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促进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

2020-12-15 19:55王志丹李守宏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沈阳市劳动力农民工

王志丹,丁 岩,王 沛,赵 丹,李守宏

(1.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 2.辽宁省广播电视局,辽宁 沈阳 110003)

农村劳动力既是生产者和决策者,又是农村其他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和支配者。 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通过全面带动农村资源禀赋的调整,进而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数据显示,到2017 年末,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约40 万人,占劳力总数的38%。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沈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农村就业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更是实施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

1 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以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从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培训、就业流向和收入水平等多个维度对全市约5 万多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深入分析,当前沈阳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1 男性依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军

目前,制造业、建筑业依然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主要的行业,这些行业普遍具有劳动强度高、劳动时间长等特点,女性农村劳动者一般难以适应。 因此,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性别比例情况来看,男性依然是沈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1]。 2017 年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中,男性农村劳动者达到了30 303 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总数的60.59%。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轻化趋势明显

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受过更多教育,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较快,更能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2015 ~2017 年,35 岁以下人员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均超过40%,以80 后和90 后为主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沈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军。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以初、高中为主

2015 ~2017 年,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中具有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比重分别为87.7%、92.7%和87.9%,说明目前沈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以初中、高中(中专、技校)为主,往往难以从事对文化素质有一定要求的职位。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受过技能培训的比重较低

2015 ~2017 年,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 271 人、2 480 人和3 220人,仅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的2.48%、4.53%和6.44%,说明目前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很少,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型就业岗位。

1.5 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已经成为新常态

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更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意愿。 一方面,农民在选择定居城镇时,大部分希望到县城和县城附近的城市定居,“回流”趋势开始逐渐显现。 另一方面,近年来沈阳市城乡之间一体化发展迅速,对城市近郊的村庄而言,即使在城里上班,也可以居住在乡村。2015 ~2017 年,全市每年有将近8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县、市)范围内实现了转移就业。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普遍不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方面。在实际被调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经济收入方面因素占60%。 然而,虽然收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但根据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以2016 年为例,沈阳市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为65 392 元/月,但从实际被调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来看,每个月工资收入超过3 000 元的仅占到33%,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都在1 500 ~3 000元之间,所占比重达到了61%。

2 当前沈阳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随着沈阳市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房地产景气度下降,部分制造业、建筑业等主要用工领域的发展就业机会趋于减少。 而且,由于近两年沈阳市餐饮行业特别是高端酒店效益明显下滑,导致这方面的用人需求量大幅减少,这一现象在鲁园劳务市场就表现的尤为明显。 但与之相对的是,随着沈阳市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比如新民市大民屯镇的蔬菜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工人从事蔬菜的种植、采摘及包装等工作,大民屯劳务市场上大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都能找到就业机会。 大量建筑业、低端制造业农村转移劳动力被迫退出原有行业而进入新行业,新岗位与转移劳动力的需求和能力之间的吻合需要一个过程,这意味着沈阳市的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将面临较大的职业“转型”压力。

2.2 新生代农民工诉求产生新变化与就业稳定转移矛盾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80 后、90 后农民工占近4 成,与父辈相比,他们受过更多教育,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相对较快,更习惯于城市生活,对于职业的期望也相对较高。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经将城市生活作为一种新常态,对城市生活有了新的诉求。 他们打拼在城市,生活和消费也在城市,成为城市常住人口,也追求相对稳定的就业。 而低端领域就业的环境、收入等决定了农民工很难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2]。 对未来长期稳定就业的预期不足抑制了用人企业和农民工双方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而影响农民工家庭及其后代的后续发展。

2.3 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

虽然,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实施了具体的培训计划与工程,但总体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一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导致其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二是由于培训期间没有工资,受培训者往往偏好的“短、平、快”培训项目,导致培训周期较短、培训质量较差;三是农民工对于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受访的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中有70%~80%为女性,而大部分男性则认为所要从事的工作根本不需要什么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3]。

3 制约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3.1 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因素

一方面,随着沈阳市制造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其对劳动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致使制造业对那些只能做一些简单重复作业的低层次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己经大为下降,而目前沈阳市的农村劳动力在从事非农行业之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就业技能培训,因此,第二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较过去已大为下降;另一方面,虽然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潜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70%~80%),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加之由于近两年沈阳市餐饮行业特别是高端酒店效益明显下滑,导致这方面的用人需求量大幅减少,因而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尚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2 信息化建设滞后因素

虽然近年来沈阳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无法实现与系统的交互式作业,不仅系统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也无法充分利用系统进行灵活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检索。 农村劳动力在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时,其信息的获取主要渠道主要还是依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

3.3 劳动力综合素质因素

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初中、高中(中专、技校)为主,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或职业教育的人不多,尽管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接受过由地方政府、或受雇单位组织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是临时性或针对特定岗位所进行的应急培训,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再加上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多数流动劳动力处于“门门技术懂一点,样样技术不精通”的状况,大多数从事的也是类似于建筑业、帮工等脏、累、差、险的工种,造成低层次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

3.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素

第一,农民工的身份受到很大的制约。 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我国土地政策的制约,导致农民即使离开了土地来到城市务工,还是离不开户口所在地。 农民即使在城市努力工作甚至定居,仍旧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和社会福利[3];第二,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缺乏社会支持。 农民工的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都主要存在于农村,和他们在一起的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始终都不能深度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子;第三,农民工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 他们也没有平等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甚至子女都难以享受到同等教育的机会。

4 促进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4.1 做好劳动力就业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相关部门应深入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形势调研,了解沈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制定有效应对措施。 做好农村劳动力中重点群体的调研,比如失地农民、新生代农民工,切实关注他们的就业诉求,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愿望。同时,还应定期开展动态监测,设立动态监测点,及时收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动态信息,为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4.2 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

一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结合沈阳市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优化技能培训专业设置,提升技能培训的层次,积极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切实为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适合的技能型劳动者;二是开展创业培训。 对沈阳市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创业愿望和创业培训需要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创业能力培训,对成功创业者还提供改善和扩大企业经营能力的辅导培训,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创业梦想。

4.3 多方拓展就业渠道,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一是组织召开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 紧跟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深入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二是做好全市就业岗位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组织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就业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借助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做好信息对接和共享,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三是加强乡镇和村一级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乡村平台信息化水平,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指导、政策咨询、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能力。

4.4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援助活动,提供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实施“春风行动”专项援助活动。 通过全面收集供求信息,集中开展政策宣传,积极促进人岗对接,着力做好政策落实,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好实现就业;二是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活动。 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比较优势,研究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招聘活动,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支持家庭服务领域创业等措施,进而促进更多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在家庭服务领域的就业创业。

4.5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提供全方位劳动就业保障

一是大力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社会保险等全方位劳动保障,特别是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保证城乡居民拥有同样的社会身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二是逐步健全医疗、保险、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 特别要关注其子女教育,避免形成农民工职业上的代际传递[4];三是要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减少农民工城市务工的代价,逐步消除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现象;四是用工企业要切实履行新劳动法,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在工资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落实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沈阳市劳动力农民工
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Study 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English idioms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