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隐喻

2020-12-16 17:39卢雪花陈汝东
关键词:隐喻比喻领导人

卢雪花 陈汝东

隐喻是来自西方古典修辞学的一个名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就有分析。莱考夫(George Lakoff)与约翰逊(Mark John)认为,隐喻并非寻常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隐喻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以隐喻为基础的。(1)George Lakoff,Mark Joh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p.3.简单地说,隐喻就是泛化的比喻。在中国尤其是新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国家属性的隐喻或比喻不胜枚举。比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等,都是名噪一时的比喻,也是一种隐喻。考察新中国发展建设的历程,从修辞学角度看,就是一个不断喻化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国家属性的隐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修辞过程;从话语学角度说,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国家话语体系不断建构——消解——重构的过程。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国家话语在不断重构,中国的国家话语体系也在不断重构,中国的隐喻也在不断翻新、革新、创新,不断完善,由国家性隐喻的建构不断向国际、向世界拓展,正在展现中国的全球喻化过程,正在拓展中国的喻化战略。因此,提出并深入阐释“国家隐喻”这一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历史修辞的角度系统地探讨新时代中国的国家隐喻,尤其是新时代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国家隐喻,综括其特点和类型,剖析其国家话语建构功能,阐释其在国家治理、国际关系协调乃至全球事务处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家隐喻及其类别

(一)隐喻的内涵

“国家隐喻”是我国修辞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种修辞现象,比如杨理沛、刘晓伟、朱骅讨论了文艺作品中隐喻的国家属性,(2)杨理沛:《1910年代文人叙事中的西方风物与国家隐喻》(《江汉论坛》2016年第3期,第75-79页)、刘晓伟:《少数民族当代生活题材电视剧中的家庭与国家隐喻》(《新闻界》2016年第5期,第14-18页)、朱骅:《〈分家〉中“成长主题”的国家隐喻》(《名作欣赏》2008年第24期,第97-99页)。崔颖对国家形象的隐喻进行了分析。(3)崔颖:《进博会讲话中的国家隐喻》,《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第3期,第81-83、96页。目前,国外也有学者提出“帝国隐喻”(4)Zhang,Yanchao,“The State Canonization of Mazu:Bringing the Notion of Imperial Metaphor into Conversation with the Personal Model”,RELIGIONS,Vol.10,No.3(Mar. 2019).“美国和韩国的国家隐喻”。(5)Kim Sang-Jin,Kwon Yeon-Jin,“A Study on Metaphors of Nation in Political Discourse”,Soonchunhyang Journal of Humanities,Th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t Soonchunhyang University,Vol.38,No.1(2019),pp.31-57.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从学科建设角度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国家隐喻的相关概念、范畴进行系统地阐释。

我们认为,所谓“国家隐喻”是指以国家及其代表者为生产主体,以国民和国际受众为传播标的,以国家信息为内容的隐喻。国家隐喻的传播目的在于宣传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宣传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以及国家制度、机制和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比如“改革开放三论”中的“摸论”“猫论”:“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些话语都是汉语中的熟语,被邓小平用来比喻中国改革开放的方针和路线,成为了国家隐喻。“摸着石头过河”,意思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先例,需要边探索边前进,不断地总结经验,继续前进,就像第一次趟着水过河,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边摸河底的石头边探索前进的路径。“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意思是比喻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手段,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去争论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只要能发展社会生产力,能使人民富足,使国家强盛,各种经济体制都可以采用。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这两个隐喻的使用者。这两个隐喻被用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具有国家话语功能,显然应属于国家隐喻。而那些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功能范围与国家无关的隐喻,则不属于国家隐喻。

本文所探讨的国家隐喻,以新时代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为主,主要是以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等的话语、文章及媒体报道为主。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家话语、国家隐喻,是通过国家领导人的话语实现的,通常先由党的领导人的话语转化为全党的话语,然后由党的话语转化为政府话语,政府话语再转化为全民话语,进而演化为国家话语。国家话语中的国家隐喻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主要以国家领导人的隐喻研究为主。其中国民的隐喻虽有涉及,但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隐喻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国家隐喻可以区分为各种类别。首先,根据生产主体,可以区分为领袖隐喻、政党隐喻、政府隐喻、国民隐喻、媒体隐喻等;其次,根据受众范围不同,可以区分为国内隐喻、国际隐喻、全球隐喻等;最后,根据隐喻的功能范围,可以区分为国家价值隐喻、国家理想隐喻、国际目标隐喻等。我们在研究中重点探讨以生产主体为主的国家隐喻,同时结合探讨根据受众类别区分的国家隐喻以及根据功能范围区分的国家隐喻。

在我国,国家隐喻多以国家领导人、政府文件以及媒体为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这是因为国家隐喻本质上是一种集体修辞的结果,是一种集体智慧的象征。首先,各类国家隐喻的生产主体都具有国家属性,包括国家领导人及其智囊团、写作团体;其次,国家隐喻的受众群体具有国家属性,无论是国民还是国际受众,都是把国家隐喻作为国家修辞、国家传播来看待的;最后,国家隐喻的功能范围具有国家属性,都是以国家治理、国际交往与合作乃至全球治理为功能指向的,是国家权力、国家意志、国家价值观念和国家功能在修辞和传播领域的具现。因此,研究和看待国家隐喻应具有集合观念,不应将其看作是个体行为、个体成果,尽管有时它在某些方面具有某些个体性质。

二、新时代中国国家隐喻的类型及其特点

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隐喻一样,新时代中国的国家隐喻也是中国人民、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和媒体等不断创造出来的,它既包含了中国的民间智慧,也蕴含了中国的历史智慧。这些隐喻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时代被用于治国理政和国际交往等诸多方面,成为国家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代领导人创造的隐喻

新时代的中国领导人不但善于运用隐喻,而且着力于新的隐喻的创造、创新,使隐喻成为治国理政过程中国家传播的重要手段,成为新时代发展道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隐喻涵盖了中国关于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扶贫、经济发展、军队建设、国际交流乃至文化教育等内容。

十八大以来,党的首要任务是反腐倡廉,惩治、清除党内的腐败分子,因此,在此方面出台的党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新的隐喻,比如在强调以法治党时,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6)张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人民日报》2013年1月23日,第1版。来比喻法制的力量。用“橡皮泥”“稻草人”(7)《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第64页。比喻党纪国法软弱、涣散的现象,言外之意就是要使党纪国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习近平的反腐观》,《廉政瞭望》(上半月)2012年第12期,第24-25页。这样,就把党纪国法、理想信念形象化了,易记易诵,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将那些不知悔改或不收手的腐败分子,比喻成自以为有“免罪的丹书铁券”“铁帽子王”,(9)《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第64页。有力地震慑了腐败分子,有力地维护了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民风。

扶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既定方针大计。在指导和引领扶贫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提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隐喻,习近平说:“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10)《习近平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10/c40531-27799900.html?from=singlemessage。意思是党的扶贫目标是全民富裕,全民奔小康。关于扶贫策略,习近平说:“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1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29/c1024-25762985.html。意思是在坚持直接的物质扶贫的同时,要培育贫困地区的自我脱贫能力,不要一味地等、靠、要。如此比喻,不仅使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一下子就明白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方针政策,也使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很容易找到脱贫解困的出路,有效地增强了扶贫传播的效果。对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干部,也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要求他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2)《习近平在新一届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全文)》,http://js.people.com.cn/html/2012/11/15/184645.html。关于扶贫的具体办法,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13)《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60页。这些隐喻抓住了扶贫工作的关键,形象地指出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谈到国家各方面的长远发展时,习近平表示要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具体工作中,他要求干部“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14)《发扬钉钉子精神 好蓝图一干到底》,http://mini.eastday.com/bdmip/180731011802837.html#。这样形象的隐喻能使基层干部马上领会工作的步骤和要领。

总之,在新时代,习近平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创造了许多新的隐喻,以用来治国理政,成为指引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传播手段,深刻地折射出了新时代领导人的创新智慧和强劲的领导力。

(二)借鉴引用中外的传统隐喻

中国政府领导人和媒体,经常引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作为隐喻,用以阐述中国的政策和发展理念,激发民间智慧,激励党员斗志。

比如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15)张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1版。比喻中国道路的正确性。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表示不断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16)《习近平: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http://news.youth.cn/jsxw/201301/t20130123_2828950_1.htm。比喻廉政建设的必要性。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表达“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用“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表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告诫全党密切干群关系,防止党员干部腐败。

中国领导人用中国传统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来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不仅彰显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运用,反映了中国领导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治国理政的综合能力和自信。比如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就指出“治大国如烹小鲜”,(17)《习近平: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3-03/20/content_28297476.htm。比喻进行中国的国家治理要仔细、耐心、细致,彰显了中国领导人对国家治理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信心。

中国领导人不仅在国内事务方面使用传统的隐喻,而且把隐喻用在了对外交往、国际合作中,使之成为传播中国古代文化、联通世界的重要手段。比如,用中国的古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喻稳定美好的中俄关系。用“化干戈为玉帛”“防战争祸患于未然”,比喻中国人民希望通过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在谈到中国与墨西哥的友好关系时,习近平借用了庄子的话“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比喻中墨两国人民如浩瀚大海般的友谊。

中国领导人在进行国家传播时,不拘一格,在借用中国传统隐喻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借用国外的隐喻,把中外的隐喻结合起来用,使之“为我所用”,成为中国故事传播的重要手段。比如,用中国的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的谚语“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的名言“伟业非一日之功”,比喻“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

总之,习近平等运用古代的典故、名言警句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成为反映其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习近平用典》已经编辑出版了两辑,汇集了数百则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典故,其中绝大部分是隐喻,涵盖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数十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领导人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智慧,用于国家治理的文化实践。

(三)利用来自民间的日常隐喻

除了创造新的隐喻,运用传统的隐喻外,中国领导人还常常从群众语言中汲取鲜活的隐喻,比如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明党自身作风建设的重要性。(18)《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16/c40531-25285852.html。此外,还借用老百姓的话语“打虎”“拍蝇”“猎狐”形象地表达要打击各种腐败分子。用“一棵参天大树,如任蛀虫繁衍啃咬,最终必会逐渐枯萎”,比喻进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言朴实、形象。关于深化改革,习近平表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19)《辩证思维让人生开阔》,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518/c40531-29283002.html。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功能。这里就运用了中医的相关治病原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中国的领导人就用“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来形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在谈到开放的信心时,习近平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作比喻。在谈到有些干部的坏习惯时,他表示:“一些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20)《功利主义的当前表现与克服路径》,http://www.rmlt.com.cn/2017/0123/457435.shtml。在表达民族团结时,他用“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各民族大团结。“石榴果成熟后,多室多子,籽粒饱满,颗颗相抱,正如我国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形象贴切、寓意深刻,饱含期望、意境深远。”(21)《习近平: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08/c40531-29327149.html。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语言,既朴实无华,又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使人过目不忘。

在习近平的讲话以及党和政府的文件中,活跃在百姓口头的话语俯拾即是,比如“这次活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良好导向,改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2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cntv.cn/2014/10/08/ARTI1412783077032111.shtml。“最后一公里”通常用来形容市政交通地铁与公交之间接驳的距离,此处用来形容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关键一步,简洁、形象。

在表达中国经济的向好态势时,习近平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23)《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8-11/05/c_1123665783.htm。这一隐喻不仅表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广大深厚,也向世界表明:那些企图用经济大棒撼动中国经济、动摇中国经济基础的国际势力的某些做法是徒劳的,中国经济是难以掀翻的大海,不怕狂风巨浪。

针对国际上某些霸凌主义做法,习近平用“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予严正警告,警示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表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当然,对于与各国人民的友好,习近平也有精彩的隐喻。他用“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表达“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新的阶段迈进。

总之,中国的领导人、媒体等,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了大量的智慧,所运用的隐喻涵盖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使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富有很强的传播力,有效地增强了传播效果。

三、国家隐喻的国家及全球治理功能

新时代的国家隐喻,不但在具体话语文本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与传播手段,在国家价值塑造、领导人形象建构、国家政策制定、国家理想塑形、世界目标打造、世界大同追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塑造国家价值,树立国民导师形象

与毛泽东时代的国家隐喻不同,新时代的国家隐喻大多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来自国家领导人,来自媒体,尤其是国家领袖。这些隐喻被用于执政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领导讲话,成为国家价值的组成部分。

首先,运用隐喻的方法树立和塑造国民价值观。这涉及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26463955.htm。这种比喻方法简单明了,深入人心,有助于为中国的年轻人确立“三观”价值标准。

此外,习近平还用隐喻树立和塑造全民价值观。比如,他用“‘总开关’‘总钥匙’”(25)张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比喻析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5期,第131-135页。来比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十分具体、形象。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以此来指导国民的人生观。这一度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公益广告词,其中“奋斗”就具有隐喻性。政府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鼓舞中国人民的斗志和干劲。

其次,通过隐喻树立和引导国家发展的价值观。比如,我国在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后,却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如何恢复和保护生态文明就成了国家发展的迫切问题。为此,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用以比喻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价值。这种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念成为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的重要“金句”,同时成为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重要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人、政府领导人不断创造新的隐喻,并运用到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国家价值建构的引领,成为国民价值塑造的形象,不断树立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为建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民导师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构国家政策,塑造国家理想

许多隐喻被用于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政策,成为执政党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隐喻被用于国家意志、国家意象、国家形象的建构、塑造和重构。

首先,隐喻被用来塑造、建构国家和民族的理想。比如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国梦”就代表了我国人民的百年理想。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他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结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6)张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1版。微观上看,“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具有全民性,既是中国人民历时的梦想,也是中国人民的共时梦想,贯穿了100多年。宏观上看,“中国梦”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使命和国家战略构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范畴,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话语体系的核心范畴,具有高度的国家战略性。此外,“中国梦”在国际上也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有助于把中国的国家话语融入全球话语体系。

其次,隐喻被用于反映整党、反腐倡廉的路线。比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被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总要求。“镜子”就是比喻党的基本理论、党的规章制度,“照镜子”比喻对照党的基本理论、党的规章制度认真自我检查,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洗洗澡”比喻要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本清源,掸去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治治病”就是比喻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提醒、教育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要求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的总要求,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外,用“打虎”“拍蝇”“猎狐”来形象地比喻反腐倡廉的治党之策,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28)《习近平: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3-01/22/content_27762392.htm。比喻我党反腐的决心。目前,这些鲜明的隐喻已经深入党心、民心,成为整党、执政的要略。

最后,隐喻被用于表达我国的对外理念及治国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存在着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争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一漂亮的隐喻,平息了各种争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树立了范例,证明了我国所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是开历史先河的。但是,有些别有用心的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发展道路一直耿耿于怀。对此,2013年3月习近平访俄期间,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形象地阐明了中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29)《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5/c40531-20902911.html。他用“鞋子”与“脚”的关系来比喻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国情之间的辩证关系,形象地向世界阐明了中国的治国理念。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的领导人创造了许多形象的隐喻,运用于国家政策的建构、国家理想的塑造,成为中国新时代以来国家文化建设特别是顶层文化建设的一大景观。

(三)塑造世界目标,追求世界大同

中国新时代的许多隐喻被用于国际交往乃至全球发展,许多隐喻不仅成为了中国的国策,也成为了国际合作的桥梁,比如“一带一路”倡议。

首先,用隐喻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发展范畴。“亚洲梦”“世界梦”“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分别表达了亚洲和世界的理想与目标,也具有比喻意义。这些隐喻说法,为世界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指出了区域和全球人类发展的未来,同时引领了世界话语发展的方向,表达了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视野。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类的最高目标。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有些既有的范畴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因此,中国领导人及时提出了相应的全球范畴,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同,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

其次,用隐喻提出了“一带一路”伟大的国际合作构想。除了上述人类共同目标之外,中国领导人还提出了相应的国际合作构想,这就是“一带一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并分别发表了演讲。在演讲中,他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30)《习近平提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1/c_1112013039.htm。其中的“带”和“路”都具有比喻意义。“带”比喻“经济带”像“丝带”,“路”比喻像“丝绸”一样的道路、商路。迄今为止,这一倡议已经获得了100多个国家的认同和参与。这一伟大倡议,不仅为中国的国际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世界的互通互联创造了新机遇,成为了中国国际发展的全球布局,也成了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的重要路径,充分地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

最后,用隐喻提出了“金砖国家”区域合作的共同体。有些隐喻是用来比喻区域合作的,比如“金砖国家”。在2016年金砖国家首脑的会晤中,习近平提出:“经过十年的发展,金砖国家合作已经是枝繁叶茂、树大根深”。(31)《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上的讲话(全文)》,http://www.china.com.cn/news/world/2016-10/17/content_39501410.htm。“金砖”既是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缩写“BRICS”,同时也比喻这些国家合作的珍贵性和重要性。该隐喻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在区域合作方面的创新智慧。

总之,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在新时代创造了一系列的隐喻,用以比喻区域和全球的共同目标,以增强共识,追求世界大同,这些隐喻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视野和中国的全球布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抽象、阐释、综括、演绎,我们发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更具有国家属性,是一种国家话语,是一种国家隐喻。国家隐喻在中国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在国家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新时代的国家隐喻,折射出了国家领导人、大众媒体乃至国民的集体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国家意志,建构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成就了中国的国策,反映了中国价值、中国选择、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并成为中国国际交往、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成为中国全球布局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意象,引领了国际话语体系和全球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具有国家属性的修辞策略,国家隐喻在国家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以完善中国的国家隐喻体系,服务于中国道路、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猜你喜欢
隐喻比喻领导人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夏朝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买椟dú还珠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