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静霞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读”方面的技能普遍偏弱,阅读理解题的得分偏低,特别是那些要求归纳、概括、推理的题目,得分率很低;学生对于阅读文本中的信息提取,尚能对付,一旦遇到考查高阶思维能力的题目,则束手无措。经过梳理,初中生在英语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词汇障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因为遇到生词而出现思维卡壳、阅读速度减缓的情况,影响了后面文本的阅读。而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中译或英译的方法解释单词的意思,致使学生思维固化及欠缺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混乱、逻辑不清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第二大问题。很多学生会把文本中的表层信息看作文章的主题;把论据当作论点;把原因当作结果;把假设条件当作事实条件。学生这种逻辑不清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其对篇章的正确理解。
结构错乱,条理不清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又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对于多段式文本的结构很难理清,习惯套用总—分结构或总—分—总结构,不能对文本结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学生对于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尚不能正确区分,思维欠缺条理。
学生概括归纳能力不足是阅读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不同体裁的文本时,一旦涉及概括文本主题,部分学生会说不到点子上,习惯抽取文章中的某一句话作为该篇文章的主旨,有些学生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以偏概全。而当具体到某一个段落的概括时,如果恰巧有主题句还好,如果没有现成的主题句,部分学生习惯在表面信息上绕来绕去,随意抽取某一句话作为该段的大意。如果要对具体信息进行分层分类,则会出现层级错乱、分类不清的情况。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办法。尝试借助思维种子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梳理结构,提升其思维品质。
大卫·海尔勒(David Hyerle)在1988年开发了一种利用图形帮助学生学习的语言工具——思考流图(Thinking Maps),本文将其称为思维种子图,希望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它在学生的大脑中种下思维的种子,使其思维“枝繁叶茂”。相对于思维导图而言,思考流图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体现了心智特征,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18)。
下面将结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案例,阐述圆圈图、括号图、气泡图和桥状图等四种常见的思维种子图的定义、功能及使用策略,旨在希望通过思维种子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决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其思维品质。
气泡图由中心的大圆和四周的小圆组成,由直线连接。中心是被描述的物体,即中心主题,四周则是该事物的各项特征,即子主题,子主题一般用来形容中心主题的概念或特征(如图1)。气泡图可以帮助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找出事物的各种特征,锻炼发散性思维和多种表达能力。气泡图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你如何描述一个地方、一件事情、一个想法、一种观念、一种感情等?在描述一个名词时,可以用到什么特征词?某一数字或概念的属性是什么?(刑文骏 2019)。
图1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6 Have you been to a museum?Section A 3a为例,由于学生对博物馆都不陌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因此,在导入环节,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快与目标文本建立一种联系,教师运用气泡图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教师提出问题:“Which museum have you been to?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useum?”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通常会结合自己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对博物馆的特征进行描述。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绘制了一幅气泡图(见图2):
图2
通过气泡图“头脑风暴”之后,学生想到了众多描述博物馆特征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再现加深了学生对已学词汇的印象,拓展了他们的思路,让他们的思维趋于多向、发散。同时教师在导入课堂要涉及的三个博物馆后,让学生通读文章,找出修饰三个博物馆特征的形容词。因为前面的思维图式中已经出现了文章中修饰博物馆的关键词,因此,学生很容易链接文本,从而快速进入文本解读过程。
圆圈图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有创意的想法、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回忆学过的知识、定义概念等。圆圈图有两个圆圈,里面的小圆圈内是主题,外面的大圆圈内呈现的是与这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小圆圈内可以使用文字、数字、图片或其他任何标记、象征符号等来表示人们想要理解或定义的物体、人物或想法(Hyerle&Yeager 2007)。这种思维种子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细节信息对主题进行预测。预测能够帮助学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形成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部 2018)。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6 Have you been to a museum?Section A 3a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在课件中呈现圆圈图,并将小圆圈内的主题隐去,同时运用课件动画依次呈现圆圈内的信息(见图3),让学生根据越来越丰富的细节信息对主题作出越来越接近真相的预测。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课件动画时,越是与主题相关性强、特征明显的信息越是要晚出现,否则预测就会失去意义,“头脑风暴”也就不够有效。如果经常以这种图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慢慢地就能从一堆表象的、具体的、相关联的信息中提炼出主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图3
在细节信息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找寻到了主题词themonkeyking。分析完圆圈图之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isTheMonkeyKinglike?”,很多学生能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及既有的知识提炼出人物的特征,比如:TheMonkeyKingisthecharacterin thetraditionalChinesebookJourney to the West whois very clever.The Monkey King always keeps fighting withthebadpeopleandhelpstheweak.等。
这个活动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让他们从表层信息过渡到主题。当然,圆圈图也可以反向使用,如给出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思考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括号图是用来分析物体组成部分并能确定各部分的空间关系或对结构进行分析的一种思维地图(Hyerle&Yeager 2007)。使用括号图可以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在第一个括号左侧写出整个物体的名称,然后在括号右侧写下主要组成部分,以此类推,逐步细分。恰当地使用括号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结构,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准确和有条理,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其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9 Section B 2b为例,这是一篇关于新加坡旅游的广告,文章对新加坡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列举了新加坡具有特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括号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建构结构化知识。图4是教师选取的个别学生的括号图。
图4
在使用和分析括号图的过程中,学生理清了结构,把杂乱的信息进行了归类,提升了分析事物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了思维的条理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括号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画出本单元写作内容“a place you have been to or your hometown”的括号图,先搭建框架结构,再丰富信息内容,为以读促写作好文章结构的准备。课后,教师询问个别学生对括号图的意见,基础薄弱的学生说“原来一大堆内容混作一团,理不清,现在文本结构更清晰、一目了然。”还有一些学生说“有了括号图,文章脉络更清晰了,背书更容易了”。学生在使用括号图的过程中,习得了认知策略。
树状图就像一棵树,树根是主题,枝杈是这个主题的分类,而树叶则是这些分类里面的具体内容的描述(见图5)。这种思维种子图非常适合用于归纳和分类。
图5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7中的阅读文本为两封信,学生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理清这两封信之间的关系,以及梳理苏琳(Su Lin)和大卫(David)的假期活动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利用树状图能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从而降低难度。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树状图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最好的“脚手架”。七年级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思维种子图因其可视化和条理化的特征,兼具两种思维的特点,显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这正是《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里提出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整体安排学习策略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发展具体的学习策略,将其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教育部 2018)。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所提供的图片、文体等信息后,试图通过让学生自行制作树形图去获取文本信息,比较两封信的异同。图6和图7是个别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制作的树状图。
图6
图7
学生从两幅树状图的比较中,可以更直观地发现 Su Lin’s holiday 和 Dave’s holiday 在五个方面的异同,并且通过树状图理清了文章的逻辑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其思维品质。当然,树状图不仅可以用于阅读教学,还可以用于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复习教学等。
首先,教师要反复多次地阅读文本。一位专家曾说过:“教师至少要阅读10遍,才能开始文本解读。”在熟读文本之后,教师才可以借助教材中图片、标题等的帮助,分析文本的体裁,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思考教学各环节该如何帮助学生以一种更直观、更清晰、更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式开展。
其次,教师要对各种图式的定义和功能做到了然于心。如气泡图重在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圆圈图主要用于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括号图可分析文本结构,让思维变得更有条理;树状图可以让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让思维变得准确、清晰。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使用何种思维种子图来解剖文本。
第三,在选择好思维种子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其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融入对种子图形式的理解与应用中。学生不仅会增强对思维种子图的认同,还会进一步修正思维种子图的选择,创造性地发现更优的思维种子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思维品质也进一步提升,最主要的是学习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将思维种子图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以“看”的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理念。一定的图表形式能直接体现语篇信息的联系、构建语篇文本框架(贾传安 2006)。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恰当的思维种子图,有机融入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运用、学习策略指导和文化意识培养,就能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根据文本创造性地使用图式,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将思维种子图播种在学生的大脑中,使之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