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关注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020-12-16 23:08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春艳贾淑秋
数学大世界 2020年33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体积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春艳 贾淑秋

一、认真研读课标

制订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翻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中的教学总目标、学段目标。以《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为例,在“数学课标”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找到制订本课教学目标应关注的几句话:

1.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二、整体把握教材

因为数学的知识结构是链条状、螺旋上升的,教师只有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才能整体把握数学教材,也才能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它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必须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

1.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

《长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是在学生低年级学习了线段的长度,中年级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到高年级学习立体图形体积的一个飞跃。

2.关注本单元知识的联系

《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学生在会求长方体表面积、认识了体积与容积后安排的,后面还将学习体积与容积单位的意义与换算,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3.读课时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知识点

(1)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

(3)已知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和高,会求体积。

三、分析“学情”实际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五年级学生知道线段的长度可以用单位长度测量,它的总长度是单位长度的总和,面积的测量可以用单位面积密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就是单位面积总和,并积累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课要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平台,探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的关系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较好途径。经过读课标、读教材、读学生,最终制订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四、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要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检验出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合理,同时也检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效的情境与思维相伴的操作活动,恰当的提问、追问,重难点的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都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动手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把探究活动真正还给学生,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比如:《长方体的体积》一课, 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用‘长×宽×高’来求长方体的体积”过程中,在摆小正方体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先摆的一排有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摆了几排,又摆了几层?如果学生汇报得不够清楚,说明他们没有真正明白。如果学生能说出长表示一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宽表示摆了几排,高则表示摆了几层,那么学生就真的理解了公式的意义。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再通过展示、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且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很快解决问题,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2.多媒体演示,揭示本质特征

利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长方体的体积》一课,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发展。此时,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体积公式之后,用课件演示出用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建出长4 厘米、宽3 厘米、高2 厘米的长方体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发现,长表示一排摆的小正方体个数,宽表示摆出了几排,高则表示摆出了几层。在多媒体演示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较好地突破难点。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是相辅相成的。一堂好课,要求教师能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体积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
谈拟柱体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