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0-12-16 04:14胡生璐
中学政史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笔者

胡生璐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

所谓家国情怀,就是让学生能够着眼于当下,放眼于世界,对国家和民族有深厚的情感。结合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结合历史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渗透家国情怀

利用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让学生理解历史、运用历史,提升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首先播放了有关巴黎和会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表演看到的人物神态:蛮横无理的法国总理,不真诚的美国总统,充当“和事佬”的英国首相,以及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中国人顾维钧。这样的场景再现,能够把学生带入那个沸腾的年代,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也激起了他们对民族的责任感。

二、身临其境,渗透家国情怀

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要关注学生对家的情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家乡和热爱家乡。在课堂上融入家乡文化,会让学生倍感亲切。这样,学生在说起家乡事时,也会滔滔不绝。这样,课堂气氛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展示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景象,凸显解放胜利的历史意义。在小长假,笔者曾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纪念馆参观。通过大量的实物以及现场讲述,使学生了解到一些伟人的实战场景和豪迈气概。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被感染,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三、以诗促情,渗透家国情怀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诗歌不仅代表着中国文化,更代表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流传下来的诗歌是有历史价值的,当时的文人墨客用自己喜欢的诗歌记录历史,推动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诗歌中了解历史文化的精髓。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荡涤心灵,能够分清是非对错、美丑善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增强意志品质。

例如,毛泽东的《七律》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句描写了当时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激动不已。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使报国情怀跃然纸上……

这些诗篇在中学历史课堂上闪耀光芒,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为他们指明生活的方向。

四、中外对比,渗透家国情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历史教材,要能够着眼于当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大格局。在中外对比、理性思维中提炼历史的养分,能够用世界的眼光熔铸“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例如,在教学《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时,笔者利用微视频导入,借助微视频比较中日两国在同一时期的遭遇。笔者把文本内容分为三个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从日本幕府的统治,到倒幕运动,再到明治维新,接下来又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而中国甲午战败,不合理的《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机,这也激起了民族各界的觉醒。笔者又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通过对比,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这样能扎根于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场域,所以,要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在历史教材的每一个事件中。因此,历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在每一节历史课上。教师要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理解人物的思想。这样,学生能够从认识升华到家国同构的层面,这就是历史课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笔者
赣鄱情怀
老师,别走……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少女情怀总是诗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