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催人奋进,时代促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倡议,这一倡议成为了当前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鲜明主题,中国作为自古以来就有担当的大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为世界毫无保留的贡献中国智慧。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目前的成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在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上进行深入探寻。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随后在多个场合加以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目标。自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思想时,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一大讨论,掀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思想的学术讨论热潮。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角度比较广泛、涵盖内容比较充实,多以其思想渊源、理论内涵、现实途经等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大致集中如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
郗戈在201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一文中从《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早期全球化的认识和预言日益彰显其当代的生命力与鲜活阐释,阐述了人文世界历史、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息息相关;王莉丽和祁明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思考》一文中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科学内涵、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部分分析阐释了其哲学价值,认为在中国高速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大步前进同样也离不开中国;鲁杰、刘欢欢在《论<共产党宣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从《宣言》奠定人类命运共同體的基础理论到《宣言》深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基再到《宣言》内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关怀,充分强调了《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奠定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成文旭和易佳乐在《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的哲学解读与现实路径》一文中认为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着眼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体现;张婷婷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唯物辩证法得创新运用和发展》一文中认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把唯物辩证法当作分析和处理当前社会各种复杂难题的尖锐工具,在准确分析和把握新时代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格局给出了构建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理论研究
石云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一文中,指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正是建立在党的几代领导人提出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回答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丛占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意蕴》一文中,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世界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最新趋势提出的重要国际政治观念,其蕴涵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对于改革开放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李步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一文中,从“什么是人类的命运”、“什么是共同体”、“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问题着手研究,认为准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就需要把握“人类命运”和“共同体”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进而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的问题。
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研究
陈沫和刘鸿鹤在《从古代家国天下观到新时期世界新秩序—兼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从西周时期家国天下一体模式及先秦儒家之天下观到华夷之变与黄宗羲的天下观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期国际新秩序阐释认为,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国哲人对天下、对功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也是人类政治文明持续进步的重要表现;郭瑞在《从儒家“天下”观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一文中指出人文儒家文明中的“天下”观所展现出来的世界世界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建设先进文化,合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天下”理念,构建起当今世界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意识,为世界的繁荣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肖珍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相容相通》一文中利用古今对比、古今鉴比和古今相融来清晰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和互融互通的现实路径,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具有“为公”的价值共识,贯穿“公平公正”的治理理念,蕴涵“和而不同”的发展思想;谢霄男和李净在《中国传统“和”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力量》一文中指出中华传统“和”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思想宝库,共蕴含着“协和万邦”的政治智慧、“和衷共计的”安全智慧、“和气生财”的经济智慧、“兼收并蓄”的文化智慧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和”的精神底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四、关于中国实践推动全球治理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
吴增礼在《“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与构想: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风险社会治理难题而提供的中国构想,这一伟大构想内含着从“风险博弈”到“和合共生”安全理念的转变,风险利益相关者由价值冲突向价值整合的调适,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模式,这一构想标注了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新境界;杨永清和李志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责任》一文中从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治理中,阐述了在全球气候治理趋势的今天,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入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梳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现状、中国气候化治理的对策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国家责任困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导下探析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国家责任路径构建;韩浩磊和褚凌在《“一带一路”倡议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论述》一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当中,各地区、国家、世界人民的利益早已融合在一起,和平发展的大势依然严峻,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和平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只会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损害各自经济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必将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实现点、线、面参与各国的立体式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政治和睦、经济共赢、文化共享、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孙树芳在《从世界历史理论维度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文中详细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殖民扩张对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的影响,提出历史正是在由民族的、国家的向世界的历史转变,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从世界历史观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发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求而出现,它的本质要求是走向世界大同。
综上所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可以说涵盖广泛,研究成果数量上与日俱增,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理论的研究日趋成熟,学者们能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和挖掘问题,为日后学界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大量丰富的参考资料,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大部分学者都是一理论基础为研究目的,忽略其现实价值,多采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理论价值、生成逻辑、思想探析等一些题目重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现实价值、实践路径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其次,学者们多基于我国的外交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阐述其相关研究,对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没有深入研究,以至于无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迅速成为世界发展新理论,无法体现其时代性。最后,目前学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仍存在系统化不足的缺点,作为事关人类命途与各国家发展关系的理念,其自身应自成一体,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显然只侧重于其中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整体性。
(袁野: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