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德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应然样态

2020-12-18 02:24王荣
初中生世界 2020年4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王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一朵花,教学只是这朵花中的一个花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是道德与法治教育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本质追求。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寓价值引领、实践导行于知识教学之中,在精心创设的典型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认同、自觉的法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积极的公民意识,实现教育目标入心、入行。

情境德育有三个基本环节:入境—悟境—出境。立足生活,导出话题,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探究,培智强能,启发学生悟境;知行合一,升华情感,落实学生出境。引领学生自主体验、启发学生感悟生成是贯穿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的主线。

一、立足生活,导出话题,引导学生入境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导出话题,要注重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在教育中注入生活的内容,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下)“公民权利”一课为例,就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而言,学生在生活中有可能、有必要参与的选举,应当是选举班干部、三好学生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的选举,引申、过渡、提升到人大代表的选举,提出选举权的概念。就行使监督权而言,学生生活中有可能、有必要参与的监督,应当是对班级、学校事务的监督,如班干履责、学校收费、食品卫生情况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这些为基础,引申、过渡、提升到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方面的监督。

话题的导出要贴近本校本班的学生生活,只有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如果话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就不会感兴趣,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体验探究,培智强能,启发学生悟境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并自觉付诸行动永远是道德与法治课最基本的教育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堂要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对真实案例的探究与分析,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对相关观点的生成与表达,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道德认知。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一点点品德的校正与提升,有一点点心灵的震撼与净化,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效益,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1.走进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育离不开情境体验,离不开情境之下的问题解决。走进情境,体验感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

道德与法治教育要走进学生心里,触动学生灵魂,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感染力至关重要。衡量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效,有三个词永不过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教师要选择那些首先能让自己感动的素材,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要给学生宽裕的时间走进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入戏”。情境之下的问题,要有思想含量,利于培养、启迪、开拓学生思维;要有思辨性、开放性甚至两难性,最好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要能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课堂活跃的真实表现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质量的真正提升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在体验、感悟真实情境和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永恒追求。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下)第六课“国家司法机关”时,教师呈现如下情境和问题:

情境1.播放幻灯片,展示山东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问题:从这张判决书中,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

情境2.播放“于欢案”完整视频。问题:本案中,引起社会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有哪些?

情境3.展示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公告。问题:为何是由人民检察院启动调查程序?

情境4.播放检察院调查结果视频。问题:检察院在调查时一直强调“要在坚定的事实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认定的事实和证据,还原真相。这说明检察院的工作要求是什么?检察院对民警的调查,又体现了什么工作原则?

情境5.播放“于欢案”二审庭审视频。问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基于什么做出改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法院的工作要求是什么?

在本环节中,教师选择真实情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职权范围、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视频最后于欢的自白,帮助学生树立了法治观念。整个教学环节完成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目标水到渠成,自然落地。

2.倾听学生声音,捕捉教育资源。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感悟,表达交流,是互动生成的最佳时机。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发现互动交流中的亮点,捕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但在互动中,有时也可能节外生枝,生成一些“暗点”,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混乱,这就需要教师敏锐洞察,及时予以扫除。如果处理得好,“暗点”可以转化为亮点,同样为课堂增色,提高德育实效。

例如,在学习“公民权利”一课时,一名学生说:“在学校西边院墙外,我经常遇到一个老年乞丐,向过路的学生乞讨。每次我都会给他一个硬币。但老实说,我有点烦了,感觉这个乞丐没有人格尊严。”于是,“乞丐有没有尊严”成了课堂的焦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时难有定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讲真话的勇气,然后果断地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通过列举法律规定、讲述中外故事、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给出了丰富的论据,并自觉运用逻辑推理,对各自的论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终达成了“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基本共识。

课堂生成营造了自然的德育情境。在这节课中,本来的问题设计非常简单,是学生的疑问丰富了情境的内容。问题解决的过程,既是学生之间观点碰撞的过程,也是全体学生的思维深化过程,更是德育生根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每一个课堂生成作为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营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教育氛围。

3.评价适时到位,适当概括提升。

课堂评价是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促进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及时、到位的课堂评价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彰显。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需要教师在学生回答出彩的时候给予充分肯定,更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应答偏离中心的时候,进行矫正纠偏。教师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会增强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即使在肯定学生的答案时,教师也不能用千篇一律的“很好”“真棒”等词语一言以蔽之,最好对学生的答案做进一步的概括提升。

例如,教学“追求民主价值”一课,当学生回答“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应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途径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时,教师的评价最好提升为“你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为你点赞!”“我们都要增强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向你学习!”“大家都来行使监督权,问题会减少,生活会更美好!”等话语。适时、准确、到位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及时传递正确信息,促使学生深刻认识理论,认同价值取向,形成价值判断。

三、知行合一,升华情感,落实学生出境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认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打破教室这个小圈子,由校内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所行”有机融通。实践表明,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落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举措。践行是内化认知、强化认同、巩固课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由之路,也是积累良好行为习惯、实现价值坚守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在教学“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教师仅仅让学生懂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依法维权”和“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真实的侵权事件中,落实维权行动,把“究竟如何维权”实实在在地演示一遍。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或他人在生活中遭遇的较为典型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按照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把全班学生分成协商和解、协会调解、行政申诉、提请仲裁、提起诉讼等几个小组。各小组分别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进行维权。在维权过程中,学生查找法律依据,搜集侵权证据,设计维权方案,掌握维权程序,学会与人沟通,填写投诉登记表,撰写民事起诉书……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树立起坚定的学科本位意识,在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基本模块上发挥能动作用,在入境、悟境、出境三个基本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成长、品德养成和人格健全,真正担负起教育的责任,追寻教育的本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