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沙倩芸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语文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新课改对朗读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流利、正确且富有感情地开展课文朗读。就诗歌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借助朗读的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开展小学诗歌朗读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在课堂教学前期,教师应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对其开展课堂教育,以此方式所开展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课堂学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导入课文后首先应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自由朗读,虽为自由朗读,但应让学生明确朗读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读准音字、读通句子。由于学生基础能力不同,部分学生不免因生僻字而无法顺利朗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字典进行生僻字的查找,针对难读的句子或音字重复读几遍。其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束后,教师可从全体学生中抽取几位同学于全班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易错的地方。最后全班共同流利且正确地进行诗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为阅读方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期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使诗歌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印象,并叮嘱学生在预习阶段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让学生能够对生僻字的读法进行初步了解,尽可能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使学生完全掌握诗歌的读音。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个别学生进行朗读,并提醒学生重点注意“潋滟”二字的读音,在学生完全掌握诗歌的字音后,引导全班同学朗读诗歌,有顺序地展开读音——字义——写法的教学。通过个别同学朗读——教师纠正的方式,能够加深诗歌字音在全班同学脑海中的印象,使每位同学能够在朗读过程中了解字音需要重点注意的区域,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在诗歌的朗读过程中,读准字音仅为初步学习,若想实现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应在此基础上读出诗歌所含韵味,通过朗读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小学生处于成长初期,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都比较贫乏,如何在顺利朗读诗歌基础上使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师主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的朗读进行探讨。首先,读出停顿。在诗歌的词语或语句之间,存在声音上的间歇,此部分即为停顿。停顿可分三种,分别为语法、感情以及符号停顿。一般情况下,古代的诗歌都有固定的停顿区域,现在诗歌的停顿可根据实际内容做出具体分析。如:教师在进行《听听,秋的声音》朗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先自主寻找诗歌需要停顿的区域,而后为学生播放诗歌朗读的正确录音,帮助学生划出诗歌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如诗歌第三小节的停顿应为: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等。在指导停顿区域后,教师应跟随全班同学一起共同进行带有停顿的诗歌朗读。其次,读出节奏。在诗歌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明确语句停顿区域,还要了解诗歌的整体节奏。每行诗句的都具有轻重音和高低音,并以此搭配抒发作者内心情感。若想了解诗歌的节奏,需重点关注诗歌词句上的变化,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诗歌节奏调整语调。如:教师在《山行》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学生已经完全掌握诗歌生僻字,并能流利地进行朗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在朗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放慢语速,在“远”和“白”字的朗读上应以重读为主,语调呈平直、舒缓状态。在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句时,语速不可过快,以缓慢语速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加重“停车”和“霜叶”的读音,语调呈高升上扬状态,使学生能够对诗歌朗读形成进一步了解。最后,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停顿后,教师还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并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节奏和停顿,展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教师在教学《望天门山》的过程中,应确保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朗读诗歌后再讲解诗歌的含义及情感。作者在诗歌中写到“所见”: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作者在诗歌的后两句展现了自身“所想”: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在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后,教师可以从全班同学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以此方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使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含义,从而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了解诗歌读音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后,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活动。诗歌的学习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产生挫败感,直接影响了其学习诗歌的兴趣。为此,教师应在诗歌的教学期间,结合教学活动通过演读或唱读的方式,强化诗歌朗读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学习过程中。为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亦为提高朗读的趣味性,教师在开展小学诗歌教学前期,应针对诗歌内容进行研究,根据诗歌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唱读或拍手读的方式进行朗读。例如:教师在进行《望天门山》的朗读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引导学生熟读诗歌,在学生对诗歌形成初步了解后,让学生以拍手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拍手朗读使学生掌握诗歌的整体韵律,从而对诗歌形成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演读的方式开展小学诗歌教学,在学生已经掌握诵读技巧后,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故事角色,为学生分配表演任务,并要求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充分表达每个角色的特点,以此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为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许多小学已经开展诗歌朗读教学模式,并实际取得了一定成效。新课改的推进对诗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通过朗读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学习朗读诗歌的节奏及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