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对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作用及建议

2020-12-15 19:55邹春蕾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项目区辽宁省蔬菜

方 伟,邹春蕾,辛 彬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 采取长期稳定的支持方式,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扩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覆盖范围,面向农业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

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农村农业经济相对滞后。 集中专业人才、先进生产技术等科技资源投放到农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振兴县域经济,是农业科技的重要任务[1]。 2002 年,辽宁省在福建省南平市科技专项活动基础上开展了科技特派行动试点工作。 并于2007 年在全省创造性地广泛开展了“四位一体”农村科技特派工作[2]。 截止到2019 年,辽宁省已在全省14 个市的33 个县区建设科技特派行动示范试点,并对示范试点超过10 个以上的主要产业进行技术扶持,切实推动了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辽宁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行动开展的侧重点

选派的科技特派团工作会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以此来拟定相关调研提纲及人员的下派计划[3]。 针对项目区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需求开展深入调研。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开展技术攻关、创新与示范推广等工作。 并采取科研单位专家与项目区科技推广人员相结合的组建方式,联合开展科技特派服务工作。 以科技特派团的集团技术服务形式,利用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结合项目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良种到良法等整个产业链上进行技术服务与更新,对生产者进行多层次的田间指导及技术培训,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业的生产水平。 同时,要围绕科技促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将项目区蔬菜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共同开展。

2 辽宁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行动开展的主要模式

2.1 共建产研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与项目区农业主管部门紧密合作,在项目区建立一批集科研、教学、产业化示范和创收为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这些示范基地既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培训基地,也是当地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 以此为技术示范依托,结合定点农户跟踪示范、周边农户现场观摹、科技人员定点指导的方式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 以点带面,加大技术的辐射面积,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 探索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科技支撑产业建设的新模式[4]。

2.2 创新蔬菜生产模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加强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高效生产模式。 提高产品产量与品质,弥补高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种植效益,增强农民种植积极性。 对引进抗逆性强、抗病性好、优质丰产的蔬菜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筛选出抗性强、产量高、风味品质突出、适宜项目区种植及符合市场要求的品种。针对项目区设施条件、种植习惯、种植茬口有针地性的引进、集成设施高效栽培技术。 以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良种与良法配套,提高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 以“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为目标,促进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3 着力开展技术瓶颈科研攻关,注重项目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特派团组织专家进行攻关,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解决长期困扰农户的技术难题,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5]。 同时注重对地方特派员、技术推广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他们共同在生产一线开展田间指导和技术培训,提高当地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丰富生产实践经验,为项目区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的技术队伍。

2.4 坚持常态化跟踪技术服务与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建立科技特派服务机制,围绕项目区产业发展现状开展技术服务,拓宽服务模式,向广大农民传播现代科技知识。 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技术服务方式,有针对性的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进行技术扶持。 以田间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推动,并实时在线进行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跟踪服务。 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使服务对象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2.5 帮扶合作社,推进扶贫攻坚有效实施

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围绕合作社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并签订帮扶协议,为合作社彻底解决生产、销售环节的难题。 通过合作社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消除了种植户分散种植、自我销售的种植风险,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形成了一个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示范模式及高效的农村小康发展模式。 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科技扶贫精神,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生产资料,解决贫困户种植初期农资短缺的燃眉之急。 通过合作社入股及企业务工的方式,带动项目区农村贫困户脱贫,更好的发挥科技特派工作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 辽宁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行动取得的成果

辽宁省是我国的蔬菜生产大省,蔬菜播种面积超过46 万hm2,总产量3 000 万t 以上,产值约670 亿元[6]。 根据辽宁省蔬菜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实际生产需要,从2007 年开始,辽宁省在康平、瓦房店、彰武、凌源、北票、喀左、北镇、灯塔、调兵山等市县的蔬菜主要产区重点开展了科技特派服务工作。 到2019 年,共建立蔬菜示范区17 个。 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505 hm2,技术辐射示范区面积3.7 万hm2。 引进示范优质抗病蔬菜新品种50余个[7],推广新技术20 余项。 通过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核心示范区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6%以上,技术辐射示范区新技术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化肥施用量降低15%,农业药剂使用量减少35%。 蔬菜产量增产10%,降低农业运行成本10%,每667m2增收1 000 元以上。 同时,针对不同生产模式及农户的种植技术需求,广泛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累计培训、指导农民1.5 万人次。 另外,示范推广的生物制剂科学施用、秸杆还田等生产方式,均以生态环保为前提。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使用,不但提高有机质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生物碳、氮和土壤酶活性[8],改善了土壤环境,减少了化学药品对土壤、水质和大气的污染,符合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要求,促进了项目区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 辽宁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行动实施建议

4.1 创新、完善科技特派服务体系及模式

通过不断创新科技特派服务体系,发挥科技特派服务链条纽带作用。 加强与项目区农业管理部门、推广部门的工作协作及项目的实施开展。并逐步推动形成一个以科研院所的科技平台为技术依托,以科技特派工作的实施为纽带,以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带头人及农民群众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服务新体系。 同时,应有效的将科技服务的开展方向和实施重点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产、供、销”等综合性科技服务转变,从而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性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推广及成果转化渠道及模式。

4.2 加大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技术员的工作力度

培养新型农民是科技特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持现有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基础上,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的新型农民为动力。 同时,深入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使有志于农业科技服务的青年农民得到系统学习与提高。 并组织新型农民、农民技术员加入到科技特派员的队伍中来,由新型农民、农民技术员把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及经营理念推广到农业生产一线,有效解决了目前农民素质普遍偏低,承接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使新型农民、农民技术员成为现代农业的实践者,农村基层创业的主力军。

4.3 完善科技特派行动高端人才支撑体系

在科技特派行动中,应根据高端人才从事学科及专业特长选择服务对象,以双向选择方式找准科技服务人员与产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9],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进而提高科技特派工作成效。另外,要放活激励机制,创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科技服务人员及科技服务对象为主体,以发展利益共同体为核心,有效的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多种优势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供给相结合,有利于激发高层次人才的持续创造潜能,并以创业精神开展科技特派工作。

猜你喜欢
项目区辽宁省蔬菜
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奇怪的蔬菜
蔬菜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蔬菜也“疯狂”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