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课”建设的内部治理之维*

2020-12-16 08:23王美林蔡俊泰州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33期
关键词:金课应用型学术

王美林 蔡俊 (泰州学院)

地方应用型院校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涉及一系列因素,而课程则是这些因素中关键的单元。开展“金课”建设是诸多院校共同关注的课题,地方应用型院校由于其内在的独特性,对“金课”的关注较之传统优势院校更为迫切。应用型院校作为组织实体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治理可以为“金课”建设创造适宜的组织与制度环境。

一 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课”建设的时代命题

(一)“金课”与“水课”的分野

不论何种形式的教学,“课”都是基本的表现质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催生了人们对“课”的新的思考,诸如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都对“课”的传统认识形成冲击。“课”有质量高下之分,质量低下的“课”不能有效生成知识、发展能力、涵养品性,具有陈旧、低阶、难度低的特点,可以称之为“水课”。“水课”之所以“水”,就在于其课程目标定位较低,一般不存在思维的启迪性与挑战性,其直接的“效用”就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量并在评教中取得“好评”,学生顺利通过考核并获得课程学分。还有一些“水课”之所以存在,与“水课程”有密切的关系。所谓“水课程”是指教师与学生认为在培养方案中没有开设价值的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师生双方不会投入较多的精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水课”相对应的则是“金课”。“两性一度”标准,较好地阐释了“金课”的内涵。所谓“两性一度”是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创新性要求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形式的互动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挑战度要求课程具有一定难度,重视课前课后的学习。显然,“金课”对于课程结构的梳理、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环节的把握、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结果正如吴岩指出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金课”。

(二)“金课”建设是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应有之义

地方应用型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地域分布都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地方应用型院校在实际办学和发展中往往陷入趋同化困境。它们在高校序列中属于追赶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项功能中均处于相对较低位次。在追赶的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院校往往注重可量化的指标如科研产出量,试图以较短时间在高校排行榜中进位,而教学由于难以量化并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容易被选择性忽视,由此引了学校对学科建设、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特殊关注与追逐。权衡之下,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难以实质性地视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为先”在诸多应用型院校还停留在大学章程、各种规章制度与会议的口号中。

除此之外,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生源质量相对于传统优势院校均存在不小的差距,即便在硬件设施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可能会有效缩小差距,但在软件方面仍难以补齐短板,普遍存在授课难度偏低,教学改革广度与深度不足等问题。以生为本,回归课堂是卓越应用型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当前,新技术革命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解决非结构化复杂问题的能力、跨界创新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具体课程上,因而打造“金课”从微观上讲,对于达成具体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宏观上讲,“金课”建设是促进一流专业、一流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富有时代底色的具体支持。

二 应用型院校内部治理对“金课”建设的规约

(一)高校内部治理的内涵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管理走向治理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治理的目标聚集于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的平衡。高校治理可分为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其中,外部治理反映的是高校与外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力配置机制,内部治理反映的是高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配置机制。内部治理是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适应改革与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

(二)地方应用型院校内部治理阻滞“金课”建设问题的表现

应用型院校是进行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地方,只有形成自由、公平的学术氛围,才能使应用型院校回归教育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积淀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制约,内部治理尚不健全,从而为“金课”建设带来阻滞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治理结构碎片化。地方应用型院校科层制为学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科层制也带来分工过细,各部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部门与二级院系之间在业务上的纵向联系演化为单纯行政化的命令与执行,过于强调效率与竞争的管理模式。尤其是部门中心主义更是加剧了学校内部治理碎片化的风险,“金课”属于需要跨部门解决的“公共治理”问题。一般认为,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教务部门、高教研究部门或教师发展部门是“金课”建设的主体,但开展“金课”建设离不开学校上下共同的努力,需要多部门同心协力提供引导与支持。高校内部治理如果不能形成决策、执行、评估、监督的闭环,对于打造“金课”也是一种阻滞。

第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地方应用型院校权力形态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泛化与学术权力虚化并存。学校更类似于行政组织,行政权力侵占学术资源,教学与学术处于边缘,出现重行政轻教学与学术的情况,大学精神不能很好地彰显,师生价值观容易错位,不能有效地形成塑造“金课”的氛围。相对于“双一流”等传统优势院校,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能够获得的资源较少,教师通过获得一定的行政权力,会增加在学校中的话语权,并获取更多的资源。学术权力虚化的影响超出学术自身,科研走弱进而不能有效反哺教学,课堂缺少应有的深度,“金课”的打造就困难重重。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学组织与学术组织在行政权力的控制下,能够发挥其积极因素的可能大大减少。

第三,二级教学单位自主权力式微。“金课”的实际建设主体为二级院系,地方应用型院校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二级院系被动执行学校的决策,师生边缘化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作为利益相关者话语权力的缺失。事实上,高校是依托知识、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决定了院系具有共性,但我们还应当看到,不同学科专业有存在较大差异,这又决定了院系具有鲜明的个性。院系依据自身特点与条件自主选择发展思路,并与高校总体发展目标同频共振,“金课”建设才具有生发展的肥沃土壤。

第四,师生参与治理机制不健全。高校对师生分享治理权力往往持消极态度,导致师生参与治理的意识不强,治理的专业能力也较弱。通常,师生参与内部治理主要方式是以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作为参与主体,他们的代表性如何直接决定了参与治理的效能。在此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治理内容明显少于其他主题。例如,学生对于“金课”的需求或对“水课”的投诉往往被忽视。再如,如果不是把评教结果作为一种善意的去改进和完善教师教学的手段,不仅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而且会危及教师职业信心、信念和伦理。院校人才评价与教学评价唯科研唯论文情况依然侵蚀着教师潜心从教的意愿,教学型教师的晋升通道还没有完全畅通。

三 基于“金课”建设的应用型院校内部治理路径

(一)转变内部治理观念,形成整体治理思维

针对碎片化治理固有的不足,就要求我们以整体性内部治理思维处理“金课”建设相关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制定服务于“金课”建设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明晰“金课”建设的需求,有效整合不同治理层级。以信息化为先导,构建网链状的内部沟通机制,便于形成有利于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长效机制,并实现各环节之间分别履职尽责,互为补充。

在提供卓越教学方面,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具体内容的教学改进,而是强调课程体系化、标准化,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为师生提供教学与学习支持系统。打破各层级、各领域各自为战的状态,消灭信息孤岛,促进信息技术与内部治理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合理互通,加强知识治理的力度,实现知识组织与知识分布的现代化。

(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促进教学工作内涵发展

地方应用型院校在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与效益正处于上升的态势,但内部治理结构仍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对“金课”建设也是一种隐性的阻抗。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重在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厘清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增强师生员工民主权力属性。具体来说,要防止行政权力越界寻租,引导学术权力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学术权力的实现要给予教学学术一席之地。没有研究就没有超越的教学。教学学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研学术,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研究性和创造性的理性探索。

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还要求深化二级管理改革,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学校负责顶层设计、院系实体化运作,积极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治理模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给予院系实际的自主权。显然,依据协同创新的思路进行权力合理配置可以有效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使教学一线的教师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从而为“金课”丰富内涵提供新的生长点。

(三)拓宽内部治理渠道,促进利益主体共生

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职能设置、权力分配和利益调节的基本组织架构。促进“四个回归”是回归“金课”的必然要求,以整体性思维进行内部治理,必须回归到高校育人本位,还高校以培养人的本来面目上。“金课”实施的主体是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学与学术人员群体,学生则是“金课”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无疑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重要成员。

要改变以往单向度的线性治理方式,就必须追寻双向治理方式,充分考虑师生的利益诉求。在内部治理过程中要明确教师治理的边界,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重要的是上述组织及代表大会人员组成的性质、比例能否真正体现教师的治理地位。当然,为了保障教师治理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首先要激发教师参与治理的意愿,建构交流沟通的渠道,切实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要提升教师参与治理的全局观,拓宽自己的视野,全面提高专业能力与水平。再次,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要在薪酬、专业技术职务、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要为教师产出“金课”带来切实的获得感与自信心。

学生作为“金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应当处于教学系统的中心,成为内部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参与治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与教育情怀,也是倒逼高校与教师加大教学投入的源泉。诚然,“水课”的出现与学生这一“买方市场”功利性地取得学分有一定关联,但学生内心还是希望自己具有真才实学,他们对于高质量的“金课”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尽管这些课程的学习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认知内驱力与成就动机会推动他们前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也是高校内部治理的一分子。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信息员组织等治理机构表达自己的诉求,尤其是对“金课”相关事务充分沟通。

(四)完善内部治理评价,激发教学改革动能

“金课”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师与学生身上,因此我们应当紧紧围绕教师与学生这类关键群体不断完善内部治理评价体系,对涉及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环节、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治理内容进行对标找差,真正激发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强烈愿望与使命感。

针对“水课”频发的实际,运用内部治理评价这一手段对课堂教学“脱水”是有益的尝试。首要的是组织力量对培养方案中存在的“水课程”进行甄别,确保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每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强的支撑度与契合度,以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为标准判断课程的价值。此外,成立教学质量保证委员会或类似机构,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质量检定评鉴、方案支持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教师内部考核机制是高校内部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高校内部治理完善的重要手段。在“金课”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引导教师加深课程教学难度与学业挑战度。同时,要加强对课后辅导与学业考核的监控,将学习压力恰当地传导给学生。要从机制上对学分制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激励师生投身于教学与学习。评价内容的选择既要立足整体视野,考察教师、学生普遍意义上应当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又要关注教师、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能力与反应。

(五)塑造内部治理文化,涵养卓越教学品性

塑造优秀的大学文化是高等学校孜孜以求的目标。“金课”建设同样需要有合适的文化提供宽松的教育生态环境。面对内部治理的多重困难,优秀的文化可以克服刚性制度的冰冷与刻板,自觉引领学校全员为产出更多“金课”而不懈努力。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难以像科研工作那样进行简单的量化,因此教学工作常被称为良心工作,这是单纯的制度规约与物质刺激所不能真正奏效的。依托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营造精神文化环境,注重价值引导与愿景期许,从而激发教师潜心从事教学工作的自豪感;针对部分学生存在功利性学习的思维惯性,通过建构适当的学习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倒逼教师加大教学精力投入;行政管理、教学辅助、后勤保障等部门形成服务教学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树立高校就是一个文化组织的观念基础上,建构从事卓越教学、服务卓越教学、开展卓越学习的心理契约,在学校真正树立卓越教学无上光荣的氛围,大师辈出,“金课”涌现就是自然的图景了。

总之,“金课”建设对于地方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呈现更多更精彩的“金课”提供全方位的保证。

猜你喜欢
金课应用型学术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