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 石高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解开学生身上的束缚,要让他们悠闲自在地生长,教师要倾听学生、引导学生,为他们留有探索、互动的空间,促进他们的生命交往,强化智慧教学,促进他们的生命成长。
知识的获得不依赖于教师的直接给予,不依赖于记忆、模仿,学生只有基于原有经验去发现、提问、选择、验证,参与表达交流,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思考、操作的过程,将复杂的生活问题加以抽象,变成数学模型。教师要让学于生,为学生留有成长的空间,要变“讲”为“导”,在他们疑难时点拨、引导,以保证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压抑的学习状态,要释放学生的天性,为他们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学生平等地参与交流,让他们自择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表达、包容学生的偶尔出错,将评价的权利下放,为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扶。让课堂产生多向互动交流,多元的教学评价,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如,在《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例题提问:1.25倍是指什么?120%是什么意思?此时学生就产生疑问,在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比较,教师顺势引导,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学生经过交流,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统一,一种方法是将小数换成百分数,另一种方法是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统一之后才便于比较。在教师启发、生生讨论中,学生产生了互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方法的引导下,有学生将1.25转化为125%,也有学生将120%转化为1.2,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进行比较了。我们只有让生态为场,变教为探,让学生的知识有自我生长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开始转动,才能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获得学习的体验。
教师要建立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感悟知识、应用知识,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呈现实物、挂图及模型等,让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如在《圆锥和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呈现一些蛋筒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对圆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圆锥,能列举一些例子吗?在推导圆锥体积的时候,教师采用生活探索方式,在空圆锥里装入细沙,然后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内,探索它们的体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要把学生易于发现规律的实验交由学生完成,让学生在生活探索中获得数学结论,把握数学规律。如在《互联网的普及》一课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能读懂这个表格吗?互联网普及是表示什么意思?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2004年呢?2010年呢?看了这段文字,你会有什么想法?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的欲望。
教师以游戏激趣,让他们感受求知的乐趣,以问题激趣,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如在复习《圆》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感受圆之美,观察圆之形,体验“最美的图形”,说说圆与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让学生说说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分别是什么?如何推导它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周长与面积有何不同?圆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大家一起梳理思路,相互补充、修改,提出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并在组内共同解决。在回忆圆的知识时,教师要让学于生,让学生去表达。学生只有主动融入到操作的过程,有了自己的思考、交流与想象,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如果教师讲解过多,势必会挤占了学生操作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操作空间,引领他们参与折、剪、拼、量等操作活动,能增进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让他们获得操作的体验。如在《大树有多高》一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建筑物、影长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看看有何发现?教师提出问题,让大家说说有什么方法能测量大树的高度。在学生想出利用影长测树高的方法后,教师让学生在阳光下借助竹竿测出影长,并让大家记录竹竿长、影长、它们的比值,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测量、计算、讨论,能探求影长与所测物体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能提高他们操作的能力、协作的精神。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生本,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帮助学生解开束缚,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开启,从而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