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姬忠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凭据。因此,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任务。
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汉字。而汉字的一笔一画,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缩影。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汉字,对汉字的认识不够深刻,而这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学习汉字,并不仅仅是为了以后的语文学习做打算,也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组词和造句,而是让学生在一撇一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一个小小的汉字,也许就凝聚着一段传奇的历史,见证着无数的风风雨雨。所以,要想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从重视汉字教学开始。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时,这一节课主要学习“寒、径、赠、送”等13 个字。有的教师碰到古诗之类体裁,往往会调整教学重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诗词翻译上,从而分配给汉字的教学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当教学时间缩短,教师只会简单地提到汉字的书写注意事项,让学生通过朗读、组词记住汉字,进而完成汉字教学。更有甚者,只会挑其中一两个生字作为代表进行简单的讲解,其余则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如果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自然不能很好地渗透文化。因此,教师在讲解每一个生字时,应尽力发掘其中的文化寓意。比如,讲解“赠”这个生字时,教师可以将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等版本的“赠”字进行课堂呈现,让学生比较“赠”字的流传历史。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从“赠”字的偏旁部首切入,让学生明白“贝”字旁意味着什么。“贝”既可指贝类动物的硬壳,也可以指代古代通用的货币,也就是和财产相关。当教师从文化的角度讲解“赠”字,就会加强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之处。
在课堂上渗透文化,第一个途径是从汉字教学入手。汉字教学有多种方式,既可以从拼音入手,也可以从偏旁部首入手,还可以从字形演变入手。无论哪一种方式,只要教师细心发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就能带给学生奇妙的文化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着很多经典的作品,这些千古佳作彰显着古人的创作智慧,更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小学生并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遇到这些经典的作品时,很容易用浅显的方式完成阅读,其后果是味同嚼蜡,完全品不出这些作品背后的“真滋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解这些经典的作品时,一定要放慢脚步,让学生在经典的作品里深呼吸,感受作品的生命脉络,体会文化的熠熠生辉。例如,在教学《红楼春趣》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比如“风筝文化”,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对一般的小学生来说,风筝是比较常见的,并不是多么稀罕的事物,很多公园都能见到放风筝的场景。但是,风筝最早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人们现在看到的模样,而是木制的。相传春秋时期,墨翟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以木头制成木鸟,这是现代风筝的最早雏形。到南北朝时期,风筝成为了传递信息的媒介;宋代以后,“放风筝”更是成为了深受百姓欢迎的户外活动。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本身也是做风筝的能手,其发明的“曹氏风筝”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当教师将风筝的文化向学生娓娓道来,学生学习到的不再是枯燥的课文,而是有趣生动的文化史。
在小学阶段,当教师讲解古代经典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将其中蕴藏的文化进行发掘。由于小学生文学素养有限,对一些典故、历史、民俗不甚了解,如果教师可以为学生专门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彩。
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教师既可以在文本教学中直接引导,也可以借助其他的设施进行辅助。其中,最有效的渗透途径莫过于创设情境。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知识范畴,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难度。如果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能让学生畅享文化的精彩。创设情境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边演边体会,就能实现寓教于乐、传承文化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作者将陶罐和铁罐用拟人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睦相处。在学习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搜集互联网和书籍,查找陶罐、铁罐的相关内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渗透,夸一夸铁器和陶器各自具有哪些优点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陶器和铁器相关的精美文物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辅之以古琴曲,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对陶器文化以及铁器文化形成深刻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创设情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借助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文本背后文化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有丰富的收获。
渗透传统文化未必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种途径,还可以借助活动。活动不仅能够检验真理,活动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某一种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普及传统文化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感受文化,沉浸在文化之美里,必然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课堂知识的旁听者,而是化身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被动转为主动,不仅是教学主体的转变,更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教师开展了“走进故宫文物,感受文化之美”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以前,教师给学生为期一周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利用这段时间查找故宫及其文化相关的资料,比如观看百家讲坛《故宫》节目。与此同时,教师也在网上购买了一些重要文物的高仿品,并将其作为活动的道具,力图给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博物馆环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物的图片在课堂上呈现,同时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学生进行文物介绍。在完成了这一步后,教师又开展了故宫知识竞赛活动题目,涉及故宫的建造历史、故宫重要的文物等等。在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又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文创活动,要求全班同学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兴趣,设计一款“故宫日历”,看谁设计得最别致、最精巧。通过层层递进,环环深入,学生进一步感受故宫的文化魅力。在活动的参与中,学生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与博大。
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开展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通过极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既能传播传统文化,学生也可以在亲身经历中体会文化的魅力与精彩。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亲历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既需要教师的传承,更需要向学生积极有效地传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四个角度给出了具体的方案,以期给当前的一线语文工作者带来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