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金毓璋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有效促进认知,并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认知活动是依靠兴趣维持的。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且逻辑性非常强,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活动符合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利用动手操作来解决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利用可拉动的长方形学具,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发现长方形拉动后变成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操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的长度没有变化,但高却比原来长方形的高短了一些。这样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算出它的面积,发现它的面积变小了,周长不变,而形状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而且可以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多认知活动带有情绪性,具体表现在动手操作活动中随自己的兴致操作,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与点拨。首先,教师在操作前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其次,组织学生按照规程动手操作,让操作获得具有指向性;最后,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正方体纸盒剪开,要求至少要有一边相连,并且能重新折叠成正方体盒子。在动手操作前,教师就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后再与同桌进行交流,看看对方是怎样剪开的,接着,把自己剪开的情况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我们知道,小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理性认识不够,因此,只有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并且从操作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加深内心的体验。所以,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告知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创设动手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可以验证获得的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操作情境: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楼房图片,接着,从不同角度展示楼房的形状,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楼房有什么特征。为了强化学生对长方体概念的认知,教师让他们把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体盒子拿出来进行观察,通过动手操作去总结长方体具有的特征,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的特点,虽然概括与总结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认知方式。
数学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开展一题多解或多元思考的活动,再加上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维认知。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在学生已掌握的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开展动手剪、拼、量等活动,然后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割补”和“拼合”的方法使之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这样,就能够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在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基础上思考图形是如何组成的,再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幅轴对称图画。这样,学生必须发挥想象思维来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掌握知识,验证知识,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数学问题,通过操作、猜想、验证、思考等认知方式探求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