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2020-12-17 11:05李文先
园艺与种苗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苗穗肥晚稻

李文先

(金寨县双河镇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安徽金寨 237000)

水稻插秧是水稻栽培中的重要环节,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重点与难点,所谓插秧机械化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完成水稻插秧,包括了高性能插秧机的操作使用、适宜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适宜的整地技术和符合机插水稻生育特性的大田农艺管理措施等内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水稻机插秧需要将农机技术及其作业的工艺流程、农艺技术及其操作规范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多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基于此,文中对机插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旨在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 本田整地

1.1 整地

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植株个体相对矮小,对大田耕整质量和基肥施用等要求相对较高。本田整地质量不佳,会直接影响插秧机的作业质量。因此,机插大田必须根据茬口、土壤性状,采用相应的耕整方式。机械作业深度不超过20 cm,泥脚深度不大于30 cm,实行精细耕整,做到以下4 点:①田面平整要达到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3 cm;②全田基本没有杂草、杂物、残茬等残留物;③泥土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软下实,表土软硬适中;④沟渠配套,排灌方便。若使本田平整达到上述4 条标准,较为普遍的办法是采用干、浅、少、免耕作法,首先根据预计机械插秧时间,一般掌握沙质土移栽前1~2 d 耕整。壤土移栽前2~3 d 耕整,黏土移栽前3~4 d 耕整。耕整的方法要根据茬口、土壤性质而定。早稻干田翻耕,晚稻分次旋耕。首次干旋耕深度为13~15 cm,然后带水浅耕1~3次,深度8~11 cm,尽量减少耕作次数。

1.2 施基肥

本田整地要根据土地地力、茬口等因素,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和速效化学肥料作为基肥。

因品种特性等情况的不同,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以每吨稻谷为单位,一般需纯氮16~24 kg,五氧化二磷8~12 kg,氧化钾18~24 kg。综合考虑田土供应能力,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在土壤养分中等的情况下,施用肥料中氮、磷、钾配比应为1∶0.5∶1,以水稻产量6 750~8 250 kg 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为例,可以施用尿素 330~405 kg/hm2,施用五氧化二磷 75~90 kg/hm2,氧化钾 150.0~187.5 kg/hm2。

1.3 化学除草

机插水稻由于苗小,容易孳生杂草,要在移栽前根据前作腾茬时间和秧苗适栽期进行化学封杀灭草。化学封杀灭草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稗草、牛毛毡、鸭舌草、野茨菰等浅层杂草发生密度比较高的田块可结合泥浆沉实、耙地后用60%丁草胺EC 1 500 mL/hm2或25%恶草灵EC 3 000 mL/hm2拌湿润细土 300~375 kg/hm2,均匀撒施在田中。施后田内保持7~10 cm 水层3~4 d。进行药土杀除杂草,能有效地压低杂草发生基数。

2 机插秧质量要求

机插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插的成败。影响机插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机插秧苗的规格化程度,机插本田的平整质量,插秧机的技术状态,插秧机手和装秧手的熟练程度等。此外,要想确保机插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选好作业时间,做到浅插、匀插、插足基本苗,播后及时查苗、补苗,保全苗。

3 生育特点

机插水稻除具有一般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外,因育秧方式、栽培方式不同,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具有许多不同于手工插秧水稻的特点。

3.1 丛间基本苗数的均匀度较差

机插稻因受插秧机设计水平、秧苗均匀度和机插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丛间基本苗数的均匀度不定性较大,不及手插秧稳定。机插后本田群体通过自我调节,每丛穗数的田间分布均匀度虽有所提高,但仍比手插田低。近年来随着插秧机设计水平的提高,一些新型水稻插秧机的推广应用,育秧技术的不断完善,机插稻丛间基本苗数的均匀度与规格化盘式育秧手插稻相仿,相对均匀度合格率基本上都能达到85%以上。

3.2 返青较慢

机插稻虽有带土移栽的优点,但毕竟由于秧苗素质较差,机插时又受到机械损伤,移栽后的返青期,一般要比手插秧长。

栽后返青期的长短,早稻与气温高低关系密切,晚稻与烈日照射时数关系密切。机插稻栽后叶片从绿到退淡到转绿的天数数,绿肥田早稻需8~10 d,大麦茬早稻9~10 d,晚稻7~8 d。机插稻比规格化盘式育秧手插田的返青期推迟2 d 左右,比大苗手插稻的返青期推迟3~5 d,其中绿肥田早稻,因为气温变化较大,返青期的推迟最为明显。

3.3 返青后生长较快

机插稻返青后生活力加强,生长速度加快。以晚稻为例,机插时机插秧的高度与手插大苗相比,几乎相差一半,但移栽后14 d,苗高可以达到手插大苗的85%左右;25 d 后,任何机插水稻品种都基本能赶上手插大苗。

3.4 始蘖期推迟

机插稻的育秧播种密度大,单苗营养面积和空间都很小,所以秧田期一般不发生分蘖,I、II 位蘖为空位。移栽时秧龄一般为15~20 d,此时叶龄基本处于4 叶期,刚刚进入自养阶段,根基发育数目相对较少,加之播种密度高,根系盘结紧,机插时根系拉伤重,插后秧苗的抗逆性较常规手插秧弱。为此,与手插稻相比,机插稻的返青缓苗期相对较长,始蘖期迟于手插稻,在进行相同的肥水管理条件下,机插水稻比手插水稻的始蘖期要推迟2~5 d,在移栽后7~10 d 内基本没有生长量。

机插本田秧分驻节位多、分蘖期长,同一水稻品种在同等的栽培条件下,主茎叶龄相对稳定。移栽时秧龄小1个叶龄,本田有效分蘖前期就多1 个分蘖位。机插稻的叶龄较手插稻小3.0~3.5 个叶龄,由于机插时植株受伤较重,返青缓苗期比手插稻长1.0~1.5 个叶龄,两者相抵,机插稻的本田有效分蘖期就相应延长了2 个叶位,约7~10 d,因而分蘖节位增多。

3.5 分蘖势强

虽然机插稻的始蘖期较迟,但由于机插水稻实现了宽行浅插,植株温光条件优越,发根能力强,这为低节位分蘖创造了有利环境。在缓苗返青后,机插水稻的起始分蘖一般始见于5 叶1 心期,并且具有爆发性,-旦开始分蘖,分蘖数量便急剧上升,单株分蘖数一般都大于大苗手插稻,栽后25~30 d 便可达到高峰,而且单株分蘖集中,再加之分蘖节位低、分蘖期长,群体栽插苗数又较多,在通过1.5~2.0 个叶龄期的秧苗增粗、增重后,群体数量直线上升,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从而出现成穗率下降、穗型容易偏小的现象。因此选用分蘖过强的品种,往往会造成分蘖过量,群体过大,若处置不当,易导致田间过于郁闭,纹枯病严重,造成倒伏减产。

3.6 生育进程后移,全生育期缩短

由于密播的影响,机插苗从1 叶1 心期起,出叶速度就慢于手插大苗秧。随着秧苗的长大,光、气、肥等条件进一步恶化,机插苗与手插苗的差异也渐步扩大。移栽后,虽然秧苗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但其素质不可能很快赶上手插大苗。这种由秧苗期密播影响所造成的叶龄落后,苗期不带蘖和栽后分蘖起步慢,生育进程后移,幼穗分化期、孕穗期、齐穗期都相对落后。全生育期缩短,以中熟晚粳稻为例,全生育期要比常规栽培稻缩短10~15 d。

4 田间管理

4.1 活棵分蘖期

活棵分蘖期薄水移栽的水层最好保持在1~2 cm。栽后要及时灌浅水,保持2~3 cm 水层护苗活棵,促进返青成活、扎根立苗;返青分蘖后要间歇灌溉,灌溉时,水层保持2~3 cm,并适时露田,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做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当全田苗数达到预定成穗数的80%时,及时搁田。搁田是提高水稻成穗率、促进大穗的一项重要措施,要采用早搁、轻搁、多次搁的办法。搁田一般在稻株对水分不很敏感的时期,即在幼穗开始分化前进行,搁田程度以人站在田面有明显脚印,但不下陷,表土不开裂为度。然后灌水,待水层自然落干后再轻搁。断水的次数,因品种而定,一般要反复3~4 次,一直要延续到倒3 叶前后。搁田时,每次断水尽量使土壤不起裂缝,切忌一次重搁,造成有效分蘖死亡。但是在土层较深厚,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或土壤黏重的地区,机插稻特别是早稻,往往分蘖过多,且难以控制,通常采取一次性重搁,搁至田块开裂,叶尖发黄。搁田的时间常凭经验估算,连作早稻一般在5 月20 日开始搁田,连作晚稻在8 月20 日开始搁田。单季稻早发的田块,在6 月底以前就开始搁田,一般田块在7 月5 日前后搁田。

分蘖期是增加穗数的主要时期,争取早分蘖、多分蘖是构筑丰产苗架的关键。机插水稻大田有效分蘖时间短,一般绿肥田早稻为7~9 d、单季稻10~15 d,连作晚稻在10 d 以内,因而早施分蘖肥、争取在有效分蘖期间内发生分蘖,为多穗打下基础。分蘖肥要在施好基肥的基础上分次施用,以有利于攻大穗,争足穗。如果大田肥力水平高,则适当减少用肥数量,以免造成高峰苗数过多,成穗率降低、穗型变小。

早稻一般在栽插后7~8 d,施1 次返青分蘖肥,用尿素75~105 kg/hm2,并结合使用小苗除草剂。但对栽前已进行药剂封杀除草处理的田块,不能再用除草剂,以免造成药害;栽后16~18 d,视苗情再施第2 次分蘖肥,一般施用尿素 105~120 kg/hm2,氯化钾 150~225 kg/hm2,或施用 45%氮、磷、钾复合肥225~300 kg/hm2。

连作晚稻与早稻有所不同,连作晚稻分蘖早、速度快,因而需要及早加重分蘖肥的使用,分蘖肥在栽插后10 d 内一次施用,用尿素 180~225 kg/hm2,氧化钾112.5~150.0 kg/hm2,争取在较短的有效分蘖期间多发分蘖,迅速形成高产的群体结构。

单季稻生育期较长,产量比较高,施肥量相对较高,第1次分蘖肥可在栽插后7~8 d 施用,用尿素120~150 kg/hm2;第2 次分蘖肥在栽后16~18 d 施用,用尿素105~120 kg/hm2,加氯化钾150~180 kg/hm2,拌20%丁苄合剂除草剂3.0~4.5 kg/hm2撒施。

上述分蘖肥的用量只是在一般情况下的一个参考用量,各地在施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如地力、基肥水平、秧苗长势确定,一般以秧苗在有效分蘖叶龄期以后能及时褪色为好。

4.2 拔节孕穗期

拔节孕穗期是指从开始拔节到抽穗前这段时间,具体来说,分蘖高峰前后,田间有50%的植株主蘖伸长l~2 cm,主蘖外形变圆时为拔节期;有50%的剑叶全部露出时为孕穗期。拔节孕穗期是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拔节孕穗期是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长时间干水会影响稻穗的形成,造成穗小、空秕粒多。但也不能深水漫灌,要保持2~3 cm 的浅水层10~15 d,以促进根系生长,力争达到根深叶茂,穗大粒多。

穗肥的作用是促进颖花多分化,并保护颖花的发育,以增加颖花数,提高结实率。穗肥一般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 次施用。

施用穗肥要巧,促花肥一般在幼穗分化始期,即叶龄余数3.2~3.0 叶左右时施用。一般施尿素45~75 kg/hm2,或者 75~105 kg/hm2加氯化钾 45~75 kg/hm2,或施用45%三元复合肥225 kg/hm2左右。具体施用时间和用量要视苗情而定,做到“三看”,即看田、看苗、看天:田块地力好,基肥足,分蘖肥施得多的,无明显脱肥落黄的情况下,可以少施或不施穗肥;苗势弱、叶片挺直的适当增施穗肥;穗肥阴雨天气可酌情减施,晴天为主时可适当多施。

保花肥在出穗前18~20 d,即叶龄余数1.5~1.2 叶时,视苗情适当补施,一般可施用尿素45~75 kg/hm2,加氯化钾37.5 kg/hm2。对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可多施,但不宜超过75 kg/hm2,反则少施或者不施。

4.3 开花结实期

开花结实期是决定饱满粒数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关键技术和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促进籽粒灌浆,达到以根养叶,以叶饱粒的目的。

在水浆管理上,要干湿交替,不可断水过早,确保青秆黄熟。一般稻株出穗后的20~25 d 内,需水量较大,因此该阶段应保持浅水层,即灌1 次水后,自然落干至脚印塘还有水时,补上浅水层;在出穗25 d 以后,根系逐渐衰老,稻株对土壤还原性的适应能力减弱,这时要采用间歇灌溉法,即灌1 次浅水后,自然落干2~4 d 再上水,并且落干期逐渐加长,灌水量逐渐减少,直到成熟。

猜你喜欢
大苗穗肥晚稻
晚稻帖(外一首)
更正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
不同氮、钾穗肥使用量对中粳稻产量的影响
母亲“送礼”
苹果树大苗移栽要“十改”
不同叶龄期穗肥施用尿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