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斌
《江苏教育》,七十是你,陪“半”有我。转眼间,我到江苏省教育厅从事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已有三十五年多。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以下简称“职教处”)、基础教育处(以下简称“基教处”)、教师工作处(以下简称“教师处”)履职处长的十六年期间,为了你,我投稿几十篇;为了我,你报道几百次,开创了机关处室与事业单位相互协作、彼此成全、共同作为、各有芬芳的政事合作模式。主要体现携手“三创”:
《江苏教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思想解放、鼓励创新。我在工作实践中的诸多新想法、新概念、新举措等都是在《江苏教育》上首次刊登。
一是新的理念。如我在职教处时的职教富民,基教处时的课程基地、物型课程,教师处时的大学教师要成为各类教师的典范,越是高水平大学越应办师范教育等一系列的原创性概念和主张,引发了基层学校的热切回应。文章的发表亦增强了我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新的模式。在职业教育方面:2005年启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意论坛,2006年启动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大赛和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2007年启动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2009年启动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创意发展、创高技能、创优素质、创新技术、创业实践的江苏职业教育“五创”发展模式就这样破茧成蝶,还有颇具影响力的江苏基础教育“5+2”内涵发展模式,均是《江苏教育》首先报道,进而走向全国。
三是新的举措。2011 年3 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提出启动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基地,8月《江苏教育报》就以《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新革命》为题进行全面性通讯报道。2012年,全省开展百校“E”学习试点和小学珠心算教育实验,《江苏教育》于第一时间以《e时代的“e学习”必将“e”样精彩》抢先报道。教师处的《在高校普及师范知识教育》一文也在《江苏教育》刊发。
四是新的载体。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伴随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我逐渐成长为职教处的“掌门人”。我深知,优秀的事业必须要有优秀的传媒。2008 年,我提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要创办一份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关刊物,9 月,就有了《江苏教育》职业教育刊期的创刊号,2009年1月正式出刊。她,成了全国首份省级职业教育行政性的刊物。2016 年,教育部提出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我又参与创刊了《江苏教育》书法教育刊期,并成为专栏作者。《江苏教育》的首创精神,锻造了江苏教育人的领袖品质。
我到南京后入职至今,一直都在江苏省教育厅业务处室工作,职业生涯概而言之,可谓“一二三”,即:十多年基础教育、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三年不到的教师教育。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都离不开传媒的支持和助推。在大教育上,有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在大文件上,有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的文件、省教育厅的文件;在大会议上,有政府的工作会议、各类专题会议;在大创新上,有理念创新、思路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在大创建上,有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职校示范专业建设、义务教育示范区建设、学前教育示范区建设、“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苏教名家”工程建设……这些都少不了《江苏教育》的即时报道或通版报道以及重点策划,而我亲历的教育“大手笔”则处处可见《江苏教育》的身影。
一是基础教育做成“大”国事业。我从2010年起在基础教育主持工作八年,政策领事业、项目做事业、机制促事业成为我工作的重要特点:在政策驱动发展上,出台了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省义务教育示范区和学前教育示范区建设,以块状优化促进全省整体发展;在项目推动上,形成“5+2”内涵发展项目,所谓“5”,即面向5 个学段围绕课程实施方式变化的项目,所谓“2”,即基于教书育人的项目,打造江苏在全国教育的思想高地,围绕“教书”,有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围绕“育人”,有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江苏基础教育“5+2”内涵发展模式的形成,《江苏教育》给予了重点报道、重点打造,演绎了江苏基础教育一路创新、一路高歌的过去与未来。基础教育的一系列组合拳让江苏基础教育一直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基础教育,江苏连续两次获得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总数第一;参加中国组队的PISA 测试,江苏的成绩连续两次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两年一次的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生优秀率江苏一直遥遥领先。基教处也先后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省政府办公厅记功。基础教育一片花开,《江苏教育》为之击鼓喝彩。
二是职业教育锤炼“手”上功夫。自2004年起,我在职教处主持工作六年,从实训基地建设到示范专业建设,再到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其中一条主线就是加强职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锤炼、综合素质的培养,久久为功,成绩卓然。难忘2009 年,我和同事们在天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期的日日夜夜,记者全程跟踪,紧张、激烈、兴奋,最终赢在津门。江苏第一次取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冠军,也开启了江苏职教赢得全国十一连冠的传奇。如今查翻资料,彼时的一报一刊,一字一图,扑面而来的江苏“职教五创”(创意发展、创高技能、创优素质、创新技术、创业实践),还是那么亲切、温馨,当年的豪情满怀,志气满满仍在胸膛激荡。《江苏教育》职业教育刊期围绕江苏“职教五创”进行独家策划,其中的《创意,让思想站在高处》《“创业”在行动》《透过“创新”看创新》等文章记载着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历史。特别是《2006年江苏启动职业教育创业行动计划,仅三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创办小企业1500 个,参与创业的学生近万人》这一报道,展示了“小老板创大业”的职教风采,至今让人感怀。
三是教师教育“笔”下生花。江苏有“百年师范”的教育美誉。江苏教育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其根本原因是江苏教师走在全国前列。我到教师处任职时,正值江苏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我提出了高引领顶层设计、高标准师德建设、高水平师范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高质量教师培训、高效能改革管理的江苏教师教育“六高”发展思路。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处的重要职责。为了推进“四有”好教师建设,以正能量引导全社会,弘扬宣传广大优秀教师立德树人的品格,省教育厅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专门成立了江苏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2019年3月,省教育厅、省科技教育工会决定启动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委托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负责组织。此项工作的开展几近一年,各地各校共推选635 个参赛对象,虽然出现疫情,但2019年江苏年度教师人物评选活动并没有受到影响,10 个年度人物(群体)、10位提名人选、8个优秀组织奖等均如期公布。这项推选活动属全国首创,后续工作及年度制度必将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2018 年,我到教师处后即对“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进行建构,2019年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通知》,当前全省各地各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如火如荼。同时,作为接续“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苏教名家”项目从2020年一启动,《江苏教育》就随即跟踪,对“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和“苏教名家”工程进行“双响连发”报道。
一是优秀项目大宣传。项目化工作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江苏基础教育“5+2”内涵发展项目是江苏推动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省教育厅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专门成立了江苏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建设项目宣传培训中心,围绕各个工程开展各类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确保学校对各个项目的精准理解、精准实施。《江苏教育》不仅一直宣传这项工作,还将全省各地各校的典型案例推向国家级报刊。比如,《中国教育报》以《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江苏样本”》为题进行大型报道,介绍江苏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江苏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诞生八年就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案例奖,我也因这个项目获得2018 年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应该说,这里面都包含了《江苏教育》人的智慧和汗水。
二是优美校园创新路。《江苏教育》总是围绕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全力以赴地推进与研究。2013 年年底,我撰写的《物型课程,环境育人的崭新创生》首发在《江苏教育报》上,文中第一次提出物型课程的概念。不久,省教育厅提出建设小学特色文化工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以物化人,创新教育气象、追求意义感的学习,得到了广大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物型课程研究成了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之一。《人民教育》也以我撰写的《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对江苏物型课程建设进行专题报道。我与《江苏教育》共同研究,相互交流,推动了一批学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课程的意涵、学科的文化、学生的需求。发展至今,有一批校长也成为向自然要课程的校长,有的并因此打通国际交流的通道。相信,物型课程必将推动课程文化理念下教育空间设计的大创新,开创化万物以育人的新视界。
《江苏教育》,七十年来我陪“半”;走向明天,祝你接续芳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