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课程重构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0-12-15 10:52韦春红莫志慧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艺术第二课堂教学创新

韦春红 莫志慧

摘 要: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延伸第一课堂教育的链条,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方式由低效能粗放化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本文试图从第二课堂课程中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构建特色工作室的及实践路径进行重构,培养学生审美情怀和创新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传统文化艺术技能实践活动进第二课堂发挥育人作用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第二课堂;文化艺术;教学创新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开展的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新时代高校教育提出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而当前高校的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忽视实践活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草率、课程教材有限等方面的弊端,容易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课堂课程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扭转了过去第二课堂松散、粗放的教育组织模式,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阐释色彩艺术,指导学生通过双手设计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使教育主体的联结得以固化,学生学习惯性得以强化。

二、项目实施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项目实施的目标。第二课堂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观和缔造美的技能,通过学习能领略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艺术蕴含的伟大智慧,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与人文素质修养,准确把握第二课堂课程的特性,强化技能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理论课程模块和技能实践模块的培育,把育人质量和育人资源的有效结合,构建教与学的师生联结点、育人与育才的课程生长点,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育人实践助推动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根据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第二课程建设,力求做到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的内在统一。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使第二课堂教育贯穿学生第一、第三课堂。改变传统的课程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突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社会应用,量化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效果,形成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2.革新教育服务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围绕大数据应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将由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联结。在第二课堂引入新媒体,制作微视频、微课,指引学生提升素质和技能,培养出适应此社会需求新型的人才。由于综合素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而第二课堂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得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3.完善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打造课程”。结合高校实践调研结果,课程模块1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第一课堂知识供给形成互补,着重解决学生基础能力和审美;模块3通过操作实践,着重解决学生的能力锻炼问题。并與社会行业搭建平台,助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模块4着重解决学生的能力展示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推动课程体系发展。

(三)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美学知识、色彩设计基础、新媒体相关理论,掌握色彩的搭配运用技巧,传统手工剪纸、编结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制作技能。首先,从美学知识带领学生进入美的世界感受美好人生,分析和感受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阐释色彩艺术,指导学生通过双手设计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引入新媒体,指引学生提升素质和专业技能,融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课程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主要内容为理论讲授和技能演示,以项目式进行。把民族传统文化的转承融入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项目中,首先从理论模块“提升美智”中“艺术与审美”、“美学三讲”;其次从技能实践模块“设计—双手缔造美”中有 “剪纸的步骤和方法”“中秋的灯笼”、“色彩的小秘密”、“编结艺术”内容等循序渐进的讲授和演示各种传统手工,创新创业贯穿课程的始终。(见表1)

三、教学活动组织

线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公益性讲座为理论讲授,社团(俱乐部)主题活动为实训。线上开通“大美工坊 多彩人生”微信订阅号和在线教学平台线上以专题式讲授理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线下采用“工作坊”形式开展讲座传授分享知识。课程学习滚动进行,每学期为一期(包括寒暑假),每期举行学习者作品展播,推送优秀作品参加比赛,主讲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任务,学生操练,师生互评完成课堂教学组织。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线上建设网络课程和公众号,按模块分专题发布教学任务和推送课程资源信息,线下讲座以演示、示范技能为主。采用案例分析法、演示操作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1.课程模块理论部分讲授方法,主要采用线上微课视频和线下实践混合式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2.结合线下教学的多种形式,比如通过建立微信小程序、翻转课堂的线下交流的方式,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完善学习资源库和习题库,建立精品学习资源库。

3.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学生工作坊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描绘自我的出彩人生。

(二)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内容包括线上预习的情况、课后实践情况、完成作业的质量以及线上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等。通过适时调整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学生互评,分组合作考核等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考核成绩更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每期教学后的实践成果的展示以及参加技能比赛等方式直接检验学习成果,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四、结论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第二课堂动手操作的能力,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明显提升,同时“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课程始终,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增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开拓思路,形成创新意识,陶冶美的情操,弘扬传统文化。本课程探究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以技能训练走向创造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重点项目)《创客教育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GZJG2016A080。

通讯作者:莫志慧

猜你喜欢
文化艺术第二课堂教学创新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紫砂《如意仿古壶》的文化艺术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