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18 12:50四川省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亚太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初中生教学方式文明

四川省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许 萍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教育俨然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关键。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德育的主要课程,该课程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决定了其理应承担起对初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先进的人力资源。但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并不理想,为此笔者试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使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得到充分渗透。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落实好生态文明教育,因为教育是改变世界最强有力的武器。人类走到今天,我们能够很敏锐地感知到,只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唯有他们真正具备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激发潜能,发挥创造力,我们的未来世界才有机会越来越好。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初中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落实与否以及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德育的主要课程,在加强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帮助初中生认识生态文明,形成文明的自然观,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道德与法治课应有更大的自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致使大部分人的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初中生也不例外。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在面对生态问题时,若没有足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没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势必构成未来生态环境最大的潜在威胁。我们看到,初中生当中,面对生态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不在少数。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只关注学习而不闻不问其他,则极不可取。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之时,若孩子们仍只读圣贤书,不闻天下事,没有危机感和责任意识,那么将来又如何能担负起国之重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大批优秀人才资源又从何而来?

因此,加强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命运,他们都不是局外人,现在不是,未来更加不是。而此重任已然落到了教师,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肩上。但就目前来看,不少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教学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放、低效。要知道,若生态教育不到位,人们的观念偏差和行为不当,将有可能逐级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沙尘暴、城市热岛效应以及物种灭绝等,多是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不当所导致的。为此,我们唯有采取积极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绿水青山,知道何为鸟语花香,而不是只出现在他们的历史课本里。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之为“关键课程”,并强调该课程的不可替代性。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地位和作用,讲出该课程应有的精彩,归根到底还要看教学质量。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其教学中充分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讲出其应有的精彩,笔者认为,教学中需要注意加强有关内容或教学方式的趣味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一)增加教学方式的趣味性

有趣的东西往往更能激发人的关注和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越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就越能提高学生的“抬头率”“走心率”,以及知识的“入脑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充分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增强教学方式的趣味性显得十分必要。但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仍有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方法呆板、形式单一等现象存在,而这样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一改直接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的做法,积极探索更好的、更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接受进而采用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细节,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可灵活选用话剧、演讲、辩论赛、游戏、播放动画小视频、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教学,使学生尽情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进而有效提高相关内容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注意增加授课方式的趣味性,更要注重授课内容的针对性。面对初中生群体,所选内容要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内容的难易程度上既不能过于浅显,亦不能过于深奥。时代在发展,如今我们“面对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理性思维更加发展、价值选择更加多样、思想渴求更为强烈,青春跃动、快速成长”的初中生群体,道德与法治课在以思想理论的深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方面,当有更多的自觉。这是提高该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初中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有些课堂教学之所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讲授内容缺乏针对性,要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简单重复,或者停留在字面上,没有在深入透彻的讲解、引导中让学生真切感受思想理论的牵引力、穿透力,要么将内容讲得晦涩难懂,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无法提高教学实效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前一种现象更为普遍。

因此,针对初中生,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帮助他们“超越已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基础上再深一层、进一步,引导、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例如,要使初中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道德与法治教师需教给他们的,更多的是对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等的正确价值判断,而不仅限于类如爱护公物、节约用水用电等小学低年级学生应学会的内容。要达到以上所讲内容的针对性,教师不仅要掌握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要了解和掌握小学、高中以及大学其他各阶段的有关内容,进而在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的深度和理论的厚度。总之,要加强有关授课内容的针对性,需要教师深度关注和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以及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心中的疑惑,从而以学生为本、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若要牢固掌握一门知识,实践、探索的过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实践证明,无论多重要的知识,即便教师苦口婆心讲十遍也不如学生亲自体验一次来得直接、深刻,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换句话说,即只有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更加充分地把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例如,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到一些海洋馆、生态动物园等场所考察参观,开展一系列的以环保为主题的自然科普活动,深入了解和学习海洋环保、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技能。这些活动能使学生亲近自然、亲历实践,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进而培养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相信,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才不会流为简单的词、句记忆和概念复述,知识才能更好地转变为意识,思想也才能更好地见诸行动。

(四)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面对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性发展,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性推进,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世界的深刻变化,面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人的战略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初中生群体思想成长的引领者,成为新时代精神动能的激发者。这也给我们的有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探索与时俱进的、更高效的、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领域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方面,不少学校涌现出了许多生动实践。在线课程、智慧课堂、问题链探究、混合式教学、情景剧体验、微电影导学、选修课创设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推出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生的思政课,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可充分借鉴类似的举措,结合初中生的特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但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所追求的创新,一定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我们不能在不断‘开疆拓土’中忽视对规定必修课的精耕细作,不能在形式与手段的创新中忽视对内容本身的更多关注”。

猜你喜欢
初中生教学方式文明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请文明演绎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漫说文明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对不文明说“不”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