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來,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新模式。高校作为产学研主力军,科研成果转化的作用不言而喻,通过整合社会的各类资源,利用高校专业知识平台,发挥高校的各类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当地经济。
[关键词]高校;市场;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高校科研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主力。但是,过于庞大的科研队伍所研发的成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转化,势必造成科技成果的堰塞湖,这对科研的投入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科研成果的转化仅靠科研教师队伍本身,是难以很好完成的。大部分科研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很少能有机会与企业或者其他社会机构进行接触,这一方面会大大降低优秀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可行之路;另一方面,这也将造成科研成果与企业所需之间的脱节或者结合不紧密。因此,架好高校科研与企业生产之间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
西安处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和丝绸之路的战略连接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国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正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奋力迈进。西安高校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又负有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西安财经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统计局共建的普通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建设成效显著。
西安财经大学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精神,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充分调动科研教师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简化院校科研管理流程,将科技成果使用和转化的权利下放给科研工作者个人,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创业权利。分别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
1 进一步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制度,确保相关配套制度落地生效
学校早在2017年制定出台了《西安财经学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并于2018年出台了《西安财经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学校通过科技成果展、项目对接、专题辅导等形式拓宽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相关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在进一步落实《西安财经学院科研基地服务行业、地方实施办法》的基础上,通过新修订或制定的《西安财经大学科研业绩认定办法》等系列制度,构建了一个旨在促进“科研基地对接经济社会需求,研究面向行业地方,成果瞄准解决现实问题”的激励体系,快速打开了“校政”“校企” “校所”“校校”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
例如我校教师研讨会论文《完善我市地方立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法治保障》得到了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胡润泽的批示;接受陕西省扶贫办委托,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安排下,参与组建70人扶贫评估队伍,最后达到国家扶贫办的考核要求,全面完成评任务。
3深度整合科研基地建设,缔造人才队伍成长高地
学校以落实上级部门和学校科研基地建设、管理、评估等文件为契机,在总结科研基地建设发展年度检查和新建基地立项工作开展,全面推进我校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产出成果,依靠科研平台优化人力资源,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在科研平台提升的同时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正式成立西安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西安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西安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成立,拓展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空间,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搭建良好的合作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2)持续深入推进“榆林能源经济研究院”、“秦商文化协同创新基地”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其中, “榆林能源经济研究院”为学校与榆林市人民政府、榆林学院共建基地,重点围绕榆林能源资源优势开发、能化产业升级、能源全产业链优化、园区管理模式创新等问题开展实质性研究,落实能源经济高端智库建设; “秦商文化协同创新基地”由学校与陕西省秦商联合会共建,主要围绕秦商文献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秦商研究成果产业转化等开展研究。
4瞄准需求、精准发力,高端智库建设顶天立地
学校继续推进高端智库建设,有序推进顶天立地研究。譬如, “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发掘资源整合优势,在高端智库建设发展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成绩卓越。
瞄准国家“一路一带”倡议,坚持开发合作建智库。由西安财经大学主办,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中国运筹学会承办的2019年“丝路经济国际论坛”会议的圆满闭幕, “丝绸经济国际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引起了中省多家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获得了优质的国际声誉。
持续发布跟踪研究成果,坚持特色鲜明的内涵科研。来自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多家机关、机构的一流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组成的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科研团队,围绕互联互通、营商环境等话题,持续发布关于“一带一路”的“链接指数研究报告”“营商指数研究报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成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最靓丽的成果品牌之一。
充分发挥统计学学科优势,做好陕西省域经济发展的好帮手。由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李佼瑞教授课题组牵头负责完成的《2018年度陕西省消费环境指数报告》,实现了对全省、市(区)和行业消费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控。为推动省委省政府在促进消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动态量化依据。
5创新思路,广开渠道,灵活多样推进成果服务社会发展
我校“两刊”在CSSCI(2019-2020年)评选中再获佳绩。《统计与信息论坛》第六次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统计学类),《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第四次入选南京大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经济学类)。 “两刊”质量不断提升必将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搭建良好的学术传播平台。
我校双创园建设有序推进。我校与西安曲江管委会、曲江创业城公司双创园建设有序推进。经过双方前期的充分溝通与谈判,明确了“双创园”项目建设进程、功能定位、管理模式创新等。双创园建设的有序建设,无疑为我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实中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保证。
6举办、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升科研成果知名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举行多届西安财经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聘请知名企业进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既宣传了我校的科研成果,也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科研研究成果的直接沟通,为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例如,我校学生从电商+农业模式人手,针对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和县域贫困户普遍面临的困境,缺乏新媒体运营思路也没有进行过市场调研和发展路径的探索,创立“一粒良品”农产品品牌。“一粒良品”通过走访农户,与当地种植户、合作社了解农作物的养殖环境、生长特点、农户成本;核定电商流通渠道标准、在质检、仓储配送、物流体验、供应链建立、运营推广、品牌建设营销的等环节整合资源。通过与邮政公司、苏宁易购、京东等合作,将县域贫困户和农业合作社所产农产品远销省内外,并成功打造品牌。
7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议
(1)与企业更好对接,更好发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的规则,适应市场变化,深入研究市场机制与高校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如何使高校科研成果在市场机制下更好的转化,如何使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更好的发挥该有的作用,是一个漫长、复杂的问题,需要各类专家学者更好的研究。
(2)加强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制定。在日新月异的改革中,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以促进成果转化的高效。上级政府在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放管服”改革进行的同时,在各类规章制度建设上也对高效提出来更严格的要求。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制度建设,有效落实国家层面的要求,利用专业结构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到位,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制度之间要相互匹配,相互融通。
【参考文献】
[1]杨雅婷方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应对之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 (11).
[2]李天柱,侯锡林,马佳,基于接力创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 (03).
[3]谷德斌,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驱动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
[4]李玉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 (04).
[5]郑确辉.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