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实践探索
——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科技扶贫为例

2020-12-15 19:55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辽宁省果树贫困地区

赵 锋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 营口 115009)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3 月6 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 在最后的冲锋阶段,更要打好科技扶贫这张牌,让科技赋予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与成果示范的重要主体,在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多年在科技扶贫中做法为例,介绍其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1 科技扶贫的重要意义

1986 年我国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的缺失现状启动了科技扶贫工作,30 多年来,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扶持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龙头企业等科技扶贫的模式、路径和措施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科技资源,针对贫困地区突出存在的人才、技术短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创业式扶贫,增强贫困户的生产技能,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1]。

科技扶贫有效的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高素质的科技扶贫人才带着先进的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扶贫政策与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和积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

2 科技扶贫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科技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保障。 多年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依靠自身的人才、资源、技术和成果优势在贫困地区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等措施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选派科技副职,发展地方产业

选派科技副职到地方挂职锻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地方扶贫工作开展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最早建立的一种院地共建模式。 作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下属单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向辽宁省各地选派科技副县长和科技副乡、镇长已有10 余名,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发挥了很大作用。

2007 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选派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王宏研究员到锦州义县挂职科技副县长,经过13 年的辛勤工作,使义县的果树面积从当初的0.53 万hm2增加到2.4 万hm2,建成44 个果树专业合作社、22 个大型果树农场,成为辽宁省寒富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早金酥梨生产示范县。 名优果品在全国评比中屡获大奖,“红翠寒”牌苹果远销东南亚,常年供应香港市场。 果农的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几百元跃升到2 万多元,已经有4 000 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靠果业生产精准脱贫。 由于扶贫成绩突出,王宏同志于2019 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称号。

2.2 做好定点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地方脱贫攻坚

按照辽宁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的要求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的安排,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驻村工作队于2014 年8 月成立并赴岫岩县雅河办事处河北村进行工作对接,正式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6 年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针对河北村农业生产现状,遵循科技帮扶和产业脱贫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一边扶持当地特色产业、一边开拓新的致富途径,引进果树新品种由起初的大榛子一个树种为主发展到现在包括苹果、梨、李、杏、桃等7个树种16 个品种,果树面积由起初的4 hm2左右发展到现在近40 hm2,设施樱桃由1 栋发展到8 栋,产量和效益都有明显的提升,农民接受先进技术和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扶贫先扶志的效果已经显现。 同时争取了一个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该项目的实施结束了河北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历史,2019 年河北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2.3 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产业脱贫

扶贫先扶智,科技扶贫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而科技扶贫工作中的人才保障,则是推动科技扶贫向广向深发展的动力引擎。 多年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成立近10 个科技特派团,积极推广“科技特派员”活动,将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扶贫事业和地方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出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 科技特派团和特派员活动开展以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本着“建立一个基地、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原则,建立了包括“大连蓝莓基地”、“鞍山南果梨基地”、“本溪桓仁冰葡萄基地”、“锦州早金酥梨基地”、“辽阳南果北种基地”等重要的果树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等手段,让科技成果活生生的展现在农民面前,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到、带得走”。 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传播,在当地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3 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科技资源发挥不完全,投身科技扶贫力量不足

目前,除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有一批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专门用于扶贫工作外,辽宁省其他部门专门用于扶贫工作的科技项目还不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力量的集中,导致科技扶贫力量投入严重不足,无法达到科技资源覆盖贫困地区每一个角落。 多数参与扶贫工作的单位由于受所学专业和工作性质限制,不了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工作特点,又没有专项资金聘请农业专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缺乏“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导致产业发展项目成功率低[2]。

3.2 尚未建立科技扶贫可持续机制

我国现有的科技扶贫工作通常是以下派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驻村工作队以及广大的科技推广人员进行农业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发展产业等模式展开的,主要以外来人员和经费支持为主,具有临时性特点,没有建立与贫困地区相结合的科技扶贫开发主体体系,尚未建立可持续的科技扶贫工作机制。 贫困地区科技推广体系薄弱,无法满足贫困农户的技术服务需求[3]。

3.3 农民素质有待提升

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科技意识不强,对新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缺乏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能人的带头作用,导致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率低。

4 科技扶贫建议

4.1 集中科技扶贫项目,整合科技资源助力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又是科技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小建指出:“在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生产条件的同时,必须配套实施一些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科技扶贫项目,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新理念改变落后面貌,达到致富目标”。 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更加需要深度整合科技资源投入扶贫产业,将科研部门技术资源引入地方扶贫产业,形成产业扶贫长效机制[4]。

4.2 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乡村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扶贫人才是关键,不仅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扶贫干部,更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市场的“新农民”,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靠他们来引领。 因此,在贫困地区需要不断的注入科技力量,持续的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全面增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培养一批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建立一支带不走的乡村科技工作队伍,逐步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板的难题[5]。 增强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到农村,建设农村,是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6]。

科技扶贫作为我国行业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可持续的、 既治标又治本的扶贫开发模式。 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既要通过科技扶贫项目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更要帮助贫困地区应用科技改造封闭落后的发展模式,将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植入贫困地区发展之中[7]。 通过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输入,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持续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辽宁省果树贫困地区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比亚迪集团扶贫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