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 罗曼
关键字: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宗旨是去培养“完整的人”,使其既有走上社会的一技之长,也会思考,会判断,会学习,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通识”是指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通达的知识,学会探索其他领域和吸收不同领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提升个人的整体综合实力。在一般高校中常见的通识课程方向主要分人文类、社科类及艺术类,去满足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进行跨专业的通识学习。
通识课程虽然目前已经较为普及,但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课程的广度和多元化方面仍有不足,主要的通识课程都集中在几门固定的课程上,并没有做到全学科的覆盖;其次,在课程数量学分设置上与专业课程相比比重太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重视;最后,由于通识课程专业跨度较大,因此课程内容范围和难度把控,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效果或不胜理想。通识课程的开设应该打破现有的课程范围,在多学科,各专业中“开发”通识课程,而财会通识课程可以兼具实用性和专业性,只要做好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是一门合格的通识课程。
许多高校都有开设基础会计作为部分非财会专业的选修课程,但通常都是按照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来教授的,非专业学生在学完后会有股“雾里看花”,“戛然而止”的感受。作为经济金融等专业的选修课,虽然会开设基础会计或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授课内容与专业课程区别并不大;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有限,又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效果通常不太理想。
还有一些高校则开设了“现代实用会计”,是专门为非财会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的通识课程。作为一门面对非会计专业,甚至跨学科的通识课程,那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既满足非专业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但又兼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如何打破传统,而不是简单地将会计课程直接照搬或者降级难度,是会计通识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基础知识,实用性,实践性。首先,基础知识是每个专业内容的基石,必须先将基本的含义、目标、作用与方法熟悉之后才能理解运用规律及掌握实践操作。再者,实用性是因为很多选择会计选修课程学生的初衷都是希望提高学习或生活技能,所以教大家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后,会计专业本身实践课程不少,但通常根据学习深度循序渐进地开设,作为非专业的选修就无法接触到实践部分,通识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应增加实践操作的部分。
为了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选择由以下四门专业课中的部分内容构成:
1.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提供了会计学的入门基础知识框架和核心概念,同时讲解了最简单的实践运用。
3.电算化会计,结合到实际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程度,在手工账之后去学习如何运用电脑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工作的处理,同样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实验课程。
4.税法,以上提到的三门课程都离不开税的计算,税法中给出了全面综合的解析,税也是每个公民无法避免的,了解对生活息息相关的税法知识同样非常实用。
这四门课程固然兼顾到了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但是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学习4-5门专业主课,花费200-260个课时才能完成。作为选修的通识课程,无法照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所以合理选择知识点和内容深度尤为重要。
基础会计: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覆盖,从会计概念、基本前提、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复式记账法、主要业务处理及会计循环的简单了解。
手工实训:在会计基础知识掌握后,介绍手工账岗位的设置,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账簿的填制和错账更正等的实践操作。
电算化:在手工账的基础上,了解电算化下的角色分工,凭证录入,审核,出纳签字,记账,银行对账,利用报表模板生成报表等。
税法:在经济业务中不可避免的增值税,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消费税,最终利润计算时需要计算的企业所得税,以及学会区分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和作为个人所必须了解的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
将这四门课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点全面地串联在一起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便于非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通识课程去简要了解会计学知识体系大体样貌。既减少了选修单一专业课程的难度,又提高了知识的立体性,通过实践操作还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2.1 消化镜检法结果 经压片镜检法确认为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麦穗鱼使用胃蛋白酶消化法后,显微镜下镜检华支睾吸虫囊蚴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21~150)μm×(85~140)μm,囊壁分两层,外层较厚,内层较薄,囊内蚴体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大,内含黑色颗粒。活囊蚴:囊壁折光性强,且富有弹性。囊内蚴体及口、腹吸盘轮廓清晰,可见蚴体蠕动;死囊蚴:颜色发黑,囊壁有破损,囊蚴包裹的蚴体及口、腹吸盘发黑,轮廓模糊,无蚴体蠕动,见图1(封底)。
作为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不需要像专业课那样深入的掌握这四门专业课程的所有内容,却需要合理地将它们在一门课程中结合起来,在学生面前展现最基础但也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实际操作。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可以按照会计循环的基本流程,在学习完基本会计概念后以理论和实践相互穿插教学的形式来推进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每周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1-2周:基础概念与方法、科目与账户(实践: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与权责发生制的练习)
第3-10周:复式记账法、经济业务核算、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实践:根据制造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财务成果的形成与分配,这五个阶段的业务发生顺序加入手工账和电算化下凭证填制审核、税法专题等的练习)
第11-12周:会计账簿(实践:手工账和电算化下的记账、对账、试算平衡与结账)
第13-14周:会计报表(实践:手工账和电算化下的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
第15-16周:个人所得税与总结(实践:税法练习和复习答疑)
例如:在第9周讲解到企业财务成果形成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企业所得税的专题,将专业课只有在税法课程中才会系统学习的,一些基础的所得税知识进行补充,方便学生更好理解利润结转时的会计处理;第11周会计账簿,先讲解账簿的意义、种类与设置,接着学习如何在手工账下进行登记、试算平衡与错账更正,最后学习电算化系统下的操作处理。
1.教学设计
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也比较枯燥。在教学设计上应充分利用实践的趣味性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鉴于会计学的运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通过课前阅读——每周提前给出新闻案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简单地了解每周课程重要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形式由“2节课理论讲解+2节课实践练习”构成,先是将每周的理论知识讲解清楚后,再通过对应的实践练习去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例如:第4周课程安排,先讲解记账凭证的概念,类别,填写的内容;实践部分就可以进行手工账的凭证填写与审核练习,然后用电算化系统进行录入操作。让四门专业课程的相关联的基础知识自然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会计学知识是理论讲解,手工实训是实践的讲解与操作,电算化是实际工作中的演练,税法是专题知识补充和贴近生活运用。
2.考核方式
有别于普通会计课程侧重理论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的传统形式。由于本门课程是由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因此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兼顾到双方面。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开展,占总成绩40%,主要侧重于对会计和税法理论知识和计算的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实践部分占总成绩的40%,来自于每周课堂上凭证,账表等的填写编制和计算练习的成绩,其中既包括手工账的部分也包含了电算化的部分;课后作业:占总成绩的20%,涵盖了每周的课外阅读、练习题的评分。整体比重中的实践部分与理论部分基本持平,但平时分的部分略重于期末考试部分,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实践去强化理论知识,注重平时的点滴努力学习去完成这门课程全部的内容。
在原有的课程上做如此大的改动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挑战。首先,知识深度和趣味性的权衡,专业知识讲解过深会导致整体教学时间不够以及学习难度加大;但设置过多的实践部分去增加趣味性,容易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合理地调整实践与理论的比重和难度,依赖于任课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去判断了。其次,课程中所涉及的四门专业课的融合,需要注意在知识架构上尽量做到完整且环环相扣;将不同课程中的重点关联部分合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围绕着会计基础知识的内容逐步推进,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既清晰又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最后,介于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近半,传统的教室或者机房可能无法满足这种在教学中频繁需要互动与操作的需求;因此,现代化的智能教室能更好地开展小组讨论,操作实践;也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借助像学习通,智慧树,等作为教辅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教学的调整或改革来完善,任重道远;但通识教育意义重大,通识课程一定会在因生制宜的基础上持续的反思和革新,不断提高高校的育才水平,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