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研究

2020-12-17 10:37刘豪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商贸管理系
营销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农村服务

刘豪(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商贸管理系)

■ 研究概述1

(一)研究背景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再一次明确了关于乡村振兴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新时代的高等学校应该行动起来,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的部署和指引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农村的产业发展赋能,助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生活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研究目标

在充分调研中国高等院校服务乡村社会的现状的条件下、比较国内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基础上,阐释高等院校应自觉肩负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精神。做出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分析,为我国优先发展发展教育和振兴乡村社会经济相结合成果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 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得出以下观点:

(1)从整体上看,各高校普遍认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任务,在学科建设与产业链对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上都有花大力气和资源投入的意愿;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力量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

(2)从调查结果看,多数高校都能够树立起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愿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并主动输送和培训农村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3)由数据分析,通过新闻、电视节目和网络搜索这几种方式获得信息的占很大比例,而课程学习和学校的宣传对高校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尽可能地向乡村振兴提供有用资源和科技创新。

(4)在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必备素质的调查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是“团结合作精神”,必须明确,在现阶段激烈的竞争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必备的,但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前,必须以为农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前提。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小视。

(一)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

1.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虽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但人口和土地资源大部分仍集中在农村地区,而高校通常建在人口稠密的主城区,进行长期服务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制约较大,生活条件和配套设施也要远远优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学校的师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主动服务的意愿不强,导致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2.科技帮扶指导不足

高校对乡村企业的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明显不足。乡村的农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科技研发力量较弱,没有完全树立起品牌意识,科技投入较低。需要高等学校进行科技帮扶,在农业科技的运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创新方式,让新农人们既能吸收利用,又能反馈实践经验,达到双赢的效果。

3.技术创新和培训不够

农村地区现实的状态是青年人才缺失,老龄化严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技能不强,没有想干事、能干事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没有很好地进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培训服务,缺少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有效指导。

4.乡风文明建设创新不够

高校的文化引领和宣传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输出方面存在方法不多、手段有限、内涵不够等问题。而高等学校在思想文化引领、当地民俗民风采集和特色提炼上做得不够,在发展乡村文旅和周边文创产品创新上还非常有限,部分农村存在乡风文明建设形式单一、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二)改进措施建议

1.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赋能

高等学校应加强联系,有效融合政行企校地,建立与当地乡村的深度合作关系,将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与校企合作的科研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相结合,探索建立“乡村实验室”“乡村成果应用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技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积极转化科研创新成果,并迅速推广开来,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赋能。

2.发挥教育阵地优势,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高等学校应大力发挥人才培养这一主阵地优势,既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有用的青年人才,也送培下乡,为新时代农民传经送宝,送去农业技能技术的相关培训。通过搭建“政校行企”合作平台,实施“产教融合,政校合作”,积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构建乡村人才培养培训和乡村干部学历提升培训体系,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开辟创业孵化基地,助力解决农民“本领恐慌”,农村“人才短板”,农业“科技弱势”等系列问题,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3.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优先任务

高校应主动服务脱贫攻坚这一重要工作,通过“技术应用+人才输出+农户技术培训+营销推广”等多种扶贫模式,实现专家到农户、技术到农田、产品到市场,深入脱贫攻坚相关项目,努力带动贫困片区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高校通过组织派驻第一书记帮助乡村

高校通过组织派出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内培外引学习先进的管护方法和经验,确保农业生产能取得突破,同时可启动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利用乡村风景秀丽的优势,引进民宿经营企业,打造周边的“花山花海”景点,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利用乡村现有的如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特色产品等,结合产业的发展打造特有的文化品牌。

(2)高校通过电商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

以某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村民走访谈话,大学生们了解到花坝村种植的水果新鲜美味,但存在销售途径短缺、库存滞留量大的问题。学生们充分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为当地果农建立网上农贸商品交易平台,通过网络热播平台帮助乡村种植的水果进行宣传,并筹备完善平台后续运营方案,提供解疑答难专业顾问。

(3)高校发挥文化优势,发展文旅支撑乡村振兴

以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为例,联合发起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联盟。从产品到服务,从城市到农村,从商业到社会,从文化到价值,设计将会作为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精准扶贫,修复贫困人群或贫困村落的弹性生态系统,建立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有效为乡村发展赋能。

4.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理论和文化创新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经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机构百余个。高校搭建“乡村振兴战略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为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

5.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乡村振兴中国方案的开放创新

围绕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等学校应走世界涉农重大问题研究的前沿,多与国际上其它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讨,学习国外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先进案例,在乡村旅游特色梳理、文化产品创新、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引领等方面假期两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乡村振兴中国方案的开放创新,为世界打造中国样本,在“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 结语

新时代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已成必然之势,通过调查研究,亟需加强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引导高校加大投入。

一是统筹资源调整,加大服务力度。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源,加强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技术推广研究的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鼓励高校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实践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生产实践、扶贫实践等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猜你喜欢
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服务侨企创新业 创先争优展作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新农村 新一辈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