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生发性教学研究

2020-12-15 06:59张连文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培养途径

张连文

摘要:在中国,历史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助推器。在时代发展中,尽管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标不尽相同,但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当代优化历史学科教育,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也是培养全民历史意识,增强全民历史人文培养,促进社会进步、人的优化和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开发;培养途径

一、中国历史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历史教育的历史

我国从古代就十分重视国家治理,谋长治久安之策。早在周代就设置史官机构,《春秋》也成为重要的历史教育典籍。唐代开科取士注重将史科知识列入考试内容,宋代书院的兴盛把科举考试的要求推向“制度无不考、古今无不知”的程度[1]。历史教育在学生启蒙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育中将传统伦理情操教育理念贯彻其中。

但当前高校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文科类教育中除了专门的历史专业教学,在选修课中只能见到零星的历史课程,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教育在高校有被边缘化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现状

历史教育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科体系不合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很强的体系,甚至可以说是几十年不变,涉及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和世界史却比较忽视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单一。

第二,课程内容缺乏更新。历史学科的体系性决定了历史学科只重结构,忽视内容的更新,很少有新理论和新观点及时出现在历史教学中,史实固定化,缺乏新内容,对新兴、交叉学科缺乏合理的借鉴和利用,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在学科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专业课专业化程度深;基础课知识面又不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选修课开设太少,有装点门面的意味,缺乏开拓性、深挖性、普及性强的科普类历史课程,缺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历史选修课程。

第四,教学方法的单一。在授课中往往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口头传授,形式呆板,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实践课设置偏少,加上实习时间短的特点,历史教育专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专业岗位相适应和融合。

第五,历史专业的发展缺乏后劲。历史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广泛,原因包括历史学科特点的制约、国家扶持的力度、历史系教师的待遇,这些也是制约历史教育发展的因素。

二、历史教育的作用和发展误区

(一)历史教育的作用

1.记录传承。历史教育作为社会学科,在我国已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末期的口口相传,到春秋时代史官的出现,再到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辟平民教育,历史教育不断发展和丰富,至今留下的以

《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国史典籍更成为记录历史的珍贵资料。所以,历史的第一个作用是传承,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及规律记录下来,通过对人类实践的重新认识,指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多方面的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

2.育人养德。历史作为人文科学,重在给人提供价

值性而不是功利性,对于培养人们形成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民族观作用巨大。历史教育给人提供考察社会的思维方法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尽管社会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但历史学知识凝结了前人关于世界发展的宏观思考,也蕴含着强大的科学发展观。

3.经世致用。社会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功能和经验功能。历史教育在历史长河中不乏管理功能,从先秦时期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教导,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再到推动中国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崛起,所产生的强大经济功能还是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的。

(二)历史教育的误区

1.把专才培养和历史通识教育有机分开。历史教育进入现代,由于经济价值不明显,一方面历史专业教育陷入低谷,但是历史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较为脱节,大量历史专业人才被闲置,院校为维持专业生存却仍不断扩大招生;另一方面普及性的历史功能培养滞后于教育,人文素养、爱国教育、思政教育力度都不够,历史课受高校文史类专业招生人数偏少的影响长期不被中学所重视,历史课程的广度缺乏、普及性不强。

2.社会历史的通俗化倾向。历史发展和历史撰述几乎是形影不离的,书写历史与文学撰写也是一对双胞胎。这表明历史具有文学性,甚至“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但文学的发展要以历史的发展为背景,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能用文学作品来代替历史。《史记》以后,历史的文学性和文学化的历史小说经历了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戏说历史在元代就有出现,在当代影视剧中有泛滥的、颠覆历史理性的势头,甚至有进入课堂拿影视情节当历史的现象,片面追求生动化却造成了历史教学走向通俗化甚至庸俗化,所以必须坚持历史教学的真实性、理性和科学性,推动历史教育的美德功能和教化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扩大历史教育的生发性教育

(一)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历史教育要完成辅助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任务。因此,历史教育的目的还是应该落在培养人和塑造人上。为学生提供人类文明发展宏大资源的锁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包括树立理想、价值观和审美[4]。

所以,一是在历史教学中要渗透情操和道德的教育,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评价,来引导、培育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正直、富有理想和正义感;二是加强国情教育,使他们熟悉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联系历史大潮和世界局势,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三是弘扬传统美德,把握民族本质的东西,塑造良好人格;四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形成鲜明的历史意识

正确认识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记载,是对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积累,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因此,要培养学生广博的兴趣和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引导他们尊重历史规律,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评价能力,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使学生摆脱仅重视课本知识和学业考试的单纯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三)提高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把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中,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制作精品课件,在授课中增强多媒体的应用;把教学方法和教学培养目标合理结合,把课堂与时事和热点结合,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业的科学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四)健全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使课程的设置之间加强纵横协调,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挂钩,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通过开设选修课和落实学分制等方式,吸引学生选修历史课程;增加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的开发,提高外地学生对就学地历史的了解,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开展第二课堂和田野教学的机会,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梁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3):78.

[2]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闫宇凤.论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6:16-18.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培养途径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