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小学 倪金花
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的时候,经常要涉及一些数学概念、数学性质等,当学生不能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数学概念的时候,他们便难以明白数学材料在探讨什么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数学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把抽象的描述与具象的案例结合起来,结合具象的案例来理解抽象的意思。
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为例,数学材料中描述“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实数表现形式……小数中的圆点称为小数点,它是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号……”很多学生阅读了这一段话,却不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学习这段抽象的概念。比如学生可以举出1.3、1.56、0.543 等小数,结合具体的案例来理解这段数学材料的意思。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看到,只要是小数,它都有“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这三个部分。此时学生对比着规律,再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便会理解抽象概念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文字。学生可以从具体的例子中看到抽象的概念描述的是什么意思,它在具象化的情境中是怎样呈现的。对比具象化的例子,学生就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意思了。
在学生阅读了材料、理解了材料的意思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在阅读数学材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来学习知识,才能积累到更多知识。
比如,当学生学习“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实数表现形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问:小数既然是一种特殊的实数表现形式,那么实数还有什么别的表现形式?此时,很多学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后,了解了实数有整数、分数、小数这三种表现形式。
小学生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他们喜欢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能被压抑了,这影响了他们进行阅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提问题,然后以回答自己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知识。
当学生能够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对比思维来分析问题,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对数学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整数、分数、小数这三种数学表现形式,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与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整数都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小数,比如,-1可以用-1.0或-1.00来表示,然而在数学中,-1 与-1.0 虽然从数的大小上看是一样的,但这两种表现形式却存在差异,-1 可以视为一个整数-1,也可以视为一个精度为-1 的约数;同理,-1.0 既可以视为一个精确的数字,也可能是一个精确度为小数点后一位的约数。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然而,并非所有的小数都能用分数表示,比如无限不循环小数就不能化成分数。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能够对以上的数学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应用对比思维来学习形式相似、性质相似、概念相似的知识,通过对比来深入地理解知识。
当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了知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逻辑思维来分析知识,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逻辑构成。当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逻辑以后,他们便能准确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判断,并且能够准确地诠释知识。
比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应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小数、分数、整数。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归纳总结的方式来画知识概念图。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发现,小数、分数、整数都属于实数的表现形式。教师再引导学生用绘制表格的方法,分析和综合分数、小数、整数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把它们的异同应用具象化的表格呈现出来,使知识的本质一目了然。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具象化的案例抽象地概括出小数、分数、整数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哪些抽象的条件可以建构出小数、分数、整数的概念。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学过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知识理解的歧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逻辑思维来分析知识,使学生能够应用概念图来建构知识的概念、应用表格来对比知识的特性、能够应用逻辑图来诠释知识的关联。当学生能够应用多种方式来诠释知识构成的逻辑时,学生才算真正理解了数学材料中描述的各种数学知识。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阅读各种数学材料。然而有些学生能够把数学材料理解得十分深刻,有些学生却不能够理解数学材料的内容,这种差异与学生的思维差异有关。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应用数学思维理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