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涉农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2020-12-15 19:55吕小艳林树科韦英明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贫困村贫困地区

吕小艳,林树科,钟 川,韦英明

(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扶贫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十八大后,党和国家对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相当重视,精准扶贫成为当下国家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要战略。 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源动力,是精准扶贫的瞄准器和助推器[1,2]。 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是实施精准科技扶贫的关键[3]。 地方涉农高校服务农村区域优势明显,对基层人才培养、解决地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传播与辐射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和服务资源,对农村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实施具有明显的助力作用,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参与精准扶贫是地方涉农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4]。 近年来,地方涉农高校基于科教与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和引导高校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扶贫,探索了地方涉农高校发挥优势参与精准扶贫,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

1 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政府非常关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地方涉农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多种形式参与了精准扶贫工作。 近年来,地方涉农高校科技人员在精准扶贫的舞台上十分活跃,通过学校派出和志愿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科技人员,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助力地方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科技扶贫的中坚力量。

1.1 面向对口帮扶地区实际需求提供多元化的科技服务

地方涉农高校一直是区域内对口帮扶地区精准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科技人员是对口帮扶地区科技扶贫的主力军。 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启动对口扶贫工作后,组织专家科技团队驻村服务,从村民们关心的种植和养殖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面对面的解答和生产指导,诸如对农户进行种植方向、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使用及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还通过培训贫困户有志青年和种养殖大户,引领和示范为其他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此外,还建立 “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队”,为吉林省12582 信息平台提供服务,成为吉林省扶贫工作科技支撑重要来源[5]。

1.2 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

从1999 年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逐步在全国推广后,地方涉农高校也日渐成为地方选派科技特派员的重要来源地。 多年来,地方涉农高校坚持利用学校的农业学科、农业人才、农业技术和农业研究成果等优势,根据科技人员专业,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和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与指导,助力国家扶贫开发工作。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涉农高校科技特派员在扶贫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如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技厅出台《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聘工作方案〉的通知》(桂科农字〔2016〕102 号)后,广西大学每年都选派约90 名科技人员到全区贫困村进行科技扶贫,为包括农村合作组织在内的57 家企业,涵盖南宁、桂林、百色等11 个地市的35 个县提供了科技服务。 服务领域涉及农业种植、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农耕机械、农村电子商务等12 个技术服务类别,37 个专业领域。

1.3 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支持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离不开科技支撑,有不少地方涉农高校组织和引导不少科技人员参与在当地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项目。 如:云南大学结合项目,以扶贫点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实施“六个一”产业扶贫工程:围绕一个产业,遴选一名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一个扶贫产业发展,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6]。 山西农业大学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项服务行动和“百团大战”专项服务行动,与山西省扶贫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的社会服务活动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7]。

1.4 承担精准扶贫培训项目教学任务

扶贫必扶智,“扶智”有助于贫困人口提升自主脱贫能力,教育培训是各地实施精准扶贫、推进“扶智”工作的重要举措。 地方涉农高校科技特派员在精准扶贫培训项目中承担系列教学任务,成为精准扶贫培训教学重要的智力支撑。 例如,广西大学在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近年来组织校内科技专家承担了科技厅委托的49 个贫困县区科技人员的培训任务,并根据全区市、县扶贫需求选派科技人员进行精准扶贫现场教学或集中教学培训,获得组织单位和培训对象的认可和好评。

2 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与作用

作为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具有较好的服务优势:能针对性提供成熟、先进的实用技术,参与校地合作动力与潜力大,培训指导经验丰富能力强,传播科学文化影响大。 在地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科技人员在下几个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2.1 以技术优势提升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2.1.1 成熟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成为助力农民增收之利器

地方涉农高校的科技人员都是具有较好专业水平,很多教师都掌握成熟和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 结合精准扶贫实际情况,他们更可能为当地农业生产直接提供先进、成熟、实用的科学技术,并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面对面的帮扶指导活动。 在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农民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可加快科学技术的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并调动贫困地区农民使用科学技术脱贫的积极性。 同时,成熟和先进的的科学技术使用效果明显、稳定,难以出现意外情况,能够迅速得到农民信任,提升受益农民数量,实现农民增收,是助力农民增收之利器。

2.1.2 技术创新和推广舒活了贫困地区的“造血” 经络

激发贫困地区 “造血”功能,方能真正实现可持性脱贫,地方高校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和推广已成为舒活了贫困地区的“造血” 经络重要元素。 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熟悉地方产业,他们的科研工作较为注重与本区域社会需求相结合, 其科研成果随着本区域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和成熟, 同时还擅长将科研优势与区域特色结合,研究成果非常适合到学校所在区域的贫困地区去推广应用,进行科技扶贫[8]。 许多位于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诸如蔬菜、菌类、中草药、肉类食物等土特优农畜产品资源却十分丰富,贫困地区的特色种养、加工产业正是实现自我发展潜力所在[2]。 有巨大自我发展潜力的贫困地区,多数缺乏成熟、实用的科学技术来支撑和开发。 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可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和学校科研条件,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针对贫困地区农特优产业开发新技术,培育新型科技产业,在提供与贫困地区发展匹配科学技术支撑同时,帮助农民挖掘自我发展潜力。 提高当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稳定发展的产业,农民收入才能持续稳定增加,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2.2 以地缘优势深入推进协同扶贫

地方涉农高校拥有服务区域农村经济的优越地理条件,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因而社会服务范围以地方为主,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9]。 每个省区域涉农高校并不多,地方涉农管理部门都特别关注和支持当地的涉农高校,对其为地方农业社会的经济文化服务能力比较信任,有利于调动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和积极性并充分施展其技能。 同时,地方涉农高校长期为当地政府及涉农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人才,地方涉农高校科技人员倍受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尊重,具有较好的情感优势。 这种优势为高校科技人员与精准扶贫对象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方便,便于科技人员参加各种服务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地方高校和帮扶单位之间建立便捷的对接服务,节约了双方的时空成本,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所以,地方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扶贫的潜在机会多、合作面广、扶贫协同障碍少、易提高扶贫成效。

2.3 以丰富教学经验展开培训指导

扶贫重在扶智,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扶贫更要授人以渔。 地方高校科技人员教学指导经验丰富,悉知省区内相关产业发展需求,既可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培训和指导农民学习科学技术,还可通过培育示范户、建设示范村来引领和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学习,大幅度提升农民自身技能。 另外,相对基层的农业干部和农村科技人员而言,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对农业科学的探索更加前沿,对地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的瓶颈和问题研究较为深入。 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贫困地区基层的农业干部和农村科技人员技术培训教学任务,引导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当地精准扶贫现状,提升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

2.3 以学校品牌传播科学文化

地方涉农高校是当地农村的文化名片,作为地方涉农高校教师到农村扶贫较受村民尊重和欢迎。 高校科技人员擅长教书育人和研究扶贫区域的资源优势,他们从事精准扶贫工作可贴近贫困群众、了解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针对贫困地区农民收集和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开展咨询服务。 同时,地方高校科技人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专业技能,整合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借助现场宣传演讲、网络媒体发布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向村民普及一些涉及村民利益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科学文化知识,使先进科学文化渗透到贫困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加大广大群众对先进科学文化的理解和容纳,从而普遍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科技人员在承担精准扶贫这项重要的社会服务工作后,在传授科学实用技术的同时,容易植入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所以,拥有学校品牌科技人员更容易从思想观念上引导贫困地区村民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驱除他们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10]。

3 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3.1 难以迅速捕捉贫困地区科技的需求

贫困地区致贫因素中,除因病致贫外,缺技术致贫是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因素,可见,贫困地区有很大科技潜在需求[11]。 然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地区反映科技需求的渠道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很多贫困地区扶贫管理部门对本地区的产业培育及发展方向较为迷茫,尚无能力厘清本地区科技需求,无法向各级政府及社会提供有效的科技需求信息;二是贫困农户科技意识不强,对扶贫科技的供给也不十分清楚,当地扶贫部门难以捕获贫困农户具体的科技需求,难以汇集贫困农户需求精准信息。 三是科技人员自身任务重,在校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无法抽出很多时间去在选择匹配的服务对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任务一般服从组织安排。所以,科技人员往往难以迅速捕捉贫困地区科技的需求,有科技人员服务专长与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科技需求不匹配现象,致使科技供给无法有效满足贫困地区。

3.2 贫困村生产建设主体和组织体系较弱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面打工,贫困村生产建设主体和组织体系较弱[12]。 在调研发现,贫困村空心化现状严重,承担农业生产任务的多数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生产建设主体极度弱化。 在生产建设主体极度弱化状态下,精准帮扶对象大多缺乏信息来源,授受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能力很弱,科技扶贫项目与这一群体明显的不匹配,生产建设主体弱化成为科技扶贫遭遇到了难以破解的技术壁垒[13]。 这种现状也致使当地生产建设难以正常开展,农田撂荒现象普遍,贫困户对先进农业技术需求基本无内生需求,科技人员精准到户的服务难有成效。 由于农村精英和村劳动力的外流过度,担任村“两委”班干部人选综合素质和能力都相对欠缺,现任村干部受教育程度低、年龄普遍偏大,后备人培育对象缺乏,脱贫基层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受限,协同科技人员组织村民学习培训能力不足,对安排到村扶贫的科技人员往往无法提出明确的需求,也较难调动村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削弱科技人员扶贫效果。

3.3 校地协同扶贫工作平台及机制不完善

学校科技人员参与扶贫主要是政府政策引导下、在地方政府协同安排下完成的。 地方政府作为当地扶贫政策制定者和主要实施者,可以根据地方实际需要接受和安排外源扶贫工作,因而对合作对象的参和权及参与度有较大影响。 目前,校地协同无清晰的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来规范协同主体行为,尚无深度推进科技人员与地方扶贫工作员交流协作机制;同时,校地之间资源共享的精准扶贫信息网络不通畅,校地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不健全,扶贫需求及技术供给难以有效对接。 由于校地协同扶贫工作平台及机制不完善,科技人员在精准扶贫实践中,难以迅速摸清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也难以打开与地方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协同参与局面,没有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

3.4 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就现阶段地方涉农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动力来看,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政府部门政策推动。科技人员参与对口帮扶和到贫困村的服务活动,多数是在地方政府部门政策推动下,在学校组织安排下进行的。科技人员在承担扶贫任务同时,还要肩负起教学科研的重担。 如果长期为贫困地区提供服务,并与贫困户或地方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进同盟,投放精力与时间必然很多。 然而,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普遍严重不足。 从经费总量来看,高校派出的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很少,除了差旅支出后,剩下为贫困村实施服务指导时材料费相当有限,难以满足科技特派员在贫困村深入推动创新创业要求。 其次,学校绩效评价中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并无实际回馈,工资、奖金及福利没有相应从优。 另外,职称评聘体系以论文成果和国家项目为主,科技人员扶贫业绩考核与评价还不能很好地与其职称晋升和职位晋升相匹配,不能与其自我发展相结合,故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4 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服务的实现途径探讨

4.1 厘清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提升科技服务对象的精准性

满足科技服务对象需求的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提升科技扶贫的精准性。 地方政府要致力厘清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为科技人员助力精准扶贫提供贫困地区精准科技需求信息,这样可助力高校科技人员迅速捕捉到科技需求,提高科技服务对象的精准性,提升科技扶贫成效。 明晰地方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地方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要有所为。

一是组织和聘请专家对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培育及发展方向进行调研和指导,科学规划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大量的扶贫实践证明,可持续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农户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以发展产业为杠杆的扶贫开发,才能卓有成效的刺激科技需求。 对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及发展方向思路不清的地方政府应借外力帮助,科学定位本县优势产业及其培育,提供贫困村明确的科技需求,高校科技人员在选择服务地方时就能迅速了找到适合施展自身能力的贫困村。 二是要引导贫困农户从事可持续性脱贫产业,让贫困农户明白自身的科技需求。 贫困农户科技需求不强,主要是对自己能发展什么可持续增收产业没有把握。因此,要加强对村委干部培训,提升村委班干部明晰本村助力本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的认知,让村委干部将扶贫科技的供给服务输送给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主动到村委和当地扶贫寻求科技资源。 三是要加强信息通道建设,让社会各界及时能掌握贫困地区科技需求。 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导者,地方政府加强信息通道建设,及时汇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科技实际需求信息并及时输送到高校及社会各界,高校科技人员有的放矢到贫困地区服务,就可保证科技供给有效性和精准性。

4.2 以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强化贫困村生产建设主体和组织体系建设

贫困村生产建设主体和组织体系让科技人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遭遇到了难以破解的技术壁垒,主要是由于贫困地区劳力不足和劳力素质不高两个原因引起的。 强化贫困村生产建设主体和组织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让农业成为贫困地区有吸引力的发展产业,在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劳动力回流同时帮助其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要继续夯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鼓励他们借鉴外出打工获取的先进经验,开发乡土文化产业,发展家乡生态旅游,发展地方传统工艺,创建家庭工场、手工作坊,打造乡村车间,在农村区域兴办起环境友好型企业[14]。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入驻贫困地区创业,从而增加贫困地区人口在本区域就业机会,不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第三,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提升务工人员收入。 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产业,建立起地方发展条件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要注重延伸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此外,必须重视对贫困地区整体人口的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 缺乏劳动技能是贫困村留守劳动人口的显著特征,加强贫困地区人群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帮扶,提升贫困家庭的整体就业能力,才能提高贫困家庭的整体收入,方可阻断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的念头,从而成功刺激劳动力回流。

4.3 校地联动,协同搭建精准扶贫工作平台

科技人员是地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主力军,高校科研技术性及理论性资源十分丰富,参与精准扶贫有助于提升扶贫的专业性和精准性,在科技扶贫服务中具有明显优势[15]。 地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一种公益行为,需要政府牵头和引导。 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强化地方高校精准扶贫的作用与地位,调动地方高校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高校积极安排科技人员致力精准扶贫服务工作,并设法调动他们积极性,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精准扶贫服务能力,提升精准扶贫的效能。 政府要加强对地方高校引导,协同地方高校一起搭建精准扶贫工作平台,促使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扶贫攻坚中来。 一是政府肯定地方高校精准扶贫的作用与地位,鼓励高校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高校精准扶贫领导机构,促使高校统筹部署和规划精准扶贫工作。 二是要助力构建地方高校协同扶贫创新机制,提升高校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 高校的精准扶贫优势主要是科技扶贫,从事具体扶贫活动可能需要涉及地方科技、农业、财政、教育、卫生、人事等多个部门扶持,政府通过帮助高校与各部门建立起稳定的交流互动机制,让高校融入“大科技扶贫”格局,更有效地提供和配置扶贫资源[16]。 三是给予政策支持。 例如,政府科技扶贫项目的设立要面向地方征集选题意见,结合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科研需求,从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扶贫的利益诉求考虑,设立相应的科技扶贫项目并配备相应的经费吸引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 四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为地方高校提供精准扶贫服务的直接途径。 地方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导者,比高校能更快地如实掌握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信息,政府及时为高校提供一些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需求的服务途径,一方面可调动贫困户的参与度和提高受益精准度;另一方面科技人员扶贫工作可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精度。 五是要强化产业扶贫技术团队建设。 加快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团队扶贫有助拥有专业技能人员形成合力,针对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难题集中进行攻关,提升精准扶贫成效。

4.4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和提升科技人员精准扶贫服务能力

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在学校还要承担着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过多的精力致力于精准扶贫服务活动,势必影响科技人员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业绩考核,对他们自我发展如职称的晋升、科研成果出版等都有影响。 当下,高校将扶贫工作从政治意义上考虑较多,高校科技人员精准扶贫服务动力严重不足。 因此,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和提升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精准扶贫服务能力。

激励机制建立的目标旨在调动地方高校科技人员投身精准扶贫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其构建必须结合科技人员个人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 高校科技人员都具有专业特长,并拥有相应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 他们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济上的满足,还相当注重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发挥、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 在激励措施方面,对于在精准扶贫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一是注重经济和物质激励,其工资、奖励要与付出努力及劳动成果成正比。 二是给予精神奖励,及时表扬和赏识他们的努力。 三是要加强对科技人员事业上的扶持,认可其劳动成果,诸如实施项目激励,对于精准扶贫的科技人员、科研项目给予经费和级别上的倾斜,增加经费和提高项目认定级别;强化职称业绩奖励,学校对于精准扶贫科技人员在年终业绩点考评、绩效考评、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5 结语

利用科学技术为地方解决工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是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表现,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服务地方社会的重要行动。 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服务的优势明显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和高校自身要为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参与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更多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这支科技扶贫队伍科技扶贫功能。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贫困村贫困地区
声 明
比亚迪集团扶贫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