即位于主语前是典型位置;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即使”位于主语前的约占50.6%,即位于主语前、后的比例大致相同。
虽然“即使”可出现在主语前,也可出现在主语后,但出现在主语前、后,意思上有一些不同,试比较:
(26)a.即使你不说,我也知道。
b.你即使不说,我也知道。
例(26)a句,“即使”在主语“你”前,“你不说”是假设让步的条件,也就是说“即使”的辖域是整个小句,是宽域;b句“即使”在主语后,“不说”是假设让步的条件,“即使”管辖的是谓语部分,是窄域。
学界都认为“即使”引导的分句一般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
(27)狗粪即使躲在数里以外的草丛中,也逃脱不了狗崽锐利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苏童《1934年的逃亡》)
(28)我即使不喜欢那个男人,我也希望他喜欢我。(莫怀戚《透支时代》)
(29)在一个体面的家庭里是不可能有“别的”存在的,即使这家里有人承受的羞辱再大,痛苦再深。(铁凝《大浴女》)
(30)而现在游人稀落,很适宜两个人边走边聊,即使聊的是军事机密。(麦家《风声》)
例(27)、例(28)“即使”引导的分句放在前面,例(29)、例(30)“即使”引导的分句放在后面。
虽然“即使”引导的分句可以后置,但统计结果显示,后置的只有25例,只占2.5%,比例非常低。这表明,“即使”引导的分句的位置同样存在着范畴化现象,前置是典型位置,后置是边缘位置。
“即使”引导的分句后置,有学者认为是突出主句,也有学者认为是突出从句,还有学者指出从句起着补充作用。我们认为这些认识都不够全面,主句和从句发生易位,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句,从句起着补充的作用。因为心理实验证明,最容易引起受话人注意的是句首成分,所以在对话中,由于时间有限,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是说话人直接的心理反应,也是引起受话人注意的便捷手段(张伯江、方梅,2001:53)。例如:
(31)比如说X优于Y,则要求集体也必须选择X优于Y,即使其他人的偏好顺序刚好相反。(CWACCET0149)
例(31)的主句“要求集体也必须选择X优于Y”放在从句“其他人的偏好顺序刚好相反”前面,显然是为了突出主句“要求集体也必须选择X优于Y”,从句放在后面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陆俭明(1980)指出,易位句的意义重心在前置成分上,后移部分只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如:
(32)走了吧,大概。
陆俭明认为该例的“走了吧”是意义重心,“大概”起着补充的作用。
主句和从句发生位置变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易位现象,构成的句子也是一种易位句。“即使”所在的复句主句在前,同样是为了突显主句,后面的从句只起着补充的作用。
邢福义(2001:467-468)把虚让分为假言虚让和实言虚让,假言虚让是纯粹的假设,又分为理性假言虚让和夸张假言虚让,前者是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后者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只是说话人的一种动感情的夸张。实言虚让是事实虚说,P是客观事实,只不过用“即使”表达一种虚拟意味。“即使”用于假言虚让和实言虚让如何呢?统计发现,1千例语料中,“即使”所在分句的语义虚实情况大致如下:
表2 “即使”所在分句语义虚实情况
显而易见,“即使”主要用于假言虚让,语料中一共698例,占69.8%,即大多数。例如:
(33)即使全家庭,全宗族,全世界来反对他,他也要宣传新教义,为真主作证。(苏雪林《棘心》)
(34)即使冒着危险也在所不惜。(莫怀戚《陪都旧事》)
(35)可是我们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我即使喊破喉咙,他也不会听到我的话。(迟子建《原野上的羊群》)
例(33)的“全家庭,全宗族,全世界来反对他”、例(34)的“冒着危险”、例(35)的“喊破喉咙”都是虚拟的情况,是假言虚让。
“即使”用于实言虚让的一共302例,占30.2%,不到三分之一。例如:
(36)学术的象牙塔成为他们冬眠的最好山洞,即使是“一二九”学生的呐喊、“七七事变”的炮声也没有将他们惊醒。(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37)即使她疯癫以后,搬迁的时候,总不会忘了带着火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38)许逸民是个胆小鬼,他即使抽足了大烟,也只敢高声唱几句昆曲或是评弹的开篇。(陆文夫《人之窝》)
例(36)的“是‘一二九’学生的呐喊、‘七七事变’的炮声”、例(37)的“她疯癫以后”、例(38)的“抽足了大烟”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事实,即是实言虚让。
有学者认为“即使”表让步关系时经常带有假设意味,少数说的是已经发生或存在情况(张斌,2001:265),这一结论不符合语言实际。还有学者认为“即使”表示假设让步,只用于未然情况(李晓琪,2005:169),也有悖于语言事实。实际上,“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时,也常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
假言虚让可进一步分为理性假言虚让和夸张假言虚让,“即使”用于理性假言虚让和夸张假言虚让的具体情况如下:
表3 “即使”用于假言虚让情况
表中显示,“即使”用于理性假言虚让的667例,约占95.6%,即绝大多数。例如:
(39)有些房子即使不盖后罩房也有个后院,或种花,或植树,或建一间下房供仆人居住。(邓友梅《步入中庭》)
(40)即使后来熬出头来,吃过这样的苦,恐怕也得不偿失。(亦舒《七姐妹》)
(41)即使亏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例(39)、例(40)的“不盖后罩房”“后来熬出头来”都是假设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变为现实,因此是理性假言虚让。例(41)情况类似。
也可以用于夸张假言虚让,但只出现了31例,约占4.7%,极少。例如:
(42)即使社会舆论震天响,也不应该作出处罚决定。(新华社2001年10月份新闻报道)
(43)即使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也心甘情愿。(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44)这时她才发现原来她是不喜欢唐医生的,即使他救过一百次章妩的命。(铁凝《大浴女》)
例(42)“社会舆论震天响”、例(43)的“不吃不喝,不拉不撒”都是夸张的说法,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是夸张假言虚让。例(44)的“他救过一百次章妩的命”情况类似。
有学者指出,“即使”后跟假设的、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多含有夸张的意味(侯学超,1998:305),这一认识还是非常到位的。
“即使”连接的分句可以是积极意义方面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方面的,还可以是中性意义方面的,但以中性的居多。语料中分句的语义为中性的一共434例,占43.4%。例如:
(45)即使看到他在打电话,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麦家《风声》)
(46)但是心里知道,即使人在台北,也挽回不了什么。(亦舒《七姐妹》)
(47)我心里清楚得很,即使我也读天文学,她并不会爱上我。(张小娴《交换星夜的女孩》)
例(45)的“看到他在打电话”、例(46)的“人在台北”、例(47)“我也读天文学”表示的都是中性意义,即没有好坏的问题。
“即使”也用来连接消极意义的分句,这样的用例一共287例,占28.7%,不到三分之一。例如:
(48)即使它们会发怒会咬人一口,那也是稍带痒痒的微痛罢了。(铁凝《大浴女》)
(49)高太太说过,只要孩子们高兴,即使开一次舞会花几千元也值得。(岑凯伦《合家欢》)
(50)即使累出心脏病、消渴症、胃溃疡来,也在所不惜。(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以上三例的“它们会发怒会咬人一口”“开一次舞会花几千元”“累出心脏病、消渴症、胃溃疡来”都是消极意义的。
还可以连接表示积极意义的分句,这样的用例279例,占27.9%,与用于消极意义的分句的数量几乎持平。例如:
(51)即使我军占领了表面阵地也无法立足,因此军部决定改变战术……(邓贤《大国之魂》)
(52)即使成功,也不应该用升官发财去做衡量的标准。(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53)没有文化即使进了机关也做不了什么大事,至多做个勤杂工,那还不如做大饼呐。(陆文夫《人之窝》)
以上各例的“我军占领了表面阵地”“成功”和“进了机关”表示的都是积极意义。
丁力(2006)认为转折类复句(包括让步类)具有顺向制约、逆向制约和非制约三种关系,顺向制约关系是指可依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成立或者很可能成立;逆向制约关系是指可根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不成立或者很可能不成立;非制约关系是指不能依据前一分句成立与否,推出后一分句是否成立。例如:
(54)如果身边没有密码簿,你即使得到电报也是没用的。密报形同天书,任何人都看不懂。(麦家《风声》)
(55)即使他真地去说了,她也不指望他能说得通。(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听话人根据例(54)的假设让步项“你即使得到电报”,应该得出“是有用的”的结论,但实际上是“是没有用的”,即“得到电报”和“是没有用的”是逆向制约关系。听话人根据例(55)的假设让步项“他真地去说了”,无法推测出“她也不指望他能说得通”是否能够成立,因此它们是非制约关系。
“即使”连接的复句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如表4:
表4 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可以看出,“即使”所在复句的让步项和结果项主要是逆向制约关系、非制约关系,顺向制约关系很少。
1.逆向制约关系
“即使”用于逆向制约关系的复句一共504例,占50.4%,超过一半。例如:
(56)驯鹿可食的苔藓和蘑菇,它们越走越远,有时两天也不回一次营地,即使我们把驯鹿仔拴在营地牵制它们,也无济于事。(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57)即使有些不平等也是平等,因为房子是他的,事情也由他发起……(陆文夫《人之窝》)
例(56)根据“我们把驯鹿仔拴在营地牵制它们”应该有作用,但结果是“无济于事”,即结果相反,或相逆。例(57)的“有些不平等”应该是“不平等”,但结果是“平等”,即结果相反。
2.顺向制约关系
“即使”用于顺向制约关系复句仅仅44例,占4.4%,非常少。例如:
(58)一方面,发誓即使生拉硬拽也要将我拽到北京;另一方面,……(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59)即使这种爱情像昙花一现,她也总算是爱过的。(陆文夫《人之窝》)
例(58)根据“生拉硬拽”推测“要将我拽到北京”很可能成立。例(59)根据“这种爱情像昙花一现”推测“她也总算是爱过”很可能成立。
3.非制约关系
“即使”用于非制约关系的复句一共452例,占45.2%。例如:
(60)即使主人不回来,起码有佣人回了来,帮主人看守家业……(麦家《风声)》)
(61)即使经历了结婚、生子、革命等一大堆事后,也才二十二岁,花样年华呢。(麦家《风声》)
例(60)的“主人不回来”和“有佣人回了来”、例(61)的“经历了结婚、生子、革命等一大堆事后”和“二十二岁”,都是非制约关系,即不能根据前一个分句推出后一个分句是否成立。
张斌(2003:265)指出,“即使”表示让步假设时,假设句和结果句是逆向制约关系,这一结论与语言实际不符。实际上,“即使”主要用于逆向制约关系,也常用于非制约关系,用于顺向制约关系的非常少。
综观全文,可以看出,“即使”构成的复句中,与“即使”搭配的副词很多,主要有“也”“仍(然)”“还是”“还”“都”“就”“依然”“又”“总(是)”等,其中“也”最常见,占了70%以上,是典型成员;“仍(然)”“还是”“还”“都”“就”“依然”“又”“总(是)”等使用的非常少,是边缘成员。
“即使”虽然可以与“但(是)”“可是”“却”等连词共现,但都极少使用。这些连词“但(是)”用的最多,是典型成员;“可是”“却”用的都极少,是边缘成员。
“即使”可以位于主语前,也可以位于主语后,但绝大多数位于主语前,位于主语前是典型位置。“即使”位于主语前,整个小句表示假设让步条件,“即使”管辖的是整个小句,是“宽域”;位于主语后,谓语部分是假设让步条件,管辖的是谓语部分,是窄域。
“即使”引导的分句97.5%都前置,后置的只有2.5%,非常少。“即使”引导的分句后置,主要作用是突显主句,后置的从句起着补充的作用。
“即使”引导的分句,既可以表示假言虚让,也可以表示实言虚让,但以假言虚让为最多。假言虚让中,又以用于理性假言虚让为主。
“即使”可以连接表示中性意义的分句,也可以连接表示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的分句,但以连接中性意义的分句为最常见。
“即使”构成的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的语义关系存在三种情况:顺向制约关系、逆向制约关系和非制约关系,其中逆向制约关系最多,其次是非制约关系,顺向制约关系的非常少。
注释:
[1] CCL现代汉语语料中,“即使”共33384例,为便于分析,我们采取抽样的方式抽取1千例进行统计分析。
[2] 关于“却”的词性,学界看法不一。张斌(2001)认为是连词,张谊生(201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归入副词。本文按张斌的意见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