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摘 要】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之中。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理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难点学科,促使学生们对相关知识概念、理论公式进行有效把握,并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同时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们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促使其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各种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这充分说明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增强其对生活问题的认知度,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并明确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氛围对学生们吸收知识效率的好坏程度有着重要影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更能够调动学生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方法,进行授课,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长此以往,课堂氛围会变得沉闷僵化,当教师能够为学生们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促使其置身于充满趣味的课堂环境中,他们对问题的探索积极性会得到增强,整个课堂的氛围也会变得轻松自在。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知识内容较为抽象的学科,对于学习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很多内容时会存在阻碍,比如在讲授“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时,如果教师只是把相关概念和求解公式告诉学生,很难使其真正理解什么是面积,也难以调动其解决问题的动力。此时,如果为学生们构建生活化情境,出示生活问题,使其通过对生活的认知,把握相关概念,能够更好地增强其理解能力,提高对知识的运用效率。
(三)有助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吸收效率和理解能力,同时,也会促使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进行生活化情境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导入环节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对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并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教学内容,制定出富有生活化气息的导入活动,力图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活化情境能够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增强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促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解决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體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教师可以在开展新授课前,为学生们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接着提问学生: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启发学生交流,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本课学习,深入体会和理解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二)出示生活化思考问题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思考活动是开展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些数学知识概念虽然是简洁的文字甚至只有一串公式,但是要提升对知识的运用效率,需要学生们勤加思考,加强知识概念和生活问题的联系度。同时,思考活动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为学生们出示一些生活化的思考题,促使整个课堂都能够洋溢着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生活中都有哪些圆形物体,以此增强学生对圆的认知。孩子们通过调动生活回忆,可能会说到:硬币、纽扣、光盘、桌面、钟面……年轮。接着,再引导学生们使用相关教具,来亲身制作一个圆,然后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全面了解后,教师为学生们出示一些生活化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比如:一个半圆形的花坛,它的面积是56.52平方米,求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一块圆形草地,它的面积是2826平方米,这块草地的直径是多少?以此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提升其知识运用能力。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小学生天生好动、兴趣广泛,如果长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其丧失探究动力,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促使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有效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增强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更高。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梳理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为了使学生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明确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的物体,接着,使学生们熟悉相关知识概念。然后促使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教室里、校园内的圆柱体,如:笔筒、水杯等。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并加以记录,以此加强对概念的巩固。
(四)设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此,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作业是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途径,为了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使其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们设计一些生活化作业,促使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找到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联系点,为学生们准备多样化的生活练习题,促使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比如:①小华和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小华每分钟行千米,小明每小时行15千米。他俩谁骑的速度快?②一种粉碎机每小时可粉碎饲料吨,小时可以粉碎饲料多少吨?25分钟可以粉碎饲料多少吨?通过系列生活化练习作业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课后,有效运用课上所学,深化巩固相关知识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和引入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全面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为了构建高质量的课堂,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不断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并将其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颂君.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活情境的方法[N].发展导报,2017-12-08(032)
[2]黄耀奇.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新课程(中),2019(05)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广济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