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学历史课的“时空感”和“细节感”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

2020-12-16 04:14
中学政史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孙中山史料时空

张 涛

●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堂人的元素缺少、人的力量缺乏、人的情怀缺席,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课堂应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黑土地”,教师应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栽花人”。笔者以人教版选修4中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着力打造“时空感”和“细节感”兼备的中学历史人物讲评课,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精绘时空地图,提高学生的时空感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入口。“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材料一 1894年初,孙中山写给李鸿章的长信《上李鸿章书》。1894年秋,孙中山从天津回到香港,并远赴檀香山,开启革命模式。

——周渝《香港:军事冒险之起点》

材料二 1896年,孙中山经广州逃脱后从香港东渡日本,经夏威夷抵达美国,绕了大半个地球来到欧洲,抵达伦敦。抵达伦敦后,孙中山不幸被清使馆诱捕,被囚禁了12天之久才逃过一劫。脱险后不久,孙中山花了几个月匆匆忙忙写成一本《伦敦蒙难记》,成功地让他的革命思想获得广泛认同。

——李思达《伦敦:一次绑架案的长尾效应》

材料三 1905年7月,孙中山乘坐法国邮轮抵达横滨。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军国民教育会、科学补习所等团体,在东京宣布组合“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谌旭彬《东京:一个“实行家”的痛苦》

阅读材料,以时空轴的形式绘制孙中山的革命年谱和革命地图,指出孙中山在他的革命生涯里中经历了哪些重大转变。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图文资料并根据老师提供的3则摘编史料或教材相关内容,自主制作孙中山的革命年谱和革命地图,加深时空印象,初步建立起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联系。学生能标注出1894、1896、1905重要的时间节点,理解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精描时空地图在于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深掘历史细节,增强课堂的细节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引,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认知。

材料一 不名一钱的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于1911年11月24日,从法国马赛港乘轮回国。12月25日抵达上海。刚上岸,一大批记者便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问:“您这次带了多少钱来?”“带多少武器以助革命军北伐?”孙中山回答:“我不名一钱,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精神。”

——何虎生《孙中山传》

材料二 豪情满满的“实业救国”计划。

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解除总统职务后,想以在野之身,从事实业建设,使祖国臻于富强。6月中旬,孙中山再次到上海,亲自草拟了一份修筑铁路的计划。在计划中,他为中国精心绘制了一幅宏伟的铁路建设蓝图。

——何虎生《孙中山传》

材料三 婉拒“授勋”事件。

1912年10月上旬,袁世凯颁布临时大总统令,谓“现在举行国庆纪念典礼,深维民国创业之劳,允宜赠授勋位,旌显元功”,特授孙中山、黎元洪以大勋位……孙中山复电辞谢,表示“十余年来,持平民主义,若滥膺勋位,殊与素心相违”。

——赵立彬:民国初年孙中山对名誉事件的反应

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教材或课外书籍,搜集关于对孙中山的三类评价(正面、中性和负面),阅读以上三则细节史料,凝练出孙中山的优秀品质。

三则材料表现了孙中山义无反顾、献身祖国的风范,心系民众、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近代史研究史料丰富,海量的史料让许多聪明的史学研究“头脑”无所适从。面对近代史料的“信息超载”,教师应精选细节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客观原则描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分析历史的思维习惯。

精绘时空地图,提高历史课堂的时空感,深掘历史细节,提高历史课堂的故事性,将课程研究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渗透到学生头脑,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思维和气质,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猜你喜欢
孙中山史料时空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跨越时空的相遇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孙中山的绰号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镜中的时空穿梭
史料二则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