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二塘中心校 伍亮生
德育是学校各门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重要教育目标。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更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真正贯彻执行好“德育为先”和“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新课标指出科学课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所以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养成乐于探究,热爱科学,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课程性质中指出科学课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努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正确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习惯,为其以后各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课程内外要有丰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才会喜欢学习科学,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但是科学课的德育并不是有了这些优越条件就可以实现的,它还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科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教材的潜在内容,特别是教师对德育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全面体现科学学科的教育性。
明确的德育意识体现在力求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富有教育意义上,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上。桂林市郊区的一位科学教师教《植物与环境》一课的经验,对我有所启发。
这位老师考虑到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对植物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种植蔬菜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备课时,这位老师按照教学目标,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蔬菜育苗对比实验。教学前两周,指导教师学生整理出三块苗床,学生自己带来蔬菜种子,按照同等数量和同等密度,分别播种到三块苗床上,同时浇足水,然后控制水分和日照条件:一号苗床不加覆盖,受全日照;二号苗床用湿草包覆盖,使之接收一早一晚的日照,避免强的日照。到第八天,师生共同观察采苗的生长情况,分析产生的差异的原因。学生对植物生长与阳光、水分的关系有了生动的认识。
科学课中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都需要联系实际,也不是所有的都有可联系的实际。但是,科学课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因此,密切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进行教学是必然的,这是指导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生产、了解社会,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所以,凡有需要的地方,教师应创造条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各项教育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
1.由于课内课外结合,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了学习、实践活动;教师由于从实际出发恰当地处理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既从实际出发,又指导学生了解本地的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爱科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
3.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学生对植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达到了超要求的认识水平;从自然、科学、社会几个方面进行认识,为科学自然观的形成,为日后参加生产积累了经验;学生在参与整地、操作管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等过程中,学习了知识、科学方法,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方面的实际锻炼。
德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科学课的德育,又是学校整个德育的一个方面。因此,科学课的德育与整个科学教学、与其他方面的德育必然有共同的地方,所谓“特点”是相对的。
一、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受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的。德育建立在智育的基础上,知识起“载体”的作用。学生只有生动具体地掌握知识,才能生动具体地受到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良好的德育从积极方面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防止两方面的倾向。一方面,在科学课中不应该存在脱离具体知识内容的德育,脱离具体的知识内容,必然就是空讲道理。科学课的德育,不是从概念出发,也不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尤其是这样。另一方面,“只要生动具体地掌握知识,就能生动具体地受到教育”,认为学生学好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受到教育,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科学课中的德育,既不是往外加的,也不是在教知识时附带完成的。
二、教育,对教师来说始终是一种主动行为,对学生来说,情况不一定是这样。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达到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建立起一个活泼愉快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的影响下,教育首先会从受教育者内部发生,学生对学习有充沛的主动意识。例如:学生在解剖植物的花时,会格外认真,对拆下的花瓣怎样排列,他们都会按自己对美的理解精心安排,反映出他们的认真态度和对美的追求;在统计观察数据时,学生会高度负责,有了差错,自觉主动改正,从而为教师提供教育机会,使好的态度、好的行为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也只有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才会主动接收来自外部的教育。
建立这样的教学情境根本点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和耐心对待。建立起这种情景也是不容易的。没有这样的德育情境,就不可能真正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达到和谐的统一。
三、科学课的德育内容,往往不是直观见于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渗透在具体内容里,并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丰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开展认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锻炼放在重要位置。
科学课德育的特点是: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造就一个活泼愉快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熏陶。
教育工作在一段时间里热衷于说教,脱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受到教育,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这些消极的方式至今还有影响。科学课的德育应注重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强调“点点滴滴”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它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像那种从外部进行强制干预的“德育”一样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的效果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凡有成效的教育其效果总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行为上有所显示,比如学习了植物、动物知识以后,学生有爱护树木、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即便如此,我们也要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教育。因此,科学教师必须有崇高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坚定科学课德育的正确方面,甘为孺子牛,默默耕耘,以求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