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让语文学习真发生

2020-12-18 03:39江苏张家港市崇真小学刘文彪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7期
关键词:铁罐爬山虎课堂

江苏张家港市崇真小学 刘文彪

“让学”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把课堂发现、课堂生成都还给学生,以学生的直接行动来构建生本课堂。 与传统的功利化的教育比较起来,这样的课堂更贴近学生, 更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一主张的提出,既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补充, 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抓手。

一、珍视学生体验,把发现权让给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发现问题,并为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 “让学”课堂,意味着把发现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课堂提问,如果学生答错了,就会让第二个同学回答……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 事实上,这样的课堂“面目可憎”,教师无意之中剥夺了学生的发现权和话语权。 很多时候,正是前面学生的“错”为最终的“对”铺设了道路,搭建了奔向彻悟的桥梁。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一位教师处理得绝妙。 首先,教师提问:“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瞬间,学生们的小手都举了起来。 教师预料到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不到位,于是,在黑板上画了一段爬山虎的茎和几片叶子,请举手的学生上来补画爬山虎的脚。 学生们非常踊跃,一个小男生争取到了答题机会,自信满满地走上前,结果不出教师所料,他把脚画在与叶柄有一段距离的位置上。 教师看后并没有急于让别的学生修改,而是让该男生把原文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读一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小男生皱着眉头,又读了一遍,突然眉头舒展,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 ”说着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根部。 这时,教师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们观察,大家证实了自己的发现后满意地笑了。 尤其是那个男生,他的笑是从心底溢到脸上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从机会中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急于让其他学生修正答案,而是让该生再读一读,悟一悟,终于收获了欣喜。

二、创设合作形式,把交流权让给学生

“让学”,即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彼此写作中获得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一言堂,课堂问题的设置流于表面。 “让学引思”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化,通过协作交流,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和广度。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经典的弘扬革命烈士、传承红色精神的文章。 但很多时候,学生读起来兴趣不大。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开辟了一番新天地。 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5个学生,熟读课文后,每组选出一名“小记者”,深入到其他小组进行采访。 这样的形式极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稍做准备后,“小记者”采访开始了。

“小记者”:请问班长同志,你为什么选择三面都是悬崖的棋盘陀呢?

“班长”:因为一旦敌人跟上来,可以更好地拖住敌人,给人民群众和连队多一些转移时间。

“小记者”:当敌人追上来时,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战士”:我非常激动,为人民献身的时刻到了。

“小记者”的采访,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班长斩钉截铁的态度, 理解了战士热血沸腾的原因,也为下一节课学习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奠定了情感基础。 同学们为这精彩采访热烈鼓掌,课堂上漾起了一片浓浓的爱国情。

华师大教授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给学生交流协作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集思广益,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性和创造力,继而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三、营造有效情境,把生成权让给学生

一直以来, 教师的备课成为课堂的主导走向,教师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的步调前行。 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课堂的生成,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让学”课堂,主张把生成权还给学生,教师从多元角度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习真发生。

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散文,作者以秋雨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丰收而美丽的秋天。 如何让学生感知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字中儿童的气息呢? 教师紧扣第二自然段的精彩描写,创设读写情境。 第二自然段主要是从描写秋天的雨带来的色彩来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丰收和欢乐。 第一步,教师邀请学生读课文,按照“它把( )送给( )”的句式提炼句子,读一读,背一背;第二步,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田野里、树林里,橘子、菊花、苹果等,任选一种进行仿写。 课堂短暂沉寂后,只听见笔尖沙沙作响。 有的学生写“它把金黄色给了田野, 金黄的稻谷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有的学生写“它把橙红色给了柿子, 橙红色的柿子像一个个灯笼,晃哪晃哪,晃来了果园的丰收”。 小学生的语言生动优美,画面感极强,那一瞬间,课堂仿佛从教室搬进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 学生们嗅到了秋日的丰收,秋雨的味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给他们更多自我成长的机会。 如上述案例,教师营造情境,读写结合, 帮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捕捉丰富的思维灵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文字带来的“五彩缤纷”,从而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

四、鼓励个性发展,把质疑权让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通常按照教师的节奏和进程学习,很少主动思考和质疑,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课堂的提出,提倡循着学生的思考程度开发课堂。 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发现、质疑,搭建平台,增进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从而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思考。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表演时,负责演铁罐的小洋同学,把铁罐恼羞成怒地恶意侮辱陶罐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台下小观众们已经乐不可支,但对寓意的理解还有一定距离。 于是,教师拉住欲要下台的小洋,问:“铁罐先生,请慢走一步。 孩子们,假如你是国王厨房里的锅、勺子、碗……你会对铁罐说些什么呢? ”这下可热闹了,大家各抒己见,简直成了“锅碗瓢盆批判大会”。 面对接二连三的指责,“铁罐”愤怒了,只见小洋同学涨红了脸,青筋蹦出,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同学们说:“你们这些一无是处的家伙,算什么东西,也敢来批评我,哼! ”学生们太投入了,个个不甘示弱,教室里乱作一团。 教师发现事态发展有点糟糕,连忙示意大家暂停,说:“同学们,看来我们这样批评铁罐, 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你能换一种方式吗? ”片刻沉默后,小良同学站起来说:“铁罐大哥你好,我是一只勺子,我曾经非常羡慕你的坚固和大肚量,厨师曾经拿我在你的肚子里舀过汤呢。 如果你能改正缺点,我想和你做朋友。 ”此刻,“铁罐”走到“勺子”面前说:“谢谢你,谢谢你还信任我。 ”面对这一情景,老师感动了,也欣慰刚才的正确引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铁罐”的恼羞成怒没有直接制止,而是尊重其个性发展,并引导所有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最后教室里溢满浓浓的温情,学生们在感知寓言道理的同时学会了相互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教师正是践行了陶先生的思想,这节课才绽放异彩。

总之,“让而有学,学而生慧”,“让学”能够使课堂产生一种有效互动, 使阅读形成一种有效对话。 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思维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展示平台,活化教学程序,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有效互动中产生丰富的思维灵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铁罐爬山虎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爬山虎
爬山虎
对话显“品格”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