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德育的引领作用

2020-12-17 03:32娄思思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习近平高校德育

娄思思

摘 要:习近平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成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青年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述,为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在习近平青年观的引领下,如何更好进行高校德育,应做到改进高校德育方法;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者角色;构建互联网德育新途径。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观;高校;德育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高度着眼于我国青年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对青年群体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众多富有创见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实践深刻的育人观念。青年群体的历史使命被时代所赋予,青年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习近平青年观是是在新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做好青年工作的党旗所指和遵循导向,高校是教育工作者对青年进行青年观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背景

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青年处在复杂的环境中。习近平青年观立足我国国情与发展形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了新时代北京下青年在国家国家发展中的巨大作用。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由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青年思想尚未成熟,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个人主义”等思潮逐步渗透,青年人思想遭受着巨大的冲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应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将青春付诸于不懈的奋斗中。

二、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一) 做奋斗者做实干家的“中国梦”教育

在习近平众多讲话中往往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地把青年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导青年更好更快的成长。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号召广大青年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习近平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指出“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3]

(二)做信仰者做践行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2018年8 月22日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各级各类机构“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4]高等教育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德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头脑,激励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三)做继承者做弘扬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扎根世界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是习近平青年观可追溯的扎根的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国古代的古诗诗句和哲理名言,并多次强调了青年群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青年人要立足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身边做起,用实实在在地行动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青年群体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作用,十分鼓励青年人学习老手艺,挖掘其具有的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在2014年访问比利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5]青年一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引领路径

(一)改进高校德育方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体中涌现的先进模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榜样作用。总结历史经验,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将榜样的力量渗透到高校青年教育的方方面面将对实际的德育工作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到要在教育工作中发挥榜样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青年群体在所处年龄阶段的一个现实特点是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社会认知与阅历不足,这样的特点使得这一部分群体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易因此受到影响而发生偏离。但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模仿能力强和新事物接受度高的特点也为在高校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提供了可能。

首先,发挥德育榜样的示范作用要注意所選择模范人物的时代性。时代是人民的时代,榜样也是人民的榜样,同样,榜样应是时代的榜样。高校青年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鲜明烙印。因此,在榜样的选择上必须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和精神实况。以现实实际出发,寻找青年群体身边的榜样。进而提高高校青年对榜样人物的认同度和赞誉感,让青年群体在模范人物的影响下进行主动的我模仿和自我改变成为一种现实可能。浙江大学的自律学霸胡一捷,哈佛大学毕业回国做村官的秦玥飞,这样的在青年群体间产生的榜样人物就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能够在青年群体间引发共鸣,也更加容易被青年群体所接受。对于时代性较强的榜样人物,青年群体往往也会产生强烈认同感和效仿性。因此,高校在树立榜样时,重视榜样的时代价值,往往能够更好的发挥榜样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其次,高校青年虽然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但因为其成长的家庭背景和所处社会领域的不同,又加之具体个体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不同,这样的现实考量就要求高校在青年中树立榜样时要注重模范人物的多层次可操作性和多方面可实践性,以达到满足青年群体间不同心理需要的要求。最后,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交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青年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导向,在价值观多元的新时代,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趋势。对高校青年而言,既要把握潮流而动,又要独立思考,审慎而为,把时代所选取的正确榜样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在现实的实际考量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者角色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德育工作出现问题往往是由于高校德育工作者角色定位出现错误,导致青年大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做青年大学生的知心人、引领兵、服务者。

做青年大学生的知心人。由于青年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上不够理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走进青年大学生,增加自身亲和力,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主动关心爱护青年,以润物无声的工作方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做青年大学生的引领兵。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呈现多元化局势,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当前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在不懈奋斗中夺目绽放。做党的思想路线的传播者,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力量。

做青年大学生的服务者。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助力青春成长。转变角色定位,要做有“温度”的工作。真正走进青年大学生内心,增强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做到育人育心。

(三)构建互联网德育新途径

互联网道德教育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对高校青年群体进行实时的和在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网络和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提岀了新的挑战。如何运用新的思维和视角让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道德教育更好的发挥切实成效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座谈会的短视频在自媒体平台收到了近千万的点赞和关注,浙江大学利用微信公眾号发布了一条关于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学生反馈效果。运用网络技术在高校间开展道德教育逐步成为了高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方法。高校通过道德教育专题网站、微博发布、微信公众号平台、抖音短视频平台等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在新形势下,采用新方法和新路径利用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宣传对于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群体间发挥作用和加强青年群体的道德教育成为了迫切需要。

在高校的实际操作中,互联网因其传递速度快和内容丰富多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高校道德教育信息传递的方式。高校青年作为互联网最为活跃的主体,在网络中拥有积极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意愿,同时也表现出好奇心强、新事物接受快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在采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多创新,多想办法,既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口味,也不能在实际的宣传中过于复杂难懂。在对于高校道德教育专题网站的内容选择上不能全盘吸收,全盘包揽,将道德教育内容大量堆放在主题网站中,以免在道德教育中产生空洞乏味的既视感。因此,主体教育网站的建立应本着服务的立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领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19(01).

[3] 在扎根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N].新疆日报,2020-07-07(001).

[4]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3( 02).

[5] 开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篇章[N].北京日报,2016-02-01.

[6] 朱亚亚.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 王慧娟.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J].当代青年研究,2019(1).

[8] 杨月娟.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9.

[9] 赵爱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5).

[10] 刘雪花,刘科文,万志全.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学理论,2019.

[1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习近平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