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原因解释上的认知分析

2020-12-15 10:52王友环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6期
关键词:农村幼儿

王友环

摘  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危险情境的认知和潜在危险的预见性不高,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是受到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基于此,现从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探究农村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认知的基本现状。研究发现农村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原因解释存在着:对潜在危险的认知存在明显年龄差异;存在幼儿对危险缺乏适度危机感和未将危险事物与自身安全建立起联系;对发生过程较隐秘、复杂的间接危险情境原因认知正确率低;原因认知有误措施应对上也存在错误等认知特点。

关键词:农村幼儿;潜在危险;情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6-0002-02

1.问题提出

意外伤害事故是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主要原因,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于农村特有的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家长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幼儿的安全意识更为薄弱。从每年意外伤害统计的数据来看,农村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城市儿童,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群体,偏远地方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有必要从这一群体对危险认知的特点出发,探究幼儿的“小人之心”与惯常的“成人之心”在看待危險事件时会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安全教育的关键。

2.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采用情境图片测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12 类存在于农村地区典型的意外伤害事件,每类设定4-5个不同等级的具体危险情境。测评了甘肃当地某农村一所民办园小、中、大班共计120 名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的认知状况。前期经过了典型农村潜在危险情境确定,设计具体潜在危险情境、图片制作及信效度检验等过程。在具体测评过程中经培训的测试人员首先对呈现的危险情境图片做客观、中立的一致性描述,在确保幼儿能看懂图片的情况下,其次做如下提问:“你觉得图片中的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对或哪里不对,他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图片中的小朋友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在访谈中为了使幼儿不受预设答案的影响与暗示,只对一些基本资料和特别回答做记录其余全程录音。后期听取录音,对幼儿在危险情境原因解释上的各类回答进行整理、分析和逐级编码。最后根据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和是否能识别出特定危险情境中的本质危险,归纳和划分出了“没有解释”“不知道”“无关解释”“非本质解释”和“本质解释”五种认知水平。本文将着重从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出发,分析其认知特点。

3.农村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原因解释认知特点的分析

(1)对潜在危险情境原因解释上存在明显年龄差异

对12类潜在危险情境能准确识别主要危险且做出本质解释的幼儿占到了55.65%。小、中、大班幼儿因果解释正确率分别23.1%、59.7%和74.1%。研究发现,中班幼儿对危险情境有无危险的判断正确率高,但对准确识别和归因危险的原因解释正确率低于大班。对危险认知存在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认知数量好,但认知质量不高。较小班中班幼儿判断虽有了自己的依据,但对危险本质认识还不足,多关注的是危险情境中次要、表面,而非本质和核心危险。大班幼儿的认知增幅虽没有小班到中班发展那么迅速,但他们对危险因果解释的依据越来越明确和客观化。这可能归因于学前晚期幼儿逻辑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幼儿晚期对危险的判断越来越深入化,已由对危险外部非本质属性的辨认开始向内部较本质的属性过渡。对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依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相关到符合客观事实的发展变化过程。

(2)危机感不强,对危险认知仅集中在表面和次要层面

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发现,幼儿在“无关解释”和“非本质解释”水平的认知比为7.9%和10.4%。说明此部分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多集中在对危险非本质、次要和表面描述上,意识到的仅是危险情境中简单表面的危险。这类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具体表现为脱离危险情境的自我想象和仅根据危险情境或个别事物所表现出的一些偶然(大小、颜色、声音、形状)和外部特征做出判断认知危险等方面。以上认知方式的共性表现为,幼儿未识别出危险情境中最本质且会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而将认知焦点集中在危险环境中的表面化东西上,这种错误归因和认知导致幼儿对危险的整个危机感不强。另外有21.4%的幼儿丝毫未意识到危险情境中存在的危险,说明此部分幼儿的危机感同样不强,图片中的幼儿做出某种危险动作且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了,但他们仍未发现或意识到危险。在现实情境中即使幼儿已身处危险之中,也很难意识到一步步靠近的危险。通过对12类潜在危险情境对比来看,农村幼儿在“拐骗”“走失”“性侵”和“触电”上认知最差,正确率分别为69.2%、72.3%、72.5%和74.2%。如“拐骗”类情境中问“你妈妈她受伤了,嘱咐我来接你回家”判断错误率高达45.8%,回答是“可以跟见过来两三面的阿姨走,因为她说妈妈受伤了,不来接小朋友了所以要跟她走”。幼儿处在危险情境中而毫无知觉,继续相信和跟不熟悉的人走。再如问“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去买方便和买火腿肠”,回答是因为“他会抢小朋友的钱”。这部分判断和认知有误的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危机感和警惕性不高。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前,很有必要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是否对危险环境已有相当的危险知觉和危机感,还是没有任何知觉和重视这是教师实施有效安全教育的前提。

(3)未考虑危险对自身安全造成的威胁也未将危险与自我建立起联系

农村幼儿对潜在危险原因解释还存在另外一种认知现象,即幼儿仅会孤立、表面对危险情境做出判断和解释而未能将危险事物和正处于危险之中的小朋友的安全之间建立起关联。这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风险是明明已处在危险之中,但由于未能及时意识和警惕到危险对自身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和伤害而继续我行我素。特别是小中班幼儿以危险中事物的偶然特征作为判断依据。这种只关注到危险情境或事物的偶然性特征,而忽视最本质危险因素与自身安全之间的联系,对幼儿而言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

(4)幼儿对危险情境以及发生事故的因果认知有别于成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成人对危险情境的认知不一定也能引起幼儿的重视和共鸣,他们对有害危险情境或和事故原因的认知明显有别与成人。如,幼儿在交通感知心理方面,他们对运动中的车距、速度、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判断和理解与成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幼儿知道马路不安全不能去,但又不太能理解在汽车的周围还有别的汽车跑动;幼儿判断车距和车速也很困难,他们不会区别开得慢的大汽车和开得快的小汽车,因为在他们看来大汽车对他们更危险。再如,幼儿认为可以在一辆停了的车后面玩耍,但不可以在跑动的车后面玩耍;那些来来往往的车辆或横冲直撞的小伙伴带来的危险,远高于家里尖锐且凸起的物体或有裂口的玩具因为在他们看来前者是动的,而后者是不动和假的。幼儿活泼好动加之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危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歸因方式与成人有较大不同。

(5)对发生过程较隐秘、复杂和间接的危险情境原因认知正确率低

总体上幼儿对那些发生复杂、隐秘的间接危险的预知和准确识别能力较差。这是由于危险发生的过程不能直观、形象的呈现在眼前,幼儿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现阶段的思维模式还意识不到存在的危险。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认知良好的共同表现是:危险较直观和现于表面,通过直接感知就能识别不需要复杂的思维活动,幼儿更容易对简单、直观危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相反,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需进一步推理和理解的间接危险原因解释正确率不高。如农村幼儿在触电类上的认知错误率高达56.8%,如问“一个小朋友触电了,另一个小朋友能不能赶忙去拉他”,结果有68名幼儿认为可以帮忙用手去拉已触电的小朋友,剩下52名幼儿认为不可以,其中回答“不知道”“认知错误”和“非本质解释”的幼儿占到了11%。认知错误的回答有“不能拉,会把他拉死,应把他扶起来”等。而此危险情境解释正确率仅为35.2%。进一步分析可知此危险情境不同于其他,危险发生的过程和产生的机制是隐蔽和间接的。再如幼儿对“小朋友能不能一下子吃很多樱桃”情境判断正确率高达75%,但接近本质的因果解释正确率仅为50%,认为吃多了“会肚子疼”的幼儿占了多数,很少有幼儿意识到樱桃吃多了会中毒。从幼儿对潜在危险情境的判断和解释来看,幼儿对间接危险的正确判断和归因水平较低。事实上,生活中幼儿碰到的间接危险情况很多,因此成人应关注幼儿对这一领域的认知表现,引导其正确认知危险。

(6)措施应对表现笼统和乏力,因原因认知有误更存在错误措施现象

研究发现,农村幼儿在12类56个潜在危险情境中的措施应对与因果解释上基本保持一致的认知曲线。有13.8%的幼儿在应对策略存在着措施有误和措施不完全正确的情况。其中面对潜在危险情境回答“不知道”的幼儿为8.3%,策略错误的为3.5%。整体而言幼儿对于潜在危险情境的措施防范解释笼统,最明显回答是“他不能这样做或他不能﹡﹡”,属于前提预防性措施。部分幼儿回答虽属危险后的应对策略,但符合特定危险情境具体、可操作措施很少。即当处于真实危险处境时,幼儿依旧不知怎么办存在措施乏力现象。在这些措施里尤为引起注意的是“错误措施”现象。即幼儿已意识到危险但由于认知不足或归因有误,其措施应对也是按照认知程度而采取的,这种因认知错误而采取的错误措施行为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伤害事故。因为错误措施行为与幼儿认知不良和认知错误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幼儿对危险情境和具体事故原因的正确认知是幼儿下一步能否采取正确措施的关键。这类“措施错误”的幼儿应格外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平时加强对他们事故原因的正确认知教育。

4.对策和建议

认知是行动的基础,安全行为来自对危险的准确认知。幼儿“知”的深浅难易是以幼儿认知水平为前提的,日常幼儿安全教育需注重认知在行为中的基础作用。幼儿安全知识的强弱和多寡与其是否能敏锐地注意到危险与自身行为安全之间有重要联系。因此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要重视和加强幼儿对危险情境以及事故原因深入浅出的认知,只有幼儿对所面临的危险情境与产生的后果有了充分和正确的认知,才能主动规避危险进而防止伤害事件的发生。其次要基于幼儿对危险认知水平和特点出发,制定有针对性和适宜性的安全教育对策,这样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安全教育中的经验主义和“想当然”思想。最后安全教育是培养行为的科学,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幼儿安全行为和意识的养成和塑造。在教育引导幼儿对危险发生的原因和后果有了充分认知之后,要通过多种方式促使认知向安全行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5-77

[2]谢艳芳.培养幼儿安全自我保护能力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197-198

猜你喜欢
农村幼儿
浅谈农村幼儿园小班礼仪教育
如何在农村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
农村幼儿一日生活中合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提高农村幼儿科学实验能力的理论思考
农村幼儿心理品质培养之我见
如何在农村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
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