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峰
摘 要: 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是高职生培养的独特营养,具有重大的价值。柳宗元是我国文学和思想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达人”,其“烛于后来”“方中圆外”“文以明道”“成而久者”等思想精髓对于培养高职生开拓创新、灵活多变、专注探索、锲而不舍等精神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柳宗元思想 高职生 “工匠精神”
柳宗元的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他借助文学作品、理论著述、书信往来等不断地与诗朋文友进行思想交流,对后学进行孜孜不倦的教诲,为后世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那个“重农轻工、重农抑商”的时代,柳宗元的思想里有否关于工匠精神等问题的专门探讨,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很少有涉及。其实,作为居寓在百工鼎沸城区的智慧使者,其作品中或多或少有“工匠精神”的光芒在闪耀。
一、柳宗元思想中的“工匠精神”认知探索
柳宗元,究天理,探地道,对万事万物进行深层解剖和理性思维,我们可以从他的各类思想论述中摘录出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一)“烛于后来”开拓创新的精神。柳宗元在《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人道序》中阐明志向:“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1](303)柳宗元表明自己积极学习尧舜和孔子的精神,并將它作为终生的追求,一生勤勉求索,丝毫不敢懈怠;同是在《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中说:“延孔氏之光,烛于后来。”柳宗元表明自己不仅要学好儒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有所开创,为后世照亮前进之路。开创精神是高职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职业技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高职生“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是新时代“工匠”培养的必然之路。
(二)“方中圆外”灵活善变的态度。杨诲之是其妻弟,柳宗元一向对其关怀备至、敦教厚责。元和四年,杨诲之随被贬至临贺(今广西贺州)的杨凭(柳宗元岳父)赴任途中,在永州与柳宗元相会,临别之际柳宗元写有《说车赠杨诲之》托人送杨诲之:“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功则速败。”文章主要是以物喻理,告诫杨诲之要像车轴那样“守大中以动乎外不变乎内”,才能达到“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的境界[1](303)。意思要他保持内心的安定,灵活地处理外部事物,“方中”是关键,“圆外”是手段,坚守原则但又不失灵活。柳宗元后来还继续关注小舅子的成长,先后写了《与杨诲之书》《与杨诲之第二书》,多次督促杨诲之要“方自中、圆其外”,特别是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提道:“今子素善士,年又甚少,血气未定,而忽欲为阮咸、嵇康之所为,守而不化,不肯入尧、舜之道,此甚未可也!”将“方中圆外”观念提到“守而不化”的思想上,要求杨诲之既要保持真正的自我,也要顺应变幻莫测的世界。在柳宗元诸多作品中,本文是为数不多的以技艺育人的文章。“方中圆外”或者“守而不化”思想告诉我们,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对传统工艺或技术的坚持和守护,在此基础上,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应该灵活多变,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要保持学习心态,既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技术,更不断学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工艺、新技术。
(三)“文以明道”专注探索的思想。柳宗元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提道:“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该文是柳宗元写给年轻后学崔黯的一封书信,对崔黯的求学谆谆教诲,告诫他写文章或者求学问,务必专注于道理的求解,要明其道,方能行其文。“道”是“文”的灵魂,明道后“文”自然精彩。高职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技术性工作,技术的学习不仅要明白操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中的原理,这样才能“一通百通、万变不离其宗”,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四)“成而久者”锲而不舍的意识。柳宗元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说:“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意思是源泉充沛的河流,再旱的年头也不容易干涸;粮仓中存满了稻谷的人,不会惧怕灾荒的年景;家中珍藏着玉石珠宝的人,不用担心会饿死。因此,那些长期坚持并成功的人,他们的方式方法或技巧,都明显可见[2]。在这段话中柳宗元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有准备是因为能够长期坚持,不断磨砺,最终获得成功。培养高职生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意识,克服浮躁、疏松的心态,“板凳坐得十年冷”,以坚持努力换取社会的认可。
二、柳宗元思想对高职生“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的启示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既有传统“工匠精神”里“坚守、求精、专注、创造”的一面,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出现新的特点和具象。相比传统的“工匠精神”,现代的“工匠”专注度更高,精确度更强,知识度更宽,理论度更深,对现代“工匠”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如何将高职生培养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时代课题。笔者认为,从柳宗元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精神营养,并将它广泛播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职生人才培养工作中,对于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品牌和质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尽管在一些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如在高铁、超级计算机、“量子号”卫星等被誉为“中国的科学革命”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如“发动机”技术、“芯片”技术等还无法在国际先进领域拿到话语权,在整个产业链的关系上处在较低的层次。正因为技术不理想,我国的国际品牌项目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在最近公布的世界500强中,我国仅占21个。习近平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中“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是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要求。建设“中国创造”的强国梦,除了科技领先外,更基本的还是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人才,为“中国创造”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但高职生担当意识不强、开拓创新能力不够、服务水平不行等问题影响了具有现代“工匠精神”意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必须进行深度革新。一方面要求教师“立德树人”。“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高职院校教师要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勤奋敬业的“工匠精神”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将开拓创新的时代担当等新“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融入理论传授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奉献敬业、踏实苦干、创新进取的未来建设者,实现强国梦。
(二)“灵活多变”精神的培养是“大国工匠”战略发展的需要。综观中国古代,从司南的发明,到指南针的使用;从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到活字印刷术的改进;从老式织布机到黄道婆的新型纺纱机的转化,无不凝聚着古代工匠在坚持传统基础上的重大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主人翁”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许多技术革新能手,如被誉为现代鲁班的重庆钢铁公司木工黄荣昌,发明了新中国第一台机械化锯木机,先后完成372项技术创造和革新,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现代技术水平;鞍钢工人王崇伦研制出“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工作任务,等等,不胜枚举。从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对传统技术的弘扬和坚守,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们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的进取精神,能够根据技术需要和技术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革的思想,这就是“大国工匠”应该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和职业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在技术知识和固有技能的教育上,技术革新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终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意味着不仅将学生培养成能操作的技术工人,还要将他们培养成能技术革新的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生的“新工匠精神”培养不仅要“从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来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不仅能够深化实务教育内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的素质和能力”“既要重视以考证为目标的技能训练,也要重视以增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技术训练”[3]。
(三)“专注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民族技艺”传承创新的需要。习近平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传统技艺在历史的沙尘中如果不注意保护就会被永久地埋藏在历史的深处,成为民族永远的伤痛[4]。因此,传承好传统技艺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历史责任。高职院校培养的方向是既有一定文化知识修养,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技能传承和创新的人才,高职生在“民族技艺”传承方面责无旁贷。“民族技艺传承”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专注探索”的精神,深入学习传统技艺的工道手法和技艺技巧,并能够发扬光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专注探索”精神,一方面是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帮助学生克服太过浮躁,做事情走捷径,投机取巧,功利心强,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毛病,培养他们“耐得住性子、挨得住板子、少得了票子”的思想,在技艺学习和传承上深入、深入再深入。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训教学和实践教育,合理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的时间比例,积极利用信息化条件和仿真实验室建设,为高职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造有效的空间环境。
(四)“锲而不舍”精神的培养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社会转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社会转型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变,应对人民对高端消费的需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需要有一支能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高素质建设大军为我国社会转型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之所以强调锲而不舍的精神,主要是因为高端技术的生产更注重技术人员对技术的深度掌控技能和全面把握能力,这需要技术人才摈弃华而不实、浮躁功利的思想,不受外界诱惑和利导,专注于一件事情和一门技术,做好、做精、做实。培养高职生“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课堂内外齐发力、教师学生共努力,一是要精准“治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适时而动、恒久为功,不要朝令夕改,半途而废;二是要精准“施教”,教师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和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不能人云亦云,朝令夕改;三是要精准“学教”,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课程思政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忠诚度和坚守性,做事、做人、做学问都要有始有终、持之以恒。
柳宗元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精华,其深邃、务实的思想对我们培养高职生的新“工匠精神”是有重大价值的。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組成,既要保持国际视野,更要立足国情,从我国的实情出发,古为今用,把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薛金东.柳宗元实用具有思想管窥[J].青年与社会,2013(27).
[2]王玉.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3]俞仲文.高职教育当前重大使命是培养千万技术革新能手[N].中国教育报,2013(5).
[4]王淇漠,俞长宏.坚守民族工艺,创承民间技艺——记三位苗家“柳州工匠”的创业风采[N].柳州日报,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