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及导行思考

2020-12-18 12:50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阮周勤
亚太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法治道德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 阮周勤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育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能够全面发展,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但是家长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想要让孩子能够有较高的起步,首先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有所提高。现在的学校也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知与行的协调统一,这也是当前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改变方法策略,让学生多自主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潮流。

一、课堂教学应该源于实际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灌输与被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的过程。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行“灌输式”教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记住了一些知识,但是往往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是一个与思考相结合的过程,学习若是不思考是无用的,只思考不学习也是无用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进行教学的最好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因为道德与法治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应该适时地结合生活中的小细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含义,更加清楚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教师讲解的内容就可以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让同桌互相记录对方一周的心情,比如同桌大笑是因为什么事情、难过是因为什么事情、担忧是因为什么事情,互相记录好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同学们就能够知道很小的事情就能够使人快乐,更加深入地明白快乐原来这么简单。同时教师还可以分配小组在课堂上演绎生活中能使自己开心的事情。经过同学们的表演之后,学生就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还有什么可以使人快乐。又如,教师还可以利用名人的故事,比如雷锋、董存瑞等英雄的事迹,让同学们感悟到原来奉献是最能够使人快乐的事情。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思考得多,教师因为联系生活实际,所以不用给学生教授很多内容就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再如,在学习“同伴与交往”这一单元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与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且出现冲突的时候要主动联系对方并冷静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的好朋友是谁?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你的好朋友?你们之间有过什么约定吗?你们曾经发生过冲突吗?教师将单元内容在第一课时做了总结性提问,其目的就是将课程知识内容浓缩,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增加课时时间。学生依照教师的问题思考后,将答案写在纸上。接着,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并分享与他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时光。提到名字的朋友也可以分享彼此成为朋友的理由,并分享你眼中的他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动画片,动画中的奇奇和萌萌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争吵,而后他们主动找到彼此并互相道歉,两个人重归于好。通过视频内容,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与朋友曾发生的冲突,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分享是怎样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冲突的,结果怎样?提到名字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在发生冲突后他又是怎样想的,最后教师对其做法进行评价。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将学生在课前导学中所写的答案收集起来,了解班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情况。如果有许多学生因不懂得合理处理冲突,那么教师需要单独开设化解矛盾的主题课,由学生自愿发言对过往因冲突而断了的友谊说声“对不起”,从而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友谊关系。

合理使用身边的社会资源,改变原本单一的德育模式,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引发学生感悟,使其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探究与创新的精神,帮助课后导行的延伸与效果达成。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听课时也会感兴趣,这样一门知识内容比较多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起来就不会很费劲,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在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时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从而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道德品质应该源于习惯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旦学生在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往后的学习生活将会有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时就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道德是为人的基础,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得牢固,学生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

比如在讲解“学会沟通与交流”这一课时,教师应该提前掌握班里同学的情况。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要清楚学生为什么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再对症下药。对于一些胆小的孩子,教师可以给学生制订专属的计划,可以让学生每天至少与五个同学进行简短的交流,如果遇到困难要及时向教师汇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与其他同学交流的习惯,也能够及时找到话题从而融入集体。对于一些有家庭创伤的孩子,教师要及时进行家访,劝导家长要多注意孩子内心的想法、理解孩子,同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再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中,学生学习到了在公共场合需要遵守的规则,懂得了应保持公共秩序。这时候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不同公共场合中人们的做法,并让学生分析哪些做法违背了公共秩序。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在明确学生对公共秩序的正确认识后,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师可邀请纪律委员检查班级学生去食堂打饭时是否也遵守公共秩序,协助教师在课下其他活动中监督大家。通过课上理论知识学习、课下实践监督,能够督促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认真守护好公共秩序,从而使其形成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有了以上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就会更加轻松。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也是今后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仅要在与人沟通方面养成习惯,及时排解苦闷,找到宣泄的出口,同时也应注重家校同行,实现课堂之外的导行实践。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动态,加强校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督促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均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入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讲课前及时预习,在课上认真听讲,并且有所思考,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提出请求教师解答,同时可结合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在上完课后,学生应能够自主进行复习,把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重点难点再巩固一遍。同时结合校园内的宣传手段进行引导,如板报、广播、标语等,塑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道德观念的熏陶。

比如教师在教学“我们的生命”这一课时,就应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预习。教师在上课之前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那些偷懒没有预习的同学应该进行适当的惩罚,比如可以让学生跳舞唱歌。这样的惩罚方式不但能让学生引以为戒,同时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及时提问,让学生多思考。还可以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播放一些关于生命孕育的纪录片,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生命来之不易。在课后,教师也应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给母亲写一封感谢信,让学生明白母亲的不易,理解母亲的想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母亲回信,通过这样的课后作业增加母子间的交流。或者安排学生养护花、鱼、龟等动植物,学生需要定期给花浇水,给小动物喂食,从而增加照顾弱小生命的体验,感受母亲照顾自己的辛苦。而且当养护的花开花,小动物长大,学生又会增加成就感,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若是因照顾不当导致花枯萎、小动物死亡,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发展,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德育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除了以上培养措施之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意义。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实现知行合一,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只有积极重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实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法治道德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微博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初探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