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聪
高质量班级生活的型构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得全面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获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没有家长的支持,班级生活难以实现高质量型构。反之,班级生活缺少了对家长的同步教育,也就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性引导。正如习近平在2018 年9 月10 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虽然家长教育始终作为一个隐性问题而存在于班级生活型构过程之中,但深度研究并高质量地型构班级生活,班主任就必然要挖掘家长何以获得教育、家长教育缘何陷入困境等一系列现实性问题背后的原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份报告中指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这种情况)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1]这段著名论述阐明了儿童生活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处境。其实,生活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既需要不断满足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资源,也需要与他人持续开展合作、竞争等多样态的交往。因此,人类自身的生活就变得越来越复杂。班级生活也是这样。正是因为有了几十名学生的存在,十几名任课教师的保障,班级生活才能得到有序开展。但是,作为班主任或者普通教师,始终不能忘记的是这几十名学生并不仅仅代表其自身而生活在班级之中,同时也代表几十个家庭而表征着来自不同家庭的文化印痕。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能和谐相处,其实也反映出几十种家庭文化的和谐共生。而对学生的家庭文化观念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他者是家长。高素质的家长,正是隐藏在班级生活背后的巨大动能,成为高质量班级生活的核心要素。
学生融入班级生活,最初一般并非是主动而为,而往往需要家长的鼓励与推动。例如,家长通过自身条件鼓励学生融入班级生活,并主动为班级提供物质支持、资源供给,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各种难题等。这些都能够充分反映出家长对高质量班级生活型构的情感期待,也往往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成长体验。反之,如果家长总是埋怨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总是对班级内的个别学生及其家长不满意,那么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是乐观向上的。因此,来自家长的积极支持,能够切实保障学生成功融入班级生活。
高质量班级生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打磨、逐渐实现的。家长的主动建构,不仅能够填补班主任、学生对于班级生活理解的偏差,而且也能够为班级生活获取诸多难以预想的发展契机。例如,青岛的一所初中学校计划开设班级课程,有些年轻班主任烦恼不已,不知如何开展。令班主任没有想到的是,有位家长主动请缨,要求讲授“啤酒的酿造”一课,因为这位家长是青岛啤酒厂的工程师;有位家长主动带领学生练习沙滩排球,因为这位家长是青岛市排球协会的骨干……班主任没有想到这些家长身上居然潜藏着这么多丰富的资源,更没有想到家长会主动融入班级生活,以不同的方式、多样的视角切实营造班级的丰富生活,进而助推高质量班级生活的型构。从这个角度看,家长的主动建构理应成为班级生活持续提升的关键动能。
家长教育不是班级生活高质量型构的“附属品”,而应成为其应有之义。然而在实践中,高水平的家长教育却总是陷入诸多实践误区,容易对班级生活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在班级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个别班主任对家长“指责”甚至“训斥”。在班主任面前,这些家长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下了头。实际上,家长之所以在班主任面前“低头”,正在于班主任始终能够指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并更加“成功地”将责任转嫁给家长。家长对于这类问题往往无言以对,继而出现一些尴尬局面。在这幅教育画面中,家长成为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而班主任则成为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这个过程似乎比较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教师地位的重要性。然而,家长仅仅是需要被教育的对象吗?家长是否可以对孩子进行自主性生涯发展设计?是否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梦想?事实上,在教育权方面,班主任和家长一样,都具有明确的教育权,但二者的实施空间、范围不同。班主任的教育权适用于学生的在校行为,适用期为学生在校期间,而家长的教育权则适用于学生的在家行为,适用期可以扩展至学生成长的一生。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常常混为一谈,以至于很多班主任无法充分地认清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家长也往往因孩子在班级中出现某些问题而陷入了被动的境地。严格地讲,家长并非是需要教育的对象,而是需要被理解、被关怀的对象。因为对于很多不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常识的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教育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弯路、误区难免存在。而这就需要班主任理性认识家长在亲子教育方面的局限性、现实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家长开展正确的亲子教育,这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班主任更应充分意识到,家长并非是被教育的对象,从家长那里,班主任可以获得学生成长的许多重要信息,而且也能够从侧面了解家长成长的过程,获得自身专业成长的动能。而这正是家长教育理应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
一谈到家长教育,很多班主任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对家长的教育”,甚至会想到对家长进行集体教育的常见方式是家长会。于是,一些班主任将家长会开成了“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大会”,希望借助家长会实现对家长的全面教育。其实,这正陷入了一种家长教育的误区。家长会应是为了学生成长而召开的会议,重点解决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虽然参加会议的是家长,但会议更多时候关注的却是孩子。作为班主任,需要明确:家长会仅仅是邀请家长参与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但并非是家长教育的全部。
从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角度说,当前的家长会的确在形式、内容与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很多中小学班主任要么与家长沟通过少,不了解家长的教育心态,无法精准、及时地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要么仅仅借助微信等线上方式与家长沟通,难以有效把握家长自身的教育过程,家长也难以获得教育。家长会是集中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重要平台,但这个平台却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它忽略了对家长的个别教育。家长会这一集体会议方式不利于深入了解不同家长的需求,不能对家长予以有效的教育引导;降低了对家长教育的实效性。很多家长误以为能够从家长会上获得有关自己孩子的相关信息,但开完会后仍然不知所措。因此,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教育不能仅仅通过家长会来进行,还要创设多种沟通形式去引导家长的教育行为。
“家长都护着自己家的孩子”,这是很多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在班级生活中,每个学生都受到来自家长的关爱。家长的确在很多方面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便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荒谬话语,他们更多时候也会予以谅解。然而,学校、班级所彰显的公共教育“不是个人或家庭追求实利和私意的工具,而是以培养超越私意和私欲的社会良知、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作为其教育目标,它的目的是培养公众或者说培养平等的公民”[2]。这是班级生活与家庭生活的重要不同之处。家长如果仅仅偏袒自己的孩子,那么在公共生活中容易损伤其他孩子的切身利益,进而有损班级整体的利益。很多班主任找家长沟通时往往只谈学生的问题和缺点,而这也容易造成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隔阂,甚至出现家长不愿意接听班主任电话的尴尬局面。然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私意教育吗?换言之,家长都是自私的吗?在对家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能仅仅看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私意教育,而且要看到家长对孩子开展公意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更何况,的确有很多家长以身作则,鼓励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也不是班级生活的“侍从”,家长应成为班级生活的积极建构者、引领者。遗憾的是,当下很多教师都失去了对家长应有的尊重,失去了对家庭教育应有的敬畏。孩子属于班级,但更属于家长。这并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一种事实判断。如果教师没有看到这一事实,高质量的班级生活型构就无从谈起。
“家长也要接受教育”,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实际上,这句话充分表达出教师对家长的教育期待。然而,家长在学历水平、文化教养、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理性认清并切实解决这些不足成为当前家校沟通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型构高质量班级生活的应有之义。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良好家风是涵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让家长接受教育”。让家长接受教育,不是指让家长走进学校,重新开始学习,而是要让家长在行动中逐渐改变自己。通过良好家风的塑造,家长不断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这对班级生活的高质量型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家长所具有的资本也能够对营造良好家风、推动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资本等不同类型,并指明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依靠其自身资本优势能够推动子女教育获得成功,进而完成社会地位的再生产。例如,从文化资本来看,家长的教育学历、文化品位以及个人闲暇时间等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具有高学历的父母,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学历资本所衍射出的光环推动着家庭文化品位的提升。而学生将这种个体的家庭文化经历带到班级生活之中,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反馈与文化辐射。因此,切实发挥家长的资本优势,不仅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会推动班级生活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夸大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能力与范围,不能事事都求助于家长,而是要“理性认清家长参与班级生活的限度与边界”[3]。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事实上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家庭氛围、家庭结构以及家长自身行为模式等带给孩子的深远影响。”[4]这样的家长更难以发挥自身的教育影响。对于很多在物质、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资本的家长来说,积极参与班级生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更愿意将这些家庭资本置于班级公共生活之中,以促进孩子的长远成长。然而,一些不具备优势资本的家长却处于不利处境中。为此,在高质量班级生活型构的过程中,班主任有必要鼓励那些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家长积极参与班级生活,邀请他们与那些具有优势资本的家长一同参与班级的运动会、联欢会等公共活动,引导这些家长就有关学生成长的各种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切实增强其教育参与的效能感。通过赋权增能,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自信,让家长进一步明确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权利、义务、责任等,使其能够“自我赋权”,在教育行动中实现自我肯定,从而完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更好地参与班级生活。
家校合作并非是单向的沟通过程,而是双方合作、互动的教育过程。在中小学班级中,很多班主任秉着“班级中心主义”的教育立场与家长沟通,凡事都以班级为重,忽略了很多重要的过程性资源。从表面上看,班级作为“教育中心”这种观念并没有错,因为班主任的职责正是要管理好自身所属的班级。但在与家长、社会进行交往时,过度的“班级中心主义”立场往往抹杀了相关他者的正当教育诉求,切断了班级与家庭、班级与社会之间原有的教育链接。学生成长所天然具有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也在“班级中心主义”面前失去效用。对于家长而言,自从将孩子送进班级的那一刻开始,家长也就多了一种牵挂,生活、学习乃至未来等都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可以说,家长都会有自身的教育期待,也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这显然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关注、理解与支持。遗憾的是,坚持“班级中心主义”立场的班主任往往不顾及班级几十位家长的教育诉求,忽视了家长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愿景,而对家长进行整齐划一的集体教育。为此,班主任需要对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家长细致分析他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与教育诉求等,与家长建立更为紧密的家班合作关系。同时,班主任应切实摒弃这种过度的“班级中心主义”立场,主动重构自身的教育观念,“打破对自我教育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定位与理解”[5],积极了解家长的教育期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家长密切配合,完成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班级生活的多样化、高质量开展,而不是让班级生活只发出一种声音、追逐一种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