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陶 红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而且在课前教师会精心地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上很少出现错误。殊不知,课堂教学越是顺利,学生的思维局限性越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学全面展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教师要灵活地利用这些错误,将其转化成宝贵的学习资源,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智力正在发展,智力水平有着较大差异,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佳,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出现错误。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要不急不恼,时刻保持一颗包容的心,错了就重新思考,答案欠缺就丰富完善。善待学生的错误,将错误转化成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是大脑思考的开始,只有存在问题,学生才会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认知能力也千差万别,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利用课上知识巧妙地设计错误陷阱,从而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剖析错误原理及纠错的过程中产生思维活动,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加深对错误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熟知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两个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周长的和为多少?有学生说:一个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的周长为1×4=4cm,那么两个正方形周长的和应该是8cm。教师还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有其他学生提出:将两个正方形放在一起,中间的两个边长就不能再计算周长了,所以要减去两条公共边,结果应该是6cm。教师给予这个学生一个大大的赞,解释道:当两个正方形放在一起求周长时,我们要计算的是最外围的一圈长度,因此,要减去两条公共边,即2cm。以此类推,学生想到,如果是三个正方形放在一起,就会出现四条公共边,结果为12-2×2=8cm。
课堂教学中,教师故意设置了公共边这一“陷阱”,果不其然,很多学生在负迁移作用下,直接运用正方形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忽略了公共边产生的效应,在教师解释之后,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受年龄及身心发育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有些教师会置之不理,也有些教师会严加批评,这样的结果只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错就错,适当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自己发现错误,引发进一步思考,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任何题目都适用乘法分配律,随手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目:(880+80)÷8。这时,有学生提出:老师,你是不是将乘号写成了除号?教师仔细观察,发现确实错了,但是将错就错,让学生思考能不能运用所学乘法分配律转换思维解决除法问题。学生认真思考,相互间交流、探讨,终于有学生提出:老师,是不是可以把括号给去掉,写成“880÷8+80÷8”,这样就可以算出结果是110+10=120。教师趁热打铁,又向学生出示了两道题目:(1)375÷125+625÷125;(2)120÷6+60÷6。根据前面题目的经验,学生积极地投入解题过程中,很快出现了结果:8 和30。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运用除法分配律需要一定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陷入沉思中,开始认真观察题目,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想要运用除法分配律,需保证除数相同。
一道错误的题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思考当中,在交流、探讨中,学生体验了自我解决问题的快乐,提高了学好知识的信心,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善加利用,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