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聋人高级中学 刘晓伟
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听障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有效的情境为依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听障学生也不例外。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爱玩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对问题探讨的热情。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游戏活动的设置应该更生动、灵活、浅显。例如在进行“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可以开展“归类”的游戏,让每一个孩子拿着一张大白纸,写上一个单项式,然后教师发号游戏指令,引导相同的单项式站队,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站错队的队友可以开展“大清除”,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调整。经过几轮游戏,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运用中记忆深刻。
利用悬念设置情境是情境设置中的一种,这种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一个个悬念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关注程度,不断满足求知欲,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对于听障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很多学生因为难以理解而忽视了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形成了恶性循环。注重悬念的设置的核心在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也就是说要为听障学生量身定制,呈现具有层次性、逻辑性与趣味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最终推动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之后,对轴对称图形进行运用,可以编排一个小故事:考古学家正在进行一项考古活动,发现了一个明朝的瓷器,但是出现了破损,要将这一文物复原,你知道如何复原吗?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留下这样的疑问,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对“轴对称”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再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先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然后讲述金字塔的故事,让听障学生确定金字塔的高并指出依据。设置悬念是创设情境的重要环节,应注意悬念的层次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用“脑”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亲切感。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不断丰富特殊学生的数学体验,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
初中数学学科中有很多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听障学生而言显得尤为抽象,语言能力不足使得听障学生在接受这些陌生的定义、概念时很容易造成理解错位,这就提醒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注重引导与帮助。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颜色或不同长度的小棒,要求学生选取其中的三根摆成三角形。在实际的操作中,有部分学生并不能组成三角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换其中一根或者两根小棒,让学生重新操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掌握知识的来源与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可以通过“成功”的体验,强化正确的行为与习惯。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特定情境创设出来之后,应从学生已有的理解能力出发进行恰当的引导与帮助,避免学生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初中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听障学生可以充分借助生活实践来弥补生理上的欠缺,丰富对数学学科的感受。在创设情境中就启示教师应创设生活性的情境,使得学生可以感同身受。例如讲授“比例”的内容时,可以设置配农药的情境,在比例确定的情况下,对水或者农药进行配置。再如讲授“周长”问题时,可以设置种树的情境,无论是长方形还是圆形、正方形的走道,都可以在确定树与树之间的距离的前提下计算树的棵数。这些生活情境在普通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在听障教育学校中设置这一生活情境,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听障教育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具体的生活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丰富数学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提供基础与条件。
基于“全民教育”的需要,特殊人群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受到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听障教育也日益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可以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总而言之,在听障教育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弥补特殊学生生理缺陷的同时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