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吴 汉
小学数学课堂中长期以来“繁难偏旧”的教法,既耗时又费力,对学生认知目标不明确,教学侧重点难以把握,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靶向”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准确找“靶”,依托问题导向,来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成效。
“靶向”教学,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积极的启发、准确的引领来点拨学生理解学习难点,发展数学能力。“靶向”教学,其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靶向”分析。“靶向”分析的内容有两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只有将学生与教学内容建立“靶向”对接,才能准确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精准施教。如在学习“圆”时,如果不对学生学习起点进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可能会导致高耗低效。学生不明白“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直接进行画圆训练,使得学生对半径、直径,以及与“圆”的关系认知模糊。二是要定位“靶向”。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后,就要明确教学定位。在课堂上教什么?怎样教?如何界定教学内容?以“乘法口诀表”为例,由于同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认知不同,需要我们分层制定教学任务。对于数学理解力强的学生,要让学生认识乘法口诀的意义、结构及内容;对于后进生,则要对乘法口诀的识记、应用进行强调,做到因生而异。三是对“靶向”的选择。主要涉及向学生教什么等问题。通常,根据学生需求、教学需求,教师要设定具体的“靶向”内容。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对于“靶向”分析、定位后,就要明确具体内容,从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中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准确、高效。
在医学中,医生针对肿瘤病灶分析,设置专门的药物,以精准定位来施治,消除肿瘤病原体,而不影响其他正常组织细胞。“靶向”教学,就是将“靶向”治疗方法应用到数学课堂,针对学生学情需求,设置具体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一些教师忽视对学生、学情的全面分析,以自己的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投入大,成效低。学生数学认知的生成往往与学生的原有经验有关。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如果教师未加详细分析、定位,可能导致教学脱节。“靶向”教学,就是要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梳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疑难点,教师再根据学生适时、适度优化教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该节知识多而琐碎。如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有多少条棱?有多少个顶点?各个面之间有何关系?各个棱长度关系如何等等。我先让学生自学,将学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看、自悟本节知识点。接着,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入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自的特征。在检测自学效果时发现,很多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数量搞不清,在数数时顺序不当,导致混乱。一些学生对“为什么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为什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等问题混淆不清。由此,我借助实物教具,指导学生按照顺序去数面、棱、顶点,让学生从动手体验中深化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可见,“靶向”教学,要分析学情,找出学生易错点、易混点,对于学生模糊不清的地方进行专门性教学,消除知识盲点。
分析学情,是做好科学、合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对于“靶向”教学,了解了学生认知难疑点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探究疑难,将“靶向药物”直达作用于“病灶”,化解学生疑难。教师作为“靶向”教学的实施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要深入分析学生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呈现疑难知识点?怎样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以“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数量为例,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但对于面、棱、顶点的数量,很多学生数不对。原因出在哪里?有的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要么遗漏,要么重复。为此,在解决该问题时,我着重培养学生的“顺序”意识。数面、棱、顶点时,先数哪个,再数哪个,接着数哪个,最后数哪个,避免因无序而数不准确。这样数,不会出现遗漏或重复,学生也很快搞明白了面、棱、顶点的数量。同时,针对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问题,怎样让学生去验证相对棱,棱长相等?我们围绕该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测量法,对每条相对棱的棱长进行测量,看其是否相等;有学生认为,可以引入“移位法”,相对面可以上下、左右移位,相对棱也可以进行前后移位。对于相对面的测量方法,有学生利用直尺,先测量某个面的长、宽数值,再利用直角三角板,验证长与宽的夹角;然后,以相对面进行重复测量操作,得出两个相对面面积相等。在检验相对棱棱长相等问题时,有学生利用白纸、剪刀,对长方体的某一个棱进行裁剪,再顺着相对棱,进行裁剪,比较两个棱的棱长,得出相等结论。有学生利用逻辑推理法,观察长方体的某个面是一个长方形,相对面与这个面大小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分别相等。在“靶向”探究中,学生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问题进行了多维化交流,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性的直观化理解。
“靶向”教学,并非都能够实现对学生疑难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展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收集,梳理学生对“靶向”教学的意见与想法,形成“靶评”。依托“靶评”,重新优化“靶向”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进阶能力。通常,一些教师将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置于课后,这种教法,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疑点进行及时化解。长此以往,因为教学反馈不及时,学生对数学认知疑点的不断增多,会慢慢丧失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师在“靶向”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疑点,特别是要重视课堂反馈,将“病灶”消灭于萌芽。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之后,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外形、结构和特点,我让学生结合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对其长、宽、高、面、棱、顶点等进行说明。如果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出现认知错误,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该节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我着重对其学习疑难点进行再次讲解,增强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空间结构的深刻认知。比如我引入动手活动,利用彩带对长方体进行捆扎,在打结处忽略不计条件下,计算彩带的长度。有的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原因归类如下:一是计算不认真。二是对彩带长度的理解,未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建立准确关联。对于前者,我指导学生在计算时要认真,提高解题“免疫力”。对于后者,我着重就长方体进行有序观察,仔细查看有多少个长、多少个宽、多少个高,分别对应的棱长是多少,让学生明晰学习“靶点”,做到准确判断。
总之,“靶向”教学,教师要走出模糊施教窠臼,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梳理了解学情。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哪些是盲点,哪些是疑点,教师要做到准确定位,对学生的疑难“靶点”进行全面施教,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平时在“靶向”教学中,还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典型错题、学习难点,从问题中引出“意外发现”,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因势利导,设计相应的“靶向”练习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