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 刘爱迪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通过艺术元素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可以有效补充教材的不足,丰富历史课程的内涵,有效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历史的目的,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本文就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与实践方法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新课改理论强调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为目标,只有充分调动了这种特质,那么就能对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性,戏剧表演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与历史教学相互融合:一是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改变历史学科呆板生硬的传统形象,音乐与戏剧表演渗透的新颖形式与现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特征更为贴切;二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升有显著作用,学科渗透更考验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创新显著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三是音乐与戏剧表演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无形的提升,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更好拓展,对我国历史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其六艺理念中“乐”在首位,音乐不仅能表达情感、抒发情感,而且还是心灵对话的重要渠道,因为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能滋养心灵,更能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合乎道德的培养。历史是一门沉静而肃穆的学科,许多的历史资料与文献除文字呈现外,无法还原当时的具体场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课程必须充分尊重历史真相进行教学活动,那么一板一眼的讲述不免会显得单调乏味,本就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学生无法坐得住,听得进;而且,高中生涯本就处于一个相对紧张的阶段,学生都要面临对其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高考,因此,无论是学习气氛还是自身的升学压力都会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氛围略显凝重;那么,利用音乐资源进行历史的辅助教学,以音乐的灵动多变,丰富的表现形式调剂学生的心情,借此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与新课改理念中以生为本的原则高度契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通过融入一些有关联性质的历史歌曲,作品内容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利于学生理解相应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物或背景,如广东民歌《三元里抗英童谣》、山东威海民歌《甲午战争》、河北安次民歌《穷人才能保江山》、河北曲阳民歌《打洋鬼子》等,这些歌曲热情歌颂了群众反帝反封建以及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还可以组织班级学生以某个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戏剧排练,通过角色的呈现和表达,更深刻理解历史的内涵;音乐与戏剧表演元素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从教学技术路径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拓展性的知识,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如林则徐的个人资料,当时鸦片战争中的军事装备,战争开展的具体地点,当时的战况,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与该地方相关的经济、文化特点,以及鸦片战争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我们国家的历史的影响等,利用不同的方法获得课外知识,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拓宽了知识面,还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技巧。
综上所述,唯有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重构和优化教育结构与模式,完善教育管理系统,提升培养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提升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入合适的音乐与戏剧表演元素,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活跃课堂的气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兴国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