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萍 杨耀雨 沈旭航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现状及其健康传播的策略进行研究。采用了焦点小组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理工类大学生的访谈结果和个案研究,进行数据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现状远低于文科类大学生,并且其对抑郁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了解较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并且对抑郁症患者多采取无视的态度。因此,减少理工类大学生的抑郁症患病率,首先提高他们对抑郁症的认知。
关键词:抑郁症;理工类大学生;认知;策略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或情感性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1]公开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至少13万,而其中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因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休学,退学人数占患病人数的30%左右,其中抑郁症占12%。[2]而在本科院校大学生中,理工科大学生与文科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采用了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现状、形成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策略方法。
一、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抑郁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治疗、预防、形成原因等领域,并且其研究的群体主要为大学生,并未对大学生中的文科类大学生和理工类大学生进行具体分析。
王东梅对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及大学生抑郁症的干预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体育锻炼可干预抑郁症,在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的前提下,对抑郁症症状的减轻具有益处。[3]马静静通过对遗传因素、人格因素、维持因素和触发因素等多方面的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并提出了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合理自我调节等有利于治疗抑郁的方法策略。[4]史松坡对提高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的健康传播策略进行研究,综合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情况和网络媒体对抑郁症信息的传播,提出了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对抑郁症认知的策略方法。[5]
目前,针对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现状和提高其对抑郁症认知策略的研究较少,而对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提高研究数量更是有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研究小组通过网络、书籍等多方面途径,查阅研究关于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有关理工类大学生的抑郁症个案和研究资料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核心观点,初步了解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现状和形成的原因,从而为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提供一些策略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我们通过对本校和网络上的理工类抑郁症大学生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以他们初期对抑郁症的认知为研究基础,分析其从开始到得抑郁症过程中对抑郁症的认知途径与认知情况,进一步剖析理工类抑郁症大学生患者的认知情况,从而在其中探索出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策略方法。
(三)焦点小组访谈法
研究小组一共组织了三次焦点小组访谈,其中两次为从理工类专业中随机挑选5名大学生,一次为从文科类专业中随机挑选5名大学生,三次访谈都围绕着抑郁症的认知情况、认知途径、认知困境和提高对抑郁症认知的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之后再对访谈的结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较为真实有效的数据和意见。
(四)对比分析法
我们通过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总结出一系列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各种情况和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困境,以此与焦点小组访谈和文献资料中的文科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更有利于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策略方法。
三、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途径
(一)新闻报道
根据访谈发现,大多数理工科的大学生对抑郁症最初的认知途径是来自于新闻报道中因抑郁症而被曝光的公众人物。他们根据新闻中,患者的行为举止和最后引发的结果作为对抑郁症的症状和引发后果的重要依据。
(二)影视作品
被采访的理工科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对抑郁症的认知是始于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中抑郁症人物的行为方式、形象表现、治疗过程和最后结果都成为了其评判现实中抑郁症患者的重要标准。但是影视作品中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丑化与美化,不适用于现实中抑郁症患者的评判。
(三)网络文章
在QQ、微信和微博的时代,朋友圈、QQ看点和微博热点中的文章成为了大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很大部分大学生对抑郁症深入的认知是来自与网络上的文章,这种对抑郁症的认知途径是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但是大多数理工类大学生极少主动去查询与阅读此类文章,但患有抑郁症的理工类大学生会主动搜寻文章,了解抑郁症。
四、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状况
(一)基本認知
在访谈中发现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程度明显弱于文科大学生,其对抑郁症的认知大多数只局限于一种慢性心理疾病,不认为其伴随生理疾病,也不会伴随一系列的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更不能理解为什么需要去迁就患有抑郁症的人,认为社会、媒体、老师,对于抑郁症患者的理解相对没有那么有耐心。
(二)生活认知
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为,抑郁症患者其主要外在表现为生活苦闷、发呆、独自哭泣和孤僻等。访谈中发现,他们接触的一些理科类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在空间、朋友圈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或假装玩笑发重口图片,如带血图片等。有一部分人认为,抑郁症患者比较喜欢听些悲伤歌曲,并且在生活中不喜欢社交,但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绝大部分的理工类大学生认为抑郁症患者穿着打扮比较邋遢,服装凌乱,且眼神呆滞,不长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致病原因认知
理工类大学生认为,儿时经历、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可能会导致抑郁症,且他们认为抑郁症还有着遗传性。部分认为,社会的舆论和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失恋、父母去世等可能导致抑郁症。部分认为抑郁症是缺爱的表现,是患者长时间得不到关爱,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导致心理的抑郁。
(四)治疗方法认知
理工类大学生在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上提出了药物治疗、环境治疗、心理医生治疗和自我治疗。一部分人认为一个好的环境,如附近充满开朗、活泼和外向的同学,处在一个可以被人接纳的环境中,是有利于抑郁症症状的治疗,并且适当的找人倾诉也有利于症状的减轻。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抑郁症是可以自我进行调节治疗痊愈的。
五、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困境
(一)认知途径单一
理工类大学生在抑郁症的认知途径上存在单一化情况,主要认知途径是新闻报刊、影视作品等。学校活动中,针对加强抑郁症认知方面的活动较少,并且他们本身也不主动查阅资料,觉得抑郁症与自己很遥远。且大学生活中无专门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机构,因此大多数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基本都停留在初步认知阶段。
(二)认知局限性和错误性
大多数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途径来自于新闻报刊、电视网络、影视作品和游戏中,其中新闻报刊中新闻是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会一定程度上污名抑郁症。而在影视作品中,编剧和导演为追求收视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抑郁症进行夸张化、戏剧化、抒情化,相对于真实的抑郁症描述相去甚远。因此,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初步认知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六、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策略
(一)举办各类提升抑郁症认知的校园活动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理工类大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抑郁症等心理知识,但是学校层面可针对此类现象,举办各类与抑郁症相关的心理活动,其中可包括心理剧、心理知识问答等,将心理知识融入到一种简单、易懂、容易被接受的活动中,以此促进理工类大学生对抑郁症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增强理工类大学生抑郁症认知教育
增加理工类大学生关于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心理讲座,有助于他们摄取真实可靠的抑郁症知识,并且增加抑郁症之类心理疾病知识的集体辅导,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其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网上校园心理咨询和倾诉机构,建立官方微信和QQ账号
在校园中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利于自我感觉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自我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调查发现,一般感激自己有心理问题的理工类大学生,更倾向于向陌生人倾诉,并且在网络上更容易敞开心扉,因此建立一个网上的校园倾诉机构,不仅有利他们心中难题的倾诉,更有利对理工类抑郁症大学生患病原因的发现。
(四)完善网络和影视作品中心理知识的正确性
在国家层面,因进一步加强对影视作品、网络和新闻报道中心理知识真实性的把控,避免未接触过心理知识的人群,走进心理知识的误区,甚至是对立面。
参考文献
[1] 级魏熙.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C].维护心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
[2] 穆颖超,郭慧芳.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干预及预防探究[J].才智,2018(11):66+68.
[3] 王冬梅.大学生抑郁症现状及体育锻炼干预措施的研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8):833-836.
[4] 马静静.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研究现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249-250.
[5] 史松坡,袁玉琼,罗韵娟.提高大学生对抑郁症认知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22-23.
[6] 孙洁.一例归国女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危机干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7,33(12):111-112.
[7] 董偉.健康传播视角下抑郁症报道研究[J].新闻世界,2010(05):91-93.
[8] (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 (美)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艾琳·伯林·雷,芭芭拉·F.沙夫著.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 (美)安德鲁·所罗门.李凤翔译.忧郁[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曹红萍(1991.06-),女,安徽安庆人,教育硕士,衢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