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敏
摘 要:根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教育阶段需要重视学科的育人功能,以此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为此,数学教学可以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来使其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够综合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9.019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分析
1.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
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及修订后的高考考纲要求,其增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考核的内容。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针对此种情况来进行教学调整,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结合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及道德品质。并且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及自豪感,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
2.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丰富数学课程内容,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融入独特性的内容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对数学进行分析及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及理解。了解数学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思维处理问题,并在兴趣导向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及参与课堂活动。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堂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研究所选材料的适用性,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使课程开展情况与教学要求紧密结合。教师应从知识积累、文化培养等方面考虑如何对其进行适当地融入,保证所选教学材料能够起到预期的辅助教学效果。
例如,在算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经典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而此道数学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其作为不定方程需要有数值大小范围才能够进行正确地计算输出。再如,数学著作《周公算经》出现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商高回答中得出其中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是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在对数学问题探索求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了解我国历史上对数学的研究及发展,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渗透。
2.合理设计数学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名著来设计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设置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探索,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具备的内涵,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讨论活动,以“求几何体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目的,选取《数书九章》中“今有木长二丈四尺,围之五尺;葛生其下,缠木两周,上与木齐,问葛长几何?”这一例题,为学生解释这道古代数学题的意思;之后要求学生对这道问题进行研究及解答,从而利用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探索能力,并使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得到良好的渗透。
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古代数学主要是构造简明的运演方法来进行筹算,许多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都适用于数学教学中。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化延伸、知识创新等方面来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提升。
参考文献:
张培双《传统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年第4期。