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第三中学 郭玲玲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拥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学习中去。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结构,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突破口,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显著提升。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之一,“数”可以是一道题目,可以是某一数学理论,也可以是数学知识体系;“形”即是图像或图形。数形结合要求数学学习者能够用“数”来解释“形”,用“形”来解释“数”。数形结合最大的优点即是让复杂抽象的数学变得简单易懂,帮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打开突破口,从而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应经常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我会让学生开动脑筋,联想二元一次方程组与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或者相似之处,通过这些联系能不能找出解决该方程组的办法;之后试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二次函数解方程。以x2-2x-3=0 为例,首先需要知道,若该方程有解,则函数f(x)=x2-2x-3 有零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为函数图像与x 轴有交点;之后,为进一步确定该方程是否有解或查看解的分布情况,需要作出大致的函数图像,这就需要明确二次函数图像所具有的性质,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位置、在自变量为0 时对应的函数值与0 的大小关系、顶点坐标,作出大致图像可以观察其有两个零点,也即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通过这种方法,数学学习变得轻松许多,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加了。
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许多丰富的数学哲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将数学史引入教学之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促进初中生进行数学学习,又能增加学生见识,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到方程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数学史中的经典问题——“鸡兔同笼”:笼子里面有很多只鸡和兔子,从上面数有35 个头,从下面数有94 只脚,求笼子中鸡和兔子的数量。教师不必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激起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在时机成熟之后,由教师询问学生的思考情况,对于优秀者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鼓励,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公布经典的解题方法,继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例如有这样一种经典方法—“砍足法”,即砍去每只兔子和鸡一半的脚,那么每只鸡只有一条腿,兔子只有两条腿,那么鸡和兔的脚的数量便是47。教师询问学生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样的运算,让学生做出思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思考是有趣的,通过思考可知,将动物的头分别与其一只脚做一一对应,由于兔子有两只脚,那最后没有对应的脚的数量便是兔子的数量,也即47-35=12 只,从而鸡有35-12=23 只。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个解法是多么巧妙而又通俗易懂,会被数学史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深深吸引,从而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增加了。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很强烈的,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扩大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从而增强兴趣。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往往需要将初中数学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概率统计”一节时,为让学生了解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可以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抛硬币开始,一次、两次、三次,许多次,让他们记录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做好统计并观察结果,结果会发现硬币正面或者反面出现的频率越来越接近0.5,将这个0.5称之为抛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可以从中亲自感悟数学的奥秘和真谛,会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初中数学一般来说属于应用型的学科,这也就要求学习初中数学离不开生活实际,初中数学往往从生活实际出发,大部分属于实际生活中经验的总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能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之中。通过如此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初中数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做的则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