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国际理解能力探析

2020-12-17 03:32郭庆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探析核心素养

摘 要: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国际理解的三种能力。文章分析了国际理解的核心概念,指出要重新设计课程,在各学科的教学、课外活动、以及面对面的接触中培养国际理解能力,设置多种评价模式助推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还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比课程更重要,因为教师是媒介,通过教师课程和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际理解;探析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日益推进,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正紧密结合在一起,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合作和竞争,更多的是在这种过程中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针对这种差异,解决文明的冲突,许多学者提出在有差异的国家文化中追求一种和谐共生的教育。在世界变得更加相互依赖,面临的问题更加全球化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必须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使他们能够享受福利并接受全球公民责任。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与国际同行互动并向他们学习;就像成年人一样,他们将在当地和全球环境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一起生活和工作,因此国际理解素培养受到各国青睐。我国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国际理解的三种能力: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1]这是对历史的回应和顺应,我们要看清形势,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培养我们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培养国际理解素养要抓住一个核心——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这是培养国际理解能力的根本,是国际理解的基石;尊重文化多样性,珍视民族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包容对待异域文化是国际理解能力培养的基础;提高人们学会和平共处,促进共同生活的能力,是国际理解的现实追求;通过培养国际理解能力消解冲突、避免战争,促进世界和平是国际理解的终极追求。在学生参与社会交流实践中培养责任担当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国: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说文》邦也。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周礼·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左传注》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也/九州之外曰外国。亦曰绝国。际:《说文》壁会也。《玉篇》合也。《广韵》会也。《尔雅.释诂》际、接、翜、接也。注.捷谓相接续也,疏.际者,相会之捷也。《小尔雅》际,接也。理:《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

杰里米·边沁(J.Bentham)首先在1789出版的《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中创造了“国际”这个词[2],这个词首次出现是用在法理学上。[3]International中inter在…之间,相互+national国家的;Understanding中Under下+stand站立+ing名词或形容词后缀——站在其中才明白指非正式的同意(an informal agreement)。

奥利弗·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认为“国际理解是一种感觉,个人不仅是他的国家的成员,而且是世界的一员”。[4]沃尔特·HC·刘易斯(Walter HC Lewis)认为“国际理解是指能够批判和客观地观察和评估人类在各地的行为,无论他们可能属于哪种文化国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夠分离他自己从一个人自己的特定文化和民族偏见中,观察所有民族,文化和种族的人,作为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同样重要的人类品种。”[5]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可以分三层:

(一)观念层面

1.理解:对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傲慢和传统偏见都违背了国际主义精神。拉达克里希南博士因此评论说,“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让民族自豪感服从国际化的感觉。”

2.尊重:自我尊重、对他人的尊重。任何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过程所沉积下来的生活习惯都代表着这个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认识,都是合理的,世界各民族之间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彼此的生活习惯。代际尊重?

3.平等与公平: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从公正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善待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对象。在集体、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中,相互间给予与获取大致持平的平等互利,对待两个以上的对象时一视同仁。

4.表现出同理心:开放的心态、同情的态度。整个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的学习过程中,以“同理心”的教导最为重要,因为,要了解社会现象,学生需要了解他们自身所不熟悉的人、事、物。而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透过同理心来理解,教师可以透过音乐歌曲、文学的赏析、角色扮演、默剧、布偶剧、情境模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同理的理解。唯有透过深刻设身处地的同理理解,才可能进一步激发欣赏尊重的情怀,培养包容心。当我们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一视同仁时,我们会想象有同情心的我们会倾听其他人。听起来很简单吧?你所要做的只是表明你的关心。

5.共同体意识:人类共同体,长期不同程度地运用相互依存的思想。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二)知识层面

异域文化(文化视野)民族文化(身份与归属感):传统文化知多少?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遗产教育关联)国际组织国际规则。了解各种文化和不同国家的情况和问题对于国际理解至关重要。如果每个国家和国际问题都可以在适当的前景下进行,就可以促进这一点。

(三)能力层面

1.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Chad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这种思考是理性的、独立的思考。批判性思维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墨守成规,是教我们先认识自己的思维,通过对多种可能性的视角进行逻辑分析、理论和评估,然后不断改善,提高思维质量。多角度考量并质疑你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如观念能解决问题吗?事实难道不是利益之争吗?

2.合作能力。学会欣赏、懂得合作,每个人都要先把心态摆正,用客观的目光去看看“假想敌”到底有没有长处,哪怕是一点点比自己好的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

3.想象、思考能力。国际事件对你意味着什么?如乌克兰动荡。

4.自我主张能力。表达自我主张、自我观点,让世界了解你。

5.解决问题能力。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懂得规则,国际公约等,分析情势采取行动。

6.参与意识。学生要有全球意识,提高参与意识。

7.沟通交往能力。在与人沟通时,最重要的是找到共同点。有共同点的人可以在讨论问题时分享想法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双方的共同点越多,他们就越能相互理解。

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一代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着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類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国际理解教育意味着促进民主公民身份等,以下是组织教育以促进国际理解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一)重新设计课程

1.开设专门的国际理解课程,如在在北京市实施的国际理解课程一样,其他地区也应当进行地区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国际理解为宗旨,让学生跳出自己有限的视野,俯瞰和吸收各种多元文化的精华,使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以国际的眼光去面对全球重大问题。

2.开设多种外语课程。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表现方式,所以研究中小学国际理解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语言是用来交流和理解的最基本工具,因此要想知道其他国家的文化,做到知己知彼,首先必须克服语言障碍,因此,开设各种外语课程势在必行。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进而可以了解到国家的文化习俗,有效的获取所需信息,从而能够跟上国际的步伐。

(二)各学科教学

1.文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出版物指出,“狄更斯,戈尔基,托尔斯泰,泰戈尔和伊斯本等作家的作品摘录可以用来说明社会进步的各个阶段。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因此,其他国家的最佳文学作品必须包括在内。

2.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被包含在课程中。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和历史遗产,民族性只有在与世界性的对话与交融、合流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人类感情的真谛应该在艺术中被描绘和展示。

3.语言。它可以在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人民的和平交往。现代语言的研究应该是对现代人的研究。

4.科学。应告诉学生各国科学家如何为抗击疾病作出贡献。科学家心中的善滋养着整个人类。

5.历史。历史领域应该足够广泛,以使学生能够培养国际视野。应该客观地和历史地教导历史。应鼓励学生学习报纸和杂志。

6.经济学。消费,生产,税收,人力资源等知识可以在国际上得到。

7.哲学。哲学家在整个世界历史中一直强调心理和平是人类的目标。

8.数学。数学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符号。应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乎所有的主题和问题都适合于数学处理。

(三)课外活动

在学校不时进行的课外活动可以用于国际理解。建议进行以下活动:

1.庆祝出生日纪念日。尤其是一些为伟人的纪念日,他们极大的推动历史的前进,我们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了解其伟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2.庆祝国际周。比如:2月1-7日(2月第一周)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3月21-27日声援反抗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人民团结周;4月24-30日世界免疫周;5月8-14日联合国全球道路安全周;8月1-7日世界母乳喂养周;10月24-30日裁军周;11月6-12日(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那周)国际科学与和平周;2016年11月14日至20日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等等。

3.庆祝具有国际重要性的日子。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4.组织笔友俱乐部。国际笔友俱乐部(INTERNATIONAL PEN FRIENDS)1967年成立于爱尔兰,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笔友组织,在210个国家拥有各年龄层各种职业的成员30多万名。通过国际间的笔友交流,与异国朋友建立长期的真挚友谊,提高外语应用水平,扩展兴趣爱好,领略各国风土人情。

此外,还学校可以安排展览、组织戏剧表演、召开学校集会、举办或参加国际比赛、多了解多看其他国家的新闻等等。

(四)面对面的联系人

面对面的接触有助于扩大前景,打破个别国家的严格孤立,消除想象中的恐惧和不满。以下活动在这方面很有用:

1.国际营地

美国营地协会1998年给出的定义“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营地共同的特点是体验式学习,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的玩”和“深度探索自己”。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夏令营活动开始较晚。近些年来,中国成为世界营地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与中国青少年人口基数相比,营地的数量不多、质量有限,有品牌,优秀的营地少,而且整个行业缺少政府的引导及行业规范。

2.文化和考察旅行。学生在文化考察课程实践中的收获是多元的,学生离开了学校的象牙塔学习融入到社会中去,回归到社会中去。

3.游学。游学(Study Tour)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游学即是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学生在游学期间(一般1-4周)到国外,学习语言课程、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国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真正做到了学和游的结合。当然也可安排外国学生到中国游学。

4.国际青年节日。国际青年节(International Youth Day)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设立的节日。第一个国际青年节是在2000年8月12日。我们要在国际青年日这一天,举办演唱会、研讨会、文化活动和会议等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五)设置多种评价模式

至于在评量方面,则须与教学策略一起考察,并且融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上,最好采目标导向的多元评量方式,兼顾知识概念的了解、价值的建立、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社会参与行为表现等四个层面的评量。教师可以透过倾听学生的观点论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搜集学生的作品与作业、或测试等等,将具体的数据汇集成学生的学习评量档案,以便有效追踪学生“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基本能力的发展情形。另外,教师亦可以使用学习表现检核表来评量、纪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以妥善利用契约签订方式来鼓励学生达到自己所订定的学习目标。无论采何种方式,最重要的评量重点与目的乃是在情意的陶冶与态度的养成,所以教师一定要适时给予学生评量回馈,好让学生及时获得提醒或肯定,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形,并能据之朝所预定的目标努力。

三、塑造教师核心素养

(一)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老師在学生中必须有广阔的视野。他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国际理解。

(二)把人理解为人。教师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让孩子们“把人理解为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印度人、美国人、犹太人、印度教或其他任何人。

(三)把暴力和战争的概念结合起来。老师必须记住,“既然战争始于人类的思想,那么在人们心目中就必须建立起来捍卫和平。”每个人都应该以对人类的信仰和对自己的勇气成长。

(四)强调和平。教师必须强调,维护和平是目前生病世界所有弊病的唯一灵丹妙药,在人的心中建立和平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比如合作,友善,对正义的热爱,对真理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的爱。

(六)成人社会教育。教师应该全力以赴地教育学生学会和平共处和国际理解。

(七)正确解释。教师不应对其他国家有偏见。他应该提供正确的事实,正确的知识和对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的正确解释。

(八)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即“世界公民”的理想、“生活”和“让生活”得以发展。

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之间的国际理解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课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知识、理解、态度兴趣和批判性思维等。除非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使用它们的诚意,否则无论课程和方法如何令人满意,都无法实现目标。教师可以有效地传播有关各个国家或国家的事实和信息。教师可以养成适当的习惯,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态度,促进国际主义的发展。教师应具有想象力和足智多谋,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场合和机会,促进国际理解。教师将组织不同的课外活动,以提供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关于主题的戏剧化,辩论,讨论,展览等将带回世界统一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J.Bentham,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M].edited by J.H.Burns&H.L.A.Hart,London,1970.

[3] Hidemi Suganami.A Note on the Origin of the Word International[J].Britis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78,4(3):226.

[4] Oliver Goldsmith.The Citizen of the World[M].Honolulu Hawaii.USA: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2,1762.

[5] Walter Lewin-9-5-2012-Uitzending Gemist. De Wereld Draait Door. Retrieved 2013-04-20.

作者简介:郭庆(1996.11- ),女,硕士,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西班牙及伊比利亚美洲思想。

猜你喜欢
探析核心素养
VR阅读探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