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疫情下的小学生审美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12-18 23:05
教育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美育抗疫美的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所有人都上了一堂人生大课,它既把成人社会里的傲慢无知揉成粉碎,也让人世间的真善美熠熠生辉,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动人物、感人事件,人文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这些就是一本生动鲜活的教科书,是一堂感人至深的教育实践大课。如何把握疫情中的教育契机,挖掘疫情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美育素材,去构建“战疫”系列美育课程,抚慰学生幼小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疫情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担当。

反思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

回顾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虽然不乏学科知识性的“教”,却缺乏了对事物审美性的“思”。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书本知识讲解,缺乏对疫情中审美元素的关注。眼前发生的灾难以及灾难中的人和事是一本厚重而深刻的教材。然而,不少教师只停留于学科知识和课本知识的讲授,未能走出“学习即书本,教育即讲课”的怪圈。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遗憾。

其次,教学形式比较固化:以传授式为主,忽视抗疫中真实审美情境的创设。通过对第一阶段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调研发现,最主要的线上学习方式是直播和录播,教师占据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依然盛行,许多教师把线上学习等同于线上上课,忽视疫情中真实的美育课程资源。疫情是危机也是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躬身入局”,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立德树人在审美中鲜活起来、美丽起来,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再者,教学评价方式缺乏多元性:仍然依赖作业反馈,未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激发美育活力。居家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这给了我们深化课程改革难得的机遇。然而,由于教师长期习惯于线下教学的班级授课制,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相应变化,致使许多教学活动仍然依赖网上打卡、作业反馈、试卷检测等评价方式,缺乏多元评价机制。如何让“延学”变“研学”,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变学生学习任务成果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与训练的浅层学习,转向思维建构的深度学习。

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战“疫”是当前最好的一本“无字之书”,需要每个孩子去阅读、去学习。因此,疫情带来危机的同时,也给孩子和教育者带来绝佳的教育契机。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一直秉承博雅尚美、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疫情暴发后,学校结合实际,依托互联网等云平台,挖掘疫情中的“美育”元素,以美育重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美育优化统领线上教学课程,以大美育指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当下与将来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自我,不断思考疫情背景下小学生美育实施策略,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发现美——美育与生活相结合

美的现实基础是生活,美呈现于生活中,抗疫之战就是真实地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鲜活例子。教育也必须与生活相联结,在生活中发现美。

一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发现疫情中的美学元素。学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同时进行宣传海报的绘制,弘扬社会美德,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创作完成之后,上传到钉钉班级圈,进行交流互动欣赏,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择优推送。

二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抗疫审美元素。学校利用空中课堂开设直播课“抗击疫情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基层普通民众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领悟、收获其中的道理,发现细微处的人性之美。

为了让学生主动发掘抗疫中的审美元素,学校充分利用居家学习时间,分年级、分对象、多渠道、多形式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和体育锻炼活动,引领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比如:在审美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环节,鼓励动手探究、发明创造,在劳动中培育审美素养,提升劳动能力、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居家锻炼,以强健的体魄抗击疫情,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三是引导学生留心抗疫中出现的语言之美。如“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淡”这样接地气的标语,又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诗意化的暖心语言。激发学生发现抗疫中的行动、语言等多方面的美学张力,丰富美育内容,增强美育活力。

感受美——美育与课程相整合

疫情防控要实现育人目标,课程化是一条必然的专业路径,因此要让疫情中的审美元素与课程相融合,以大美育课程重构居家学习方式。

一是制定审美化的云端学习方案,挖掘战疫中的课程资源,并进行审美化淬炼,为美育实施提供宏观指导。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攻关小组,构建战“疫”系列美育课程。目前已收集5首歌曲、20首原创诗歌、10个抗疫感动人物和感人事迹等素材,并结集成册,为开展美育实践提供真实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骨干教师还制作了“致敬最美逆行者”等系列微课。

二是大胆地突破学科偏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在云端学习平台倾听疫情中的感人故事,欣赏疫情中的歌颂之乐等。如开展“疫去春来的悦读”活动,围绕疫情引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从寻找疫情中的感人故事、动人音乐,到配乐朗读、讲述故事,再到思考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疫情的思考。我校学生陈泰合与父母共同创作了一首防疫诗歌《相信》,并在云端倾情朗诵,致敬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三是各学科结合抗疫现实设计学习项目。科学课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项目化系列实验;语文课开展“以文战‘疫’”项目化学习,感受疫情中鼓舞人心的诗歌、标语、故事等语言之美;音乐课则欣赏抗疫中创作的激励士气的乐曲;美术课欣赏抗疫中创作的宣传海报……在真实的案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语言之美、知识之美、人性之美、爱国之美等,更好地引领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创造美——思维与情境相融合

疫情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性学习的情境。学校充分利用疫情的美育契机,鼓励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如一年级学生葛佳辰与父亲一起填词、编曲、录音,创作歌曲《你的背影》,唱出了一个孩子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与赞美。还有许多学生纷纷投入文学创作中,书写他们对抗击疫情的感悟和心声。

为进一步引领学生在疫情背景下创造美,学校还开展了“艺术大咖秀”活动。全校学生在这一天都乔装成自己最喜欢的一名艺术大咖,经历“艺术家的一天”,通过选择人物、在阅读中了解人物、在劳技活动中仿妆人物、在艺术和体育活动中表现人物等环节,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获得坚忍、创造、勇敢、智慧、追求等精神品质的感染与熏陶。一位模仿贝多芬的孩子写道:“贝多芬原本在我眼里只是个不幸的音乐家,但为了模仿他,我阅读了他的传记,重新聆听了他的音乐,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他用苦难来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誓言‘用痛苦换来欢乐’,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可见,审美教育更能对孩子的生命成长产生综合影响和融合效应。

此外,学校还积极改变学生学习任务成果的评价方式,设立多元评价机制。如开展“云端画展”“云端金话筒”“战疫小能手”等系列展示与评比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多样而真实的评价中激发创作活力,融入自身生命体验与理解去创造美,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猜你喜欢
美育抗疫美的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论公民美育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