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初级中学 张群芳
在初中阶段,数学作为一个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逐渐改进,情境教学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良好的情境与氛围能够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中,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对教学质量提升作用显著。
在课堂的内容导入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就相当于是一团火苗,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动探索课本内容。对于教师而言,使用这种方式应注意一定的技巧。首先,问题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性格特征,把握其心理,将具体问题生动化,有趣的问题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其次,设置的问题不能脱离教材中心,这就要求教师仔细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的中心内容,再将课本内容重组,从而确定问题。最后,设置的问题难度应适当,难度太低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难度太高则让部分学生望而生畏,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一节中,探究下面这个问题:某会议室的桌椅共35 件,并且知道桌椅比例为1 ∶4,问该会议室的桌子和椅子各多少件?平时学生只接触一个物体的数量关系,而本道题设置了两个未知量,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与推测,通过探索获取答案。这时教师通过语言提醒学生,比如:之前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用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大家思考一下,“元”是什么意思?试一下能不能列出式子表示一下题目当中的数量关系呢?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并且能对这节课的题型有初步认识,有利于深化其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密切,而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也是随处可见的,对于学生而言,生活问题更具有亲近感,不像课本知识那样逻辑严密、理论抽象。因此,数学学科的情境创设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中,能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丰富课堂内容,使之更加活泼。在日常的课外生活中,其实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学生会产生亲切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坐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坐标来表示地理位置,例如数轴上的一个单位表示100 米,用原点表示小明的家,小明上学路上首先向北走200 米,到达小强家,然后二人向东走300 米到达小刚家,三人共同向北走400 米到达学校,根据信息分别标出小明、小强、小刚的家以及学校的位置。这是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比较有代入感和亲切感,利用坐标系能够提升问题的直观性,且坐标的标识较为方便,能让学生认识到坐标系的简洁性,从而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破本节内容的难点与重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张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探索感受数学的魅力,而不用通过教师单纯地讲授来获得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应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践操作可以是以学生动手为主,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方式,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此外,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维持好班级秩序,并且给予适当提示,防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营造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的情境,对于辅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掌握重难点作用显著。
例如,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一节,教师可以将预先打印好的特定直角三角形纸张分发下去,让学生自行用直尺测量各个边的长度,研究数字之间的联系。平方和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被发现,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当学生得出勾股定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找出符合这种规律的数字组合,然后画出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又如,在“平行”这一节中,有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等概念,教师讲解完概念性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拿出量角器,测量三种角的角度,在数据面前发现角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对学生和老师来说益处良多。对学生而言,相对轻松的情境能够起到放松作用,便于接受新的知识;对老师而言,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计划正常落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