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铜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实践与管理工作近40 年的教育人,我在学习与工作中接触到“对口”的教育专业媒体有很多,但能让我心向神往、没齿难忘的,非《江苏教育》莫属。于我而言,她是良师益友,引领和促进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团队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自2002 年9 月 至2015 年12 月,我 一 直 在淮安市实验小学主持工作,刚开始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大多是凭感觉在做事,是按上级要求在管理,缺少教育理念的引领,忽略学校文化的凝练,淡化办学特色的打造,只是“维持现状”,平平淡淡过日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阅读到2003 年第7 期《江苏教育》“独家策划”栏目中《学校管理智慧》一文。文章的主要观点为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读后,我茅塞顿开。从此,《江苏教育》成了我的编外导师,我从她那里了解到课改前沿信息,与她探讨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主张,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管理的路径和策略。在我眼里,《江苏教育》就是自己学校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实用全书”,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杂志中均能找到理想的答案;以《江苏教育》张俊平主编为首的专家记者就是我们学校的智库团队,可以经常邀请他们或通过他们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帮助我们观察分析、问诊把脉、开方调理。可以说,《江苏教育》给我专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她让我有了办好学校的信心和智慧,给了我表达教育思考、交流办学体会的载体和平台。回望来时的路,自己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与杂志的引领及张主编的指导帮助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苏教育》就是我职业生命成长的“贵人”。
为了保证学校高品质发展,我们把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内涵提升的奠基工程。2006 年,学校第一次组织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活动,挑选了40 多篇论文参评。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无一人获奖。这件事引发了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思考,在全面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发展可能的基础上,决定以这次“全军覆没”的际遇为契机,强化青年教师培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把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引导大家在教海中学习、实践、反思、提升。
2007 年,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申办“‘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暨名特优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寒假前,学校根据教师需求选购大量的书籍,开学后举办读书交流汇报活动,分享学习成果;邀请多名专家与优秀的获奖“水手”来校进行现场指导,扎实开展“读书沙龙”“小课题研究”“主题研讨”“论文撰写”等系列培训活动。论文初稿形成后,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分学科组进行研讨修改,不断优化完善。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参与“教海探航”活动的热情。经过努力,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增强了,实践研究的能力提高了,自2007 年到2019年,每年都有百余位青年教师呈交论文参评,累计有近400 篇论文获奖,其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论文就有近70 篇,学校共有12 次获得“优秀团队奖”。更可喜的是,伴随“教海探航”征文各种奖项而来的是学校教育文化的不断提质,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积极提升,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3 年来,学校教师成功申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研究课题160 多个,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900多篇,出版专著20 余部,参加市级以上优课评比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近300 人次,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部优”人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学校前三名,有近百人次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10 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被业内的专家学者誉为“淮安实小现象”,在省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牵头组织“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江苏教育》人,无疑也是引领和成就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贵人”。
记得在一次“幸福学校建设”主题研讨中,张主编说过这样一段话:“幸福学校就应该成为孩子心灵向往的学园、流连忘返的乐园和没齿难忘的家园”。为了让百年老校持续发展,我们注重学校的规划设计和文化建构,强调学校的内涵提升和特色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江苏教育》的专家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服务,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假日休息,他们都是有求必应,倾力相助。学校发展规划的活动现场都会留下《江苏教育》专家们扎实的足迹,他们用情怀和智慧点亮了学校发展的航标,帮助学校向着理想的目标,一步一个台阶地行稳致远。十几年来,学校每年都为全体管理人员,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订阅《江苏教育》,引导大家关注“教育管理”的经典理论和成功案例,关注“学科教学”课改信息和教研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做幸福的人”已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为之付出积极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江苏教育》给予我们的是“贵人相助”,是“高人指点”,是永远的引领。
“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江苏教育》站位高远,全面宣传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立体追踪教育改革的焦点难点,精心打造“苏派教育”的特色品牌;《江苏教育》扎根基层,主动服务“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密切关注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专业指导“名师名校”的品质提升,赢得了教育行政和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于我而言,《江苏教育》已经成为永远的良师挚友。我虽然离开学校到行政机关工作,但她仍然是我年度报刊订阅的首选;即使退休离职了,我仍希望继续与之心手相牵同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