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杨凌示范区杨凌高新幼儿园 梁 杰
3~4 岁能物品整理:在提醒下能自己整理归位玩具、图书、衣服等。
4~5 岁能加工食品:掌握摘菜、洗菜、切水果的方法,协助成人制作简单的美食。
5~6 岁能生活自理:能熟练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根据冷热添加衣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做到生活自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在家里,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家务事都由长辈都包揽了,孩子们缺乏锻炼。特别是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在包办代替的生活中让孩子失去了劳动意识和能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少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此以往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诸如,幼儿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偶尔会有人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劳动活动,但并没有让幼儿养成自主劳动的习惯。因此,提倡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1.贯彻落实《纲要》和《指南》精神
首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部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服务及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在家园共育的模式下改善目前因过度包办代替而造成幼儿自理能力缺失等不良教育方式,使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引领家长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对幼儿建立合理的期待,改变教育方式,与幼儿共同成长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亲子互动、家园互动,促使家园共育,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幼儿养成劳动习惯。
4.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性发展要求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研讨开展家园共育的多样化方法和途径,并在家园同步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科学的社会领域幼儿劳动实践教育案例,为日后教师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养成方面及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做好铺垫及前期保障;另一方面,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幼儿园整体的教科研水平。
5.示范推广,扩大课题受益群体。
研究过程中将形成一系列教育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教育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广大家长指导不同年龄段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而且最关键的是在促进家园共育的同时,产生“示范效应”,推广合育体系,扩大受益群体。
1.尊重幼儿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主动去尝试。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切忌在孩子喜欢劳动时泼冷水,说一些使孩子扫兴的话,比如“好了,好了,越帮越忙。”——这样会打消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感兴趣的劳动要教会孩子相应的方法,鼓励他们去尝试。
2.遵循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幼儿的年龄段不一样,所具备的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班的孩子要从基本的穿衣、洗手、擦屁股等开始,而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难度大一些的叠被子、整理玩具等。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安排适宜的劳动任务,最好是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劳动项目。
3.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原则
即使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他们在能力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在劳动任务方面进行调整,给他们劳动的机会,同时在其发展不足的方面多给予锻炼。
4.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一步一步地实施。比如我们教孩子扫地,首先要教他们如何用扫帚,其次是拿簸箕、怎样用扫帚尖将细小的垃圾装进簸箕里……通过一步一步训练,劳动习惯便养成了。
5.坚持让孩子参与的原则
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除了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还要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岗位,例如,做小小值日生、吃饭前拿碗筷、折叠椅子、整理衣物和玩具等,让孩子有事可做,人人能够参与到劳动中去。
1.创设劳动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有目的地创设劳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在环境中通过自身探究,激发其劳动的兴趣。如:在班级里创设小小值日生、小小营养师等环境,开辟小厨房区域活动,这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2.提供劳动机会,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提供劳动的机会,运用儿歌、图片、故事等形式,将正确的劳动方法教给幼儿,进而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使其更好完成劳动任务。例如,大班幼儿叠被子,首先要教幼儿正确叠被子的方法,利用每天午休起床的时间,让幼儿自己练习叠被子,进而养成幼儿良好的叠被子习惯。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劳动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发放了家长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没有养成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家园共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
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的有机结合与支持,家庭与幼儿园必须同心协力,保持一致性。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在家同样要求孩子怎么做,这样才能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2.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但是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模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审视,发现不足及时改正,要用具体的行动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3.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与此同时,要创设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有规律的良好生活习惯。
4.让幼儿在反复练习中增强劳动能力
在家也要给幼儿提供固定的劳动任务,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坚持不懈地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培养,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家园沟通,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幼儿的劳动行为,充分调动幼儿的劳动积极性,让幼儿在家园共育的融洽平台上,劳动习惯得以更好地养成和巩固。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家园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慢慢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目的。因此,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将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作为长期的教育目标,进而让幼儿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