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健康教育教材

2020-12-17 03:25:44陈一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纲要教材内容

刘 斌, 陈一林

(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2019年又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规划(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具体数据,指出每一个公民需要掌握的健康知识。要想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的总体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民健康素养,是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而这些就需要有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教材相配套。本文通过对新中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发展的特点进行梳理,试图分析当前我国编写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健康中国”提出编写意见,为今后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中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个阶段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1. 从无到分散的健康教育内容(1949—1966)

由于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一阶段我国健康教育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大多围绕卫生健康常识,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展开。1951年颁布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倡导加强中小学生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1963年发行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1964年,《关于中小学学生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颁发,报告要求开设相关课程,给中小学生讲授生理卫生常识。此阶段,还没有独立成册的健康教育教材发行,健康教育知识被分散在《体育》《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其他学科课本之中。如,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自然》课本已开始介绍一般的生理卫生知识[1]。健康教育内容在教材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健康教育教材之后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2. 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1978—1998)

1979年,我国第一套单独的《卫生常识》课本在福建政和县诞生[1]。而后,为满足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需求,独立、专门的健康教育教材应运而生,这时期的教材名称叫《生理卫生》,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常识,高年级女生的妇女卫生常识。1988年,深圳市出版的整套彩色版(共10册)健康教育教材,填补了我国健康教育教材发展在彩印方面的空白。1990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首次提出,以健康教育的名义将相关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不再单独设置生理卫生课,采取结合体育和生物课程,或以临时课程或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并将“心理卫生”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课时设置逐步规范化。改革开放后,健康教育教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教材从《卫生常识》到《健康教育》的转变,不单单是名称的改变,更意味着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在不断地扩充,健康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愈益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教材为健康教育更快更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 从单一到多样化的教材(1999—2014)

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使得健康教育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而是与健康教育知识和体育结合起来,并被命名“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知识则主要以《体育与健康》教材为载体。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编写的《体育与健康》,从小学阶段的教师用书到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用书,都把健康教育知识作为理论来进行传授。2008年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完整、系统地概述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实施途径等,展示了全新的健康教育理念。于是,开始出现单独编写的《健康教育》教材,如人教社出版的《系列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教学指导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到高中的全套《健康教育》,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健康教育读本》等,极大地丰富了健康教育的教材体系。新课改后不同版本教材的发行,印证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不同的教材其针对性和侧重点都不同,这就为全国各校挑选适合本校教学所需的健康教材提供了选择,并进一步为健康教育教学未来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4. 从学生健康到全民健康(2015—)

2015年,“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将健康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教育地位稳步提升。《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8年发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健康教育作为该课程中一个独立的模块,确保了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相对独立性,以此奠定了健康教育教材的地位。《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全民健康目标,为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并指明了方向。自“健康中国”概念提出后,有关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得到的社会关注度较之前大有提升。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健康教育的发展,实现了从学生健康到全民健康的升华。全面落实健康教育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这些都为健康教育教材的革新提供了最佳保障,在良好氛围的铺垫下,健康教育教材的发展逐年稳步提升。

二、当前健康教育教材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的情况看,健康教育的知识所依托的文本是《体育与健康》和《健康教育》,但是从学校使用的教材情况看,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健康教育教材是《体育与健康》一书。笔者访问湖南省韶山市四所中小学后发现,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均没有配备单独的健康教育教材。而在浙江、江西、四川、广东、贵州等东、中、西部5省的中小学校中抽样调查发现,有6所学校使用校本教材,有8所学校使用《体育与健康》教材,有5所学校使用其他教材[2]。对北京等13个省市的52所中小学调查发现,健康教育教材的拥有率则达到了96%[3]。由此可见,教材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可供选择的健康教育教材品种繁多,但是良莠不齐,存在以下问题。

1. 健康教材的编写理念滞后

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健康教育教材编写指明了方向。依照《纲要》编写的健康教育教材的发行量较之前也有了一定的增加。但《纲要》的核心内容仍然沿袭着过去的旧知识,其编写理念也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革新。从2008年至2020年,我国已然迈进全新的发展时期,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的发展都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社会对健康教育的发展也有了新要求。过时的健康教育编写理念与《健康中国行动》“大卫生、大健康”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的基本路径有着很大的差距,对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仍停留在健康素质阶段,对健康素养时代的来临无法做到全面把握,因而在此种理念下产出的健康教育教材也就难以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

滞后的编写理念也能从教材内容中体现出来。笔者翻阅现阶段出版的健康教育教材后发现,教材的主体多以教师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教材俨然成为了教师的“教参”,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健康教育》第一册初中一年级(下)的第一课,关于肺结核的介绍中,太多概念性的解释和专业术语的罗列显然让学生难以理解,进而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面向的主要群体应是学生,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编写理念下发行的健康教育教材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编写理念是教材体系的核心所在,依据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教材理念就必须革新,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先进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同时剔除过时的错误观点,使教材编写理念能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以此保证教材的质量,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能秉持新的编写理念,以助推健康中国的发展。

2. 健康教材的知识内容不全面,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人们更加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因此,如何引导人们预防心理伤害和疾病,阻断疾病传播的途径和避免伤害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5]。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偏重于卫生知识和健康锻炼行为,而对学生的心理、社会、压力等情感性教育关注较少。《体育与健康》的重点完全偏向于体育,而对健康教育则是一笔带过,稍显敷衍(见图1)。有研究者对《纲要》中的154项内容具体分析后得出,传统的健康教育占据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而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则未给予足够重视。通过研究北大版《小学健康教育》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并对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五部分内容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如图2所示),心理健康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极低,有些年级甚至没有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

图1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教材内容比例分配

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图2 北大版《小学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例分配

其次,学生掌握流行病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中流行病知识的介绍主要是日常的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冻疮等的预防,但对影响人类健康最大的,如糖尿病、各种肝炎、结核病等疾病的介绍基本上是空白。像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2009年全球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2013年在人体上首次发现的新型禽流感H7N9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没有。《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虽然列出了这两种病的名称,但是并没有任何关于这两种传染病的发病原理、如何预防的知识。同时,通过查阅人教版《系列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发现对新近流行的传染病几乎未曾提及。因此,现有的健康教育教材有关流行病预防的健康教育知识是十分匮乏的,亟待补充。

最后,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相关知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中国人成功应对了2003年的SARS,但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爆发过程中,大众还是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对各种谣言分辨不清的行为。其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缺乏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健康教育知识。由于重大卫生事件或者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低、次数少,不像日常卫生健康问题那样平常,因此容易被疏忽,但这方面的内容不该被忽略。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纲要》,还是各个版本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都没有包含这方面的内容。面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每一个公民应该如何应对?应该掌握哪些基本常识?教材中基本上没有提及这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的缺失,容易使学生在面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时候不知所措,失去正确的判断,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3. 内容更新慢、教法陈旧,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纲要》于2008年制定,至今已过去快12年,但是《纲要》的内容没有得到更新,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健康教育》教材也没有更新,即使是最近几年出版的教材,也都只是再版。由表1可知,近十年出版的相关健康教育教材,发行量低、更新慢、间隔年限久远。

笔者对2011年到2019年近十年的健康教材内容进行了统计,尽管教材的名称有变化,教材的编写、内容的排列有变化,但是其内容大同小异,几乎没有差异。教材中教法学法内容的安排也是如此。在人教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每章节几乎都有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学练提示”小窗口。例如,在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章中,“学练提示”就给予了进行大负荷体育锻炼的合理建议和安排。而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健康教育》和《初中健康教育》教材中,都未出现有关学法提示的内容。教材教法内容的编制在各个版本教材中出现的比例不一。各版教材对一些新出现的流行病或者突发的卫生事件几乎都未列入其中。如果有关应对非典、新型禽流感的研究成果能被编写到健康教育教材中,人们在面对突发卫生事件时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焦虑不安的现象。总之,更新速度缓慢的健康教育教材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全面、完善的健康教育知识。

表1 2010—2020年出版的健康教育教材统计表

三、“健康中国”对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要求

新颁布的健康中国系列文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健康教育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同时也指出当前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以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为例,作为健康中国行动15大行动的重要且基础性的行动,“健康中国”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日后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要求。

1. 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理念应从健康素质向健康素养转变

健康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及自身实践的影响,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6];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7]。素质受部分先天基础的影响,而素养则主要来自后天形成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健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健康素养的培养[6]。《健康中国行动》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以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倡导对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点应集中到健康素养上来,并从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四个层面作具体规划,清晰明确地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路径,为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理念厘清方向,对未来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提出要求:要以健康素养的培育为主,将健康素养纳入学校健康教育之中,由此推进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升。

2. 健康教育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要更快、内容要更全面

《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许多有关健康教育的新观点和新问题,其中很多知识与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相关联。例如,提出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提出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提出关于得了传染病、地方病等一些高发疾病时应该如何膳食、运动,以及面对这些疾病个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哪些举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适时更新、完善教材内容体系,及时将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最新理论编进教材,扩充学生的健康知识库,使得教材的更新速度能跟上知识的发展、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最终促进健康中国的发展。

3. 健康教育教材的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

《健康中国行动》规划了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个人和家庭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例如,对学生自身而言,要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注意用眼卫生、保持健康体重等;对家庭教育而言,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健康文化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监督使用电子屏幕产品等。健康教育需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开始,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对健康教育教材的内容进行多元化扩充和多方面完善,补充来自学生自身和家庭方面的健康教育内容,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健康教育教材更贴近生活,满足学生自身实际所需。

四、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如何编写

“健康中国”就是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2]。良好的健康教育对人们的生活行为和习惯都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针对当前健康教育教材存在的不足,结合“健康中国”背景,本研究提出以下编写健康教育教材的策略。

1. 将健康中国的理念融入《纲要》,重构教材内容体系

健康教育教材编写要结合《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的理念融入《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中,在《纲要》的框架下,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中小学生所需要的健康教育知识。教材内容体系应涉及多领域,吸取多方面的知识进课本,例如将健康与环境、科技与社会、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对、流行病的预防与应对等内容结合起来开展健康教育。在构建健康教育教材的内容体系时,不能仅注重身体方面的健康行为和疾病预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内容也应都纳入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8]。例如,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 “新冠肺炎个人防护指南”,以及一些健康教育专家编写的面对乙型肝炎、糖尿病、肺结核等疾病的时候应该如何预防指南等,这些内容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健康教育的延伸阅读教材。

教材的内容安排除了要传播健康知识外,还应重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如学生在遇到各种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时如何应对困难,面对各种危机时,如何做到冷静分析,不信谣、不传谣,能主动与人沟通、正确决策等。在发展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可以从突发卫生事件入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及日常生活经历,反映学生真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真正做到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2. 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将数字技术和健康教育教材深度融合

当前的健康教材主要以纸质为媒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本”,还应该包括网络教材内容,以及不同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如果将其巧妙地与健康教育教材内容融合,对于促进学生对健康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健康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利用教材的支架系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教材教法的知识直接插入信息技术界面等方式,帮助教材吸收新增内容,同时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或者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融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等探究活动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通过信息化技术呈现与流行病预防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在教材编写实践中,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如提供突发卫生事件中涉及的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对特殊情景下健康行为的直观感知;也可以用明确的语言提示、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一级、二级、三级响应等紧急情况下健康教育的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情境下展开思考。因此,将数字技术和健康教育教材相融合既是时代发展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也是教材发展的未来趋势。

3. 适时更新教材内容,使最新研究成果尽快进入教材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快。科学研究的成果日新月异,尤其是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前被认为是正确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科学研究推翻。因此,教材也要根据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适时更新,尤其是要替换被后来的科学实验所推翻的结论。对于与健康教育相关联的一些重要问题,教材编写委员会及各界专家应当考虑如何编写适宜内容进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中,一来防患于未然,二来对之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发生能及时地做好心理准备、采取有效措施。

健康教育知识不该被忽略,与时俱进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地纳入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不断地丰富教材、充实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真正适应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因此,与时俱进,重视最新的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适时更新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健康公民的要求,才能更快更全面地促成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9]。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纲要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36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